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来到龙场一年半之后,即正德四年(1509)秋天,遇到了一件悲伤的事:一位前往蛮荒之地任职的吏目在上任途中暴毙了。
一天,一位来自北京的吏目带着一子一仆前往目的地赴任。他们经过龙场时,下榻在当地的一个苗族家里。王阳明透过篱笆正好看到他们,想向他们打听一些京城的消息,但由于当时正下着雨,而且天也黑了,所以王阳明就想等到第二天天亮后再过去和他们打招呼。第二天天一亮,王阳明就派人过去打探消息,发现他们已经离开了。
将近中午时分,有人从蜈蚣坡上跑下来,告诉王阳明说:“一老人死坡下,傍二人哭之哀。”
王阳明回应说:“此必吏目死矣,伤哉!”
薄暮时分,又有人跑过来对王阳明说:“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王阳明询问详情后断定吏目的儿子也死了。翌日,又有人跑过来报告说:“见坡下积尸三焉。”王阳明这才知道,仆人也死了。
王阳明不忍心三人的尸骸暴露于风雨中,就带着两名童仆挖了三个坑,把尸体埋了。起初,两名童仆面露难色,王阳明便开导说:“噫!吾与尔犹彼也!”
两名童仆听罢,联想起自己的处境,禁不住潸然泪下,纷纷表示愿意前去。王阳明和两名童仆在蜈蚣坡旁边的山麓处挖了三个坑,把三人给埋葬了。他们还在坟前摆上了一只鸡和三碗饭,以示祭奠。
王阳明在埋葬三人时,写了一篇悼词,题曰《瘗旅文》(《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文中表达了对三人的哀悼之意和悲伤之情。上文所述的内容,皆取自这篇悼文的第一段。
接着王阳明又写道: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
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
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无死乎?
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
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
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
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
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
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
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悲兮!
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
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
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王阳明在《瘗旅文》的第一段,叙述了小吏带着儿子、仆人前往偏远的蛮荒之地赴任,结果暴毙于途中的悲惨情形。任何人读罢,都不免会生出一番怜悯之情。接下来,王阳明却笔锋一转,写道:“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
他想通过“为尔歌”来安慰对方的旅愁,然后又诉说了自己的境遇,最后又将话题转回到小吏身上,指出他暴毙的地方是一块“安乐之地”,可以“朝友麋鹿”“暮猿与栖”,灵魂在这里可以得到安息。
《瘗旅文》真真切切是一篇千古名文,无怪乎东正堂评价此文几乎可以和屈原的《离骚》相比肩。
此外,明代理学家陈几亭也评价此文:“文中足见先生之仁,又可见先生之智。皆言老而贪生,继而招死,然先生则未然,先生乃忘己之死,哀人之死。先生重人轻己乎?非也。若因犯权佞进忠言而死,此乃命也,顺其则已。若因期冀远处之升斗而死,此乃愚也,岂不哀哉!故先生乃是忘己之死,哀人之死,非重人轻己也。”(《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五《外集五》)
总而言之,这篇《瘗旅文》是阐述王阳明人道主义至情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