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儒学之士志在寻求经世之道,以探求并实现理想的社会生活为己任。至明清时,很多儒者经常游玩于深山幽谷,其目的是“使我之理想更为高尚”。这些儒者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保持一颗毫无私欲的纯粹之心,而游于山川,则有利于自己的道德之心免受世俗污染。儒者中有“怀山林之志者可托天下国家”一说,很多儒者在为官后也经常于闲暇时游览名山秀水、探访深谷幽泉,因此,他们的诗作中难免会流露出隐士之情。
尽管王阳明天生体弱,他却十分喜欢与友人游于山谷,以期获得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如前所述,湛甘泉和黄宗贤离京之时,王阳明均以文章相赠。文中,王阳明表示愿与两位挚友结庐于天台山、雁**山,以讲学论道终其一生。此后,王阳明在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途中,顺路回了故乡余姚一趟,并与友人游学于深谷。在此期间,他理所当然希望与同道们相会讲学。
此时是正德八年(1513)二月,由王阳明致黄宗贤的书信可知,王阳明原本计划与爱徒徐爱同游天台山和雁**山,只因自己多年未归故里,亲朋多有造访,以致无法抽出时间,只好作罢。
天台山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北部,与括苍山、雁**山、四明山、金华山相邻,其山脉绵延至东海之滨。天台山山势雄伟壮阔、蔚为壮观,被誉为佛教仙山。天台山北部有一长数十丈的石桥,相传神仙曾居于此地。隋朝时,智者大师(法号智 )于此处修建寺庙以弘扬佛法。雁**山位于今浙江省乐清市与平阳县的交会处,山顶有湖,由于此山常见春归之雁,因此得名雁**山。
王阳明回乡期间,亲戚朋友时有造访。直至五月,他才稍能脱身,随即决定开始游学,此时酷夏已至。在动身前,他常与徐爱及数位好友吟诵于余姚的名山秀水之间,一起等待黄宗贤前来同游雁**山。然而,一个月后黄宗贤仍旧没有前来。由于徐爱赴任有限期,徐父也多次催促,他们只好提前开始这次游学。
王阳明一行人经上虞进入四明山,先于白水山上眺望壁立千尺的奇观,然后又寻着龙溪源头探访了杖锡寺,之后登上雪窦山的千丈崖,欣赏了天姥峰和华顶峰的壮观景象。随后,他们经奉化前往赤城山,此地干旱日久,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沿途常见当地人虔诚求雨。见此情景,众人不禁黯然神伤。一行人未在此地久留,便经宁波乘船回到了余姚。这次游学历时半个多月。
四明山位于今浙江省鄞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余姚以南一百一十里处,为江南名山。此山约有二百八十座山峰,各座灵峰间有分水岭。山中有一石窗玲珑剔透,可反射日月星辰之光,因此得名四明山,又称句余山。道教将此山称为第九洞天。白水山位于四明山以西,距余姚六十里,其山势颇为陡峭,有四十二条瀑布贯穿其中,因此得名白水山。雪窦山为四明山支脉,位于今浙江省奉化县以西六十里处,山中景致美不胜收。宋理宗曾于梦中来此山游玩,因此又得名应梦山。
王阳明在此次游学后曾致信黄宗贤(《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其中提到“此次游学,同行诸友虽各有收获,但终无新的发现”。王阳明对黄宗贤没能同往甚感惋惜。
此次游学,王阳明所到之处均有诗作,其中有《四明观白水二首》两首,《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又用曰仁韵》《书杖锡寺》各一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畅游白水山是王阳明的夙愿,他在《四明观白水二首》中充分展现出白水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尽管王阳明一行人途经干旱之地让他们黯然神伤,但白水山的飞瀑奇观仍使一行人大饱眼福。
《四明观白水二首》之一中有“百源旱方歇,云际犹飞湍。霏霏洒林薄,漠漠凝风寒”之句。
《四明观白水二首》之二中有“千丈飞流舞白鸾,碧潭倒影镜中看。……卜居断拟如周叔,高卧无劳比谢安”之句。
诗一及诗二的开头两句充分描绘出白水山飞瀑的壮丽之色。不过,王阳明在诗二的末尾两句则流露出效仿古人归隐山林之意。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莫不如像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那样归隐于庐山莲花峰,或像东晋政治家谢安一样辞官不做,与歌伎游乐于会稽山中,岂不逍遥自在?
此外,《书杖锡寺》的末尾两句“诛茆竟何时,白云愧舒卷”(不知何时才能归耕于山林,多么羡慕随风而动的白云,能如此惬意安适),也表现出王阳明对退隐生活的向往。
王阳明天生喜爱亲近山水,他所作诗篇均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此外,他也希望借助幽美的自然环境来洗涤大家的世俗之心,使讲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朱熹讲学主要局限在学院里,王阳明则喜欢于山水中边游玩边讲学。因此,朱熹的教学方式较为呆板,而王阳明的则更为灵活。游学,正是王阳明讲学的特色之一。朱、王二人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教学方式上必然有所不同,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人学风上的巨大差异。
据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及《永乐寺碑记》(《南雷文定》后集一)记载,与王阳明同游四明山的除徐爱外,还有蔡希渊、朱守中、王世瑞及许半圭。据徐爱所记,五人曾一同夜宿永乐寺,并即景吟诗。此后,蔡希渊与朱守中因故先行返回余姚,未能与徐爱同往雪窦山。此时恰逢雪窦山景色最为壮丽之时,不亚于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的“春风沂水之乐”。
王阳明于正德二年(1507),即赶往贵州龙场前夕,曾与弟子徐爱、蔡希渊和朱守中同游四明山。此三人入师门较早,其中又以徐爱为最先。如前所述,王阳明非常赞赏三位弟子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他曾说“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深潜,朱生之明敏,皆予所不逮”。
在三位弟子中,蔡希渊的性格最为孤傲,他习惯自比君子,视他人为小人,因此为上级官员所嫌恶。黄宗羲曾用“孤介之人,不被当世所喜”来评价希渊。出于对弟子的保护,王阳明曾写信给回乡的希渊,劝导他行事要谨慎,分清轻重利害。然而,直至晚年,蔡希渊的孤傲性格依旧没有改变。
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困难的,但只有做出改变才能领悟圣人之道。因此,张载提倡“变化气质”。他认为,面对各种世事、利害、屈辱,要做到坦然处之、喜怒不形于色。尽管这样做很难,却必须尽力为之。
正德七年(1512),王阳明在写给弟子王纯甫的信中提到,曾任大名县知县的汪景颜为官时,常以“变化气质”为座右铭。同时,王阳明还引用汪景颜之语,阐述了变化气质的必要性:“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