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九年(1514)四月二十一日,王阳明被任命为南京鸿胪寺卿。二十五日,他离开滁州赶往南京赴任(《王文成公全书》卷九《给由疏》)。鸿胪寺是接待外国使臣的部门,寺卿相当于部门长官。据《年谱》记载,王阳明是在五月到南京上任的。

由《夜坐龙潭》一诗可知,王阳明游学于滁州之时,有众多弟子陪伴左右。为便于更好地开展讲学,王阳明常与弟子们一同吃住。有时,王阳明与弟子会因见解不同而激烈争论,但是双方并不会因此而疏远,反而更加亲密。

宋代的道学先生只注重书院式的教育,王阳明则更加重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当年,孔子也是在周游列国的同时对弟子进行教育的。如此看来,王阳明的教学方式与孔子相同。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王阳明启程时,弟子们难舍恩师,他们将王阳明一直送到滁州东南部的乌衣后,仍不肯离去。王阳明也同样不愿离开弟子,不断与弟子互道珍重。直至日暮时分,双方仍不愿挥手告别。随即,王阳明作《滁阳(滁州)别诸友》(《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首。该诗既表现出对弟子的难舍之情,又流露出对今后生活的信心。

王阳明在该诗的序言中写道:“滁阳诸友从游,送予至乌衣,不能别。及暮,王性甫汝德诸友送至江浦(滁州附近的县城),必留居,俟予渡江。因书此促之归,并寄诸贤,庶几共进此学,以慰离索耳。”

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

相思若潮水,来往何时休?

空相思,亦何益?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掘地见泉水,随处无弗得;

何必驱驰为?千里远相即。

君不见尧羹与舜墙,又不见孔与跖对面不相识?逆旅主人多殷勤,出门转盼成路人。

诗中,王阳明用扬子江潮来形容对弟子们的思念,足见师徒情深。他虽然不忍与弟子分离,却又不能违抗圣命。只有不断地寻求明德,才是慰藉思念之情的最好方法。事实上,明德存在于任何地方,并不需要四处奔波寻找。天道即人们固有的明德。舜帝对尧帝非常敬慕,是因为他深知尧之心,任何物品(祭祀的羹汤、倚坐的竹墙)都可以让舜想起尧的音容笑貌,进而回想起尧高贵的品格。

王阳明认为,自己与弟子就像尧舜一样,彼此心意相通,即使相隔千里,仍然心心相系。反之,就像孔子与盗跖,对面而坐仍好似远隔重洋。店主招待客人时百般热情,可一旦客人离去后,他们就变成陌路人,其原因就在于彼此心意不通。王阳明坚信,自己与弟子心思契合,这份深厚的情感绝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这首诗深切地道出了“海涛千里心相通”之意,堪称送别诗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