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述,经户部尚书杨一清推荐,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阳明被提拔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同年二月,出任会试的同考试官。当时会试的第一名是邹东廓,后来成为王阳明的高徒之一。
邹东廓(1491—1562),名守益,字谦之,江西安福人。谥号“文庄”,被后人尊称为“东廓先生”。正德六年,邹东廓参加会试拔得头筹,参加殿试又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后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宸濠之乱时,邹东廓曾陪同王阳明前往平乱。
嘉靖三年(1524)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生父兴献王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之争”,邹东廓因为反对世宗的主张而被打入大牢,然后被贬谪到广德州,后来得以复职,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但是很快又被夺去官职,晚年致力于讲学授业。世宗去世后,邹东廓被追赠为南京礼部右侍郎。
邹东廓是王门三派中的“良知正统派”,即“良知修证派”的大儒。他很好地传承了阳明学的主旨,致力于修正其他两派,尤其是“良知现成派”的流弊。虽然邹东廓的治学还是以“致良知”为根本,但是他所谓的“良知”更强调天理,还强调敬、戒、惧和慎独等功夫,出现了向朱子学靠近的倾向。黄梨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他说:“先生之学,得力于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者也。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
王阳明在担任会试同考官时,选取了邹东廓和南元善等人。南元善(1487—1541),名大吉,号瑞泉,陕西渭南人氏。正德六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和户部员外郎,后来在绍兴府太守任上致仕返乡,嘉靖二十年(1541)去世。
南元善二十岁时因为擅长古文辞而闻名于乡野,后来笃志于圣学,慢慢放弃了辞章之习。他性格狂放,不拘小节,追随王阳明致力于实践功夫,最终悟出“人心自有圣贤,奚必他求”。现在传世的《传习录》中卷就是南元善编纂的。《王文成公全书》中有关南元善的文章也有数篇,王阳明在每一篇中都对他予以夸赞。曾著有《理学宗传》的孙夏峰评价南元善说:“盖先生之学以致良知为宗旨,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功夫,饬躬励行,敦伦叙理,非世儒矜解悟而略检押者可比。故至今称王公高第弟子,必称渭南元善云。”
正德七年(1512)三月,王阳明升任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据《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依据《同志考》,当年已有如下人士跟随王阳明学习。
穆孔晖,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和南京太常寺卿等官职。
顾应祥,字惟贤,号箬溪,长兴人。弘治十八年进士。
郑一初,字朝朔,号紫坡子,揭阳人,曾出任御史。
方献科,初名献科,后名献夫,字叔贤,号西樵,南海人(后文还会对此人进行详细介绍)。
王道,字纯甫,号顺渠。正德年间进士。
梁谷,字仲用,号北崖子,又号默庵,东平人。正德六年进士,曾历任吏部主事和德府左长史。
万潮,字汝信,号立斋,进贤人士。正德六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后来,由于力谏武宗不该南巡,被施以廷杖,且被革除官职。因此,万潮和舒芬、夏良胜、陈九川四人并称为“江南四谏”。世宗登基后,万潮官复原职,后来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和都御史。
陈鼎,字大器,山东登州卫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曾历任陕西参议和应天府尹。
唐鹏,具体信息不详。
路迎,字宾阳,汶上人。正德三年进士,曾出任南京兵部主事,后来升任兵部尚书。师从王阳明之后,开始专心于讲学。
孙瑚,具体信息不详。
魏廷霖,具体信息不详。
萧鸣凤,字子雝,号静庵,浙江山阴人氏。正德九年进士,年轻时就师从王阳明,后来历任河南副使和湖广兵备副使。
林达,莆田人氏,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郎中。
陈洸,具体信息不详。
黄绾,字宗贤,号久庵。(前文已有介绍)
应良,字原忠,号南洲,浙江仙居人氏。(前文已有介绍)
朱节,字守中,号白浦,山阴白洋人氏。(前文已有介绍)
蔡宗兖,字希渊,又字希颜,号我斋,浙江山阴人氏。正德十二年进士,曾任四川提学佥事。(前文已有介绍)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氏。(前文已有介绍)
在这些人中,有些在王阳明回京之前就已经师从王阳明,还有一些于正德六年离开了王阳明。所以,《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的“正德七年同受业”应该是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