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 / 1)

在宋代,也有儒者阐述过省察克治,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远未达到王阳明所说的“心即理”的高度,所以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领悟才是省察克治之根本道理。王阳明以心学为本,他对省察克治的阐述较前人要透彻得多。他提倡心即理,认为个体自身既可知天理,又可存天理。由此,王阳明将克己理解为“扫除廓清”,即将私欲杂念尽皆清除。对此,王阳明做如下论述:“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传习录》上卷)

王阳明并非一味排斥通过静坐来悟道,他认为很多初学者会有心猿意马、心不在焉的情况,静坐有利于他们凝神静气、专心向学。然而,一味静坐会让人变得漠然守静、心如枯槁,逐步陷入佛教、老庄之学的虚无之境,因此必须提倡省察克治。王阳明认为,省察克治与主体动静无关,要随时随地、坚决彻底地执行。只有经常自省,才有助于私心杂念的去除,这一点不容忽视。“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传习录》上卷)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两省平定反贼。途中,他曾写信给弟子杨仕德、薛侃,其中写道:“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王文成公全书》卷四)

其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堪称名句,多为后人称道。据说,日本学者大盐中斋先生曾将这句话刻在印章上,时刻提醒自己。

由上可知,王阳明在克己之道上颇为用心。有些学者丝毫不知扫清私欲,只知将良知付诸口舌,自以为这样就一了百了。这些人应该铭记王阳明的这句名言以自省。

王阳明十分注重扫除私欲的彻底性,他认为一丝一毫的杂念都会引来恶果。如此鲜明的立场,胜于宋儒数倍。程颢在《秋日偶成》一诗中写道:“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只有彻底去除私欲,才称得上“豪雄”。日本幕府末期的心学家池田草庵也曾说过,“惟克服私欲者,方为英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