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阳明先生行状》记载,在湛甘泉离开京城一年之后,即正德七年(1512)冬,黄绾也因病返乡。王阳明特意写了诗文送别,还委托黄绾在天台山和雁**山附近购置土地,修建房屋,以便以后一起养老。王阳明和黄绾的故乡同为浙江,而天台山和雁**山正是浙江的两座名山。

在隋代,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大师曾在天台山传教,于是天台山声名大振。雁**山则是自宋代开始出名,由南雁**山、中雁**山和北雁**山组成,其中尤以北雁风景最佳。雁**山诸峰林立,奇峭险怪,在顶峰有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大湖,湖水常年不枯竭,每当春天来临,必有大雁飞来嬉戏,故取名雁**山。雁**山中大小瀑布不可胜数,其中最大瀑布的落差多达数十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无怪乎有人会称赞道“天下奇秀莫出于此山”。

王阳明在《赠别黄宗贤》(《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中写道:

古人戒从恶,今人戒从善。从恶乃同污,从善翻滋怨。纷纷嫉媢兴,指谪相非讪。自非笃信士,依违多背面。宁知竟漂流,沦胥亦污贱。卓哉汪陂子,奋身勇厥践。拂衣还旧山,雾隐期豹变。嗟嗟吾党贤,白黑匪难辨!

诗中“拂衣还旧山”一句其实是在夸赞黄绾敢于抛弃俗学,立志于圣学,并且笃志于圣贤之道的勇气。

此外,王阳明还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一文中写道: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孔子告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孟轲氏谓“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夫己克而诚,固无待乎其外也。

世儒既叛孔、孟之说,昧于《大学》“格致”之训,而徒务博乎其外,以求益乎其内,皆入污以求清,积垢以求明者也,弗可得已。

王阳明在后文中写到,每当看到黄绾如饥似渴地听讲的样子,他都会觉得“吾党之良,莫有及者”。

在文章的最后,王阳明又写道:“谢病去,不忍予别而需予言。夫言之而莫予听,倡之而莫予和,自今失吾助矣!吾则忍于宗贤之别而容无言乎?宗贤归矣,为我结庐天台、雁**之间,吾将老焉。终不使宗贤之独往也!”

王阳明在文中吐露了自己对黄绾的深切惜慕之情。

在上文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王阳明认为理皆归于“吾心”,并且将“克己去欲”等去除遮蔽本心障碍的实践功夫比作“磨镜”。王阳明返京之后,特别重视这一实践功夫,并且要求弟子去修行这一实践功夫。二是他明确指出一直以来的“格物致知”说是错误的,但没有直接点明错误的“格物致知”说其实就是指朱子学中的“格物致知”说。

黄绾回到天台之后,王阳明还不忘通过书信继续对黄绾施以教诲,据此我们也可以窥见王阳明在提出“致良知”说之前的学风是怎样的。

对于黄绾,在此稍微多介绍一点。黄绾后来屡获拔擢,最终出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后致仕返乡。黄绾和桂萼曾是挚友,在王阳明去世之后,桂萼上疏对王阳明加以批判。黄绾见此情景,也立即上疏替王阳明辩护:“臣不敢阿友以背师!”

此外,他还宣传王阳明的“致良知”说:“致良知之说实乃依照古之圣贤之言作成,即‘致知’出于孔子,‘良知’出于孟子。”

前文已述,黄绾为了保护王阳明的幼子王正亿,将自己的幼女许配给他。

在长年的交往中,黄绾与王阳明结下了真挚的友谊,且他也一直宣扬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但是在晚年,黄绾一改自己的主张,开始批判王阳明的学说。

黄绾著有十二卷的《明道编》,从中基本可以了解黄绾批判阳明学的概要。黄绾在晚年向弟子们讲学时,不仅批判阳明学,对湛甘泉的学说也给予批判,他指出:“予尝与阳明、甘泉日相砥砺,同升中行,然二公之学,一主于致良知,一主于体认天理,于予心尤未有莹,乃揭艮止、执中之旨,昭示同志,以为圣门开示切要之诀,学者的确功夫,端在是矣,外是更无别玄关可入也。”

“艮止”是《周易》中的概念,意指在该“止心”时应该让心保持静止,不要有任何的活动。“执中”是《尚书》中的概念,意指要恪守中庸之道,不要“过犹不及”。

此外,黄绾还指出:

予昔年与海内一二君子讲习,有以致知为至极其良知,格物为格其非心者。又谓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致者,至也,至极其良知,使无亏缺障蔽。以身、心、意、知、物合为一物而通为良知条理。格、致、诚、正、修合为一事而通为良知功夫。又云,克己功夫全在格物上用,克其己私,即格其非心也。又令看《六祖坛经》,会其本来无物,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为直超上乘,以为合于良知之至极。又以《悟真篇后序》为得圣人之旨。以儒与仙、佛之道皆同,但有私己同物之殊,以孔子《论语》之言,皆为下学之事,非直超上悟之旨。

予始未之信,既而信之,又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信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慎哉!

在上文中,黄绾对王阳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批评阳明学最终陷入禅学之弊。此外,黄绾还评价阳明学是:“实失圣人之旨,必将为害,不可不辨。”

为何黄绾在晚年要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提出批判呢?这是因为阳明门下的良知现成派末流抛弃了阳明学的主旨,渐渐陷入流弊。王阳明去世之后,黄绾其实非常尊崇王阳明,不仅为“致良知”说辩护,还大力宣扬“致良知”说,后来由于担心阳明学支流的弊害,于是一改主张,开始批判阳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