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即尊重先天所具德性,“道问学”即依靠后天所做学问。《中庸》认为,此二者皆为修身之道,相辅相成,裨益无穷。不过,朱熹却偏重道问学,而陆九渊偏重尊德性。虽然王阳明反对朱、陆的分说论,主张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但他还是继承了陆象山的部分观点。就此问题,弟子黄直曾求教于王阳明,王阳明如此回答:
“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传习录》下卷)
“道问学”即“尊德性”。王阳明说过,象山授人以“尊德性”,却不提及所教所授乃出自“道问学”。由此可知,他将“尊德性”与“道问学”视作不同。我们讲学论道、潜心修身的目的,就是保持心之本原,使其不失德性。不过,“尊德性”若限于表相,则无益于问学。同样,“道问学”若限于表相,则无益于德性。若如此,讲学论道就会变得空洞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