为平定漳州“匪患”,王阳明指挥大军进驻长汀。在行军途中,他曾即兴作《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一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
王阳明认为,带兵打仗并非自己的分内之事,然而必胜的信念驱使着他果断地奔赴战场。这也表达出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中“将略平生非所长”一句,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尽管王阳明此次带兵征剿是迫于上命,但他也希望能凯旋,不要像汉朝将军李广利一样身败名裂。其实,王阳明的本意只是不想成为第二个陈金。
另外,“极知充国善平羌”一句中的“充国”指的是汉朝大将赵充国(字翁孙)。赵充国为汉宣帝时期的大将,当时羌人叛乱,朝廷决定派他前去征剿。出战前,赵充国上奏《充国便宜十事》,详细论述了自己的战略部署。赵充国的部署极为详尽、周密,《充国便宜十事》堪称军事名篇。王阳明必定非常熟悉该文,因此他才会提出“勿损军威,勿以虏间乘”的观点。王阳明希望自己能像赵充国一样建立旷世奇功。
该诗的末尾两句,表现出王阳明对伤兵及当地百姓的怜悯之情。同时,他也希望能急流勇退,重新回到草堂讲学,不要像宋代的王安石一样,因留恋仕途而被迫辞相,终至追悔莫及。
王阳明最初屯兵于汀州的上杭县,他出奇兵打击对方的薄弱环节,首战即连破四十余座敌营。初战告捷后,王阳明见很多百姓重新开始耕种,感到欣慰不已。于是,他即景赋诗《回军上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诗中“暮倚七星瞻北极”一句,既表达了王阳明对朝廷的忠心,又流露出他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王阳明于正德十二年四月返回赣州,之前他一直带兵驻扎在上杭县。当时,上杭县久未降雨,田地干涸。见此,都察院行台(官军于驻地设立的中央政务机构)众官员举行祭天仪式以求雨。祭祀当日虽有降雨,但雨量甚微。四月,王阳明平定匪患准备重返赣州之时,上杭突降三日大雨,百姓皆欢呼雀跃、兴奋不已。见此情景,当地官员上奏道:百姓长年苦于匪患,加之田地干涸,以致民不聊生。如今,匪患已平,天又降大雨,王大人真乃及时雨也。在此,请求朝廷将行台正堂更名为“时雨堂”。
据《回军上杭》一诗所述,王阳明先登上城南楼台,远眺百姓农忙的情景。之后,他又前往水南拜谒朱熹祠堂,沿途欣赏到七星山的优美景色。当日傍晚,王阳明返回住所后,依然难掩“乐民之乐”的心情,于是将此诗题于行台墙壁之上。
此外,王阳明还作《喜雨三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这三首诗不仅抒发了王阳明对百姓恢复耕作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时世的看法。对于第一首诗中的“片云东望怀梁国”一句,东正堂曾做过如下评述:梁国即借指汉朝的梁孝王。据说,此人极爱修建奢华宫苑,并借此结交天下门客。因此,饱食虚夸之辈常附和于他。王阳明深知宁王朱宸濠野心勃勃,对外以忠君示人,暗地里却结党营私。然而,他无法将实情和盘托出,只能借梁孝王的故事提醒皇帝。(《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九《诗三首》)
接着,王阳明又写道,“五月南征想伏波”。当时,王阳明被委任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兼任南赣汀漳巡抚,在平定漳州匪患之后,他自然联想起曾征战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
不过,王阳明最深切的愿望,还是回到家乡继续讲学。因此,他在《喜雨》第一首诗的末尾写道,“云门初伴渐无多”。
王阳明在第二首诗中写道,“山田久旱兼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此句生动地表现出了百姓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此外,诗中“地形原不胜人和”一句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王阳明想借此说明,战争中的人和远胜于地利。
在第三首诗中,王阳明描写了战后百姓重新忙于耕种的情景。该诗末尾写道,“一战功成未足云”,王阳明借此提醒自己,切勿满足于眼前的胜利。
之前,王阳明曾作《祈雨二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表达对旱灾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第一首诗的开篇描写了汀、漳地区干旱而赣州洪涝的情景,而该诗末尾则写道:“夜起中庭成久立,正思民瘼欲沾裳。”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忧虑之情。
在第二首诗中,王阳明进一步表达了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他每每想起漳、赣地区人民苦于旱涝灾害、湖南匪患频发、塞北战云密布等内忧外患之事,就忧心不已。对此,王阳明虽无奈,却也只能一筹莫展,加之身体羸弱,他只愿早日脱离宦海,解甲归田。因此,他在该诗末尾写道:“忧民无计泪空堕,谢病几时归海浔?”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祈雨二首》评价甚高,认为“王阳明忧民之心至诚,可感鬼神”(《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九《诗三》)。
在王阳明平定漳州匪患之时,其高徒徐爱在故乡浙江省霅上购置了农田,以待恩师与诸友返乡共同耕种。听闻此事,王阳明兴奋不已,随即作《闻曰仁买田霅上携同志待予归二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王阳明在诗中道出了自己复杂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徐爱等人的羡慕。
诗一中的“山人久有归农兴,犹向千峰夜度兵”,正是此种心情的真实写照。诗二中的“百战自知非旧学”一句虽是诗人的自谦之词,却也表达了他想要回乡务农的愿望。该诗中“月夜高林坐夜沉,此时何限故园心!山中古洞阴萝合,江上孤舟春水深”等句,皆表达出王阳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在漳州戡乱期间,繁忙的军务仍无法打消王阳明的归隐之意。其间,王阳明曾以好友陈柏的书斋《借山亭》为题,赋诗一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他在诗中描写了自己拜访借山亭时的情景,其中最后两句写道,“传语诸公合频赏,休令岁月亦蹉跎”。王阳明叮嘱友人切勿虚度时光,要志存高远。同时,他也借此表达出归隐之意。
王阳明平定漳州匪患,返回赣州之际,另以《还赣》为题作诗一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中描绘了当地百姓夹道欢送官军的情景,同时也描写了战乱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王阳明殷切盼望百姓能重新恢复耕作,但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力挽狂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