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投入王阳明门下的是徐爱,之后还有蔡希渊和朱守中。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他是王阳明的妹婿,比王阳明小十六岁。

王阳明最初讲学授业的时候,从各地踊跃前来听讲的人士并不少,但能够真正理解王阳明所讲的内容,并且把圣学当成己任的一个也没有。徐爱在二十岁时奋然有志于圣学,于是趁王阳明出狱返回杭州之际,向王阳明行弟子礼,拜他为师,所以说徐爱是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

正德三年(1508),徐爱中进士。正德七年三月,王阳明在考功清吏司郎中任上时,绍兴山阴县的蔡希渊和朱守中也拜他为师。王阳明曾评价徐爱、蔡希渊和朱守中三人说:“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深潜,朱生之明敏,皆予所不逮。”

由于徐爱一直沉溺于旧说——朱子学,所以当他第一次听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时,内心骇愕不定,后来渐知“反身实践”的必要性。

正德七年(1512)冬天,徐爱出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和王阳明一道乘舟返回家乡余姚省亲。在舟中,徐爱从王阳明处得知《大学》的要义,兴奋不已,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于是,徐爱开始相信阳明之学为孔门嫡传,而其他学说都是未得孔门精髓的旁蹊曲径。

当徐爱在南京工部员外郎任上时,王阳明也正好在南京担任太仆寺少卿。当时,徐爱和黄宗贤等人日夜聚在阳明门下,刻苦学习,勤奋不殆。后来,徐爱升任南京兵部郎中,因病于正德十二年(1517)辞职返乡。

当时,很多人都不认可王阳明的学说,徐爱却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意思,明白其要旨。无怪乎王阳明会称赞徐爱:“曰仁,吾之颜回也!”可以说,徐爱是一位真正领悟了王阳明学说的高徒。

徐爱学识渊博,为人平和纯朴,其学术造诣实乃蔡希渊和朱守中所不能及。徐爱去世后,王阳明悲恸不已。有一天,授课完毕后,王阳明慨叹说:“安得起曰仁九泉,闻斯言乎!”然后带着一干门人弟子去给徐爱扫墓。

薛侃刊刻的《传习录》上卷也是由徐爱所记录。孙夏峰曾评价徐爱说:“先生生来纯朴,锐意于学问,可上天夺其命太速。”

聂双江也慨叹说:“今之为良知之学者,于《传习录》前编所记真切处,具略之。”

蔡希渊,名宗衮,字希渊,号我斋,浙江山阴县白洋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蔡希渊曾出任庶吉士,但由于性格耿直方正,不随流俗,所以不为当政者所喜欢,很快就辞官回家。当时,王阳明告诫他说:“归计良是,但稍伤急迫……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很快,蔡希渊又出任福建莆田府学的教授,但仍被当政者所嫌恶。王阳明又训诫他说:“既而询之,果然出于意料之外,非贤者之所自取也。虽然,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曰‘我必无礼’。自反而有礼,又自反曰‘我必不忠’。希渊克己之功日精日切,其肯遂自以为忠乎?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当时亦止搪塞排遣,竟成空过,甚可惜也。”

蔡希渊闻之,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忠恕”。后来,蔡希渊出任四川提学佥事。林见素曾评价他是“壁立千仞”。

朱守中,名节,字守中,号白浦,和蔡希渊一样也是浙江省山阴县白洋人,正德八年(1513)进士。朱守中后来出任御史,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王阳明曾对他说:“德业外无事功,不由天德而求骋事功,则希高务外,非业也。”

后来,当朱守中巡按山东之时,流贼四起,朱整日驱驰于戎马之间,最终因劳累过度去世,被朝廷追授为光禄少卿。他曾说:“平生于‘爱众’‘亲仁’二语得力,然‘亲仁’必从‘爱众’得来。”

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悄然回到家乡余姚。也就是在这一年,徐爱、蔡希渊和朱守中被举于乡,三人辞别王阳明前往京城。离别之际,王阳明作了一篇《别三子序》赠予三人,以示激励:

自程、朱诸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芜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有志之士思起而兴之,然卒徘徊咨嗟,逡巡而不振;因弛然自废者,亦志之弗立,弗讲于师友之道也。

夫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虽有难为之事,其弗成者鲜矣;一人为之,二人从而危之,已而危之者益众焉,虽有易成之功,其克济者亦鲜矣。故凡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

自予始知学,即求师于天下,而莫予诲也;求友于天下,而与予者寡矣;又求同志之士,二三子之外,邈乎其寥寥也。殆予之志有未立邪?

盖自近年而又得蔡希渊、朱守中于山阴之白洋,得徐曰仁于余姚之马堰。曰仁,予妹婿也。希渊之深潜,守中之明敏,曰仁之温恭,皆予所不逮。

三子者,徒以一日之长视予以先辈,予亦居之而弗辞。非能有加也,姑欲假三子者而为之证,遂忘其非有也。而三子者,亦姑欲假予而存师友之饩羊,不谓其不可也。当是之时,其相与也,亦渺乎难哉!

予有归隐之图,方将与三子就云霞,依泉石,追濂、洛之遗风,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

今年三子者为有司所选,一举而尽之。何予得之之难,而有司者袭取之之易也!予未暇以得举为三子喜,而先以失助为予憾;三子亦无喜于其得举,而方且憾于其去予也。漆雕开有言:“吾斯之未能信。”斯三子之心欤?曾点志于咏歌浴沂,而夫子喟然与之,斯予与三子之冥然而契,不言而得之者欤?

三子行矣,遂使举进士,任职就列,吾知其能也,然而非所欲也。使遂不进而归,咏歌优游有日,吾知其乐也,然而未可必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三子则焉往而非学矣,而予终寡于同志之助也!三子行矣。“深潜刚克,高明柔克”,非箕子之言乎?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焉往而非学矣。苟三子之学成,虽不吾迩,其为同志之助也,不多乎哉!

增城湛原明宦于京师,吾之同道友也,三子往见焉,犹吾见也已。

读罢此文,我们会感受到王阳明在家乡得到三名优秀弟子的喜悦之情。在文中,王阳明阐述了立志和师友之道的重要性,最后还叮嘱三人前去面见湛甘泉。据此也可以看出,王阳明非常尊敬湛甘泉,并且把他视作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一时期,王阳明还作了《忆别》(《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佐藤一斋认为此诗是王阳明在杭州北新关作别诸位弟子之后所做。其实不然,王阳明在诗中写道:“贤圣可期先立志”,指出了立志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窥见王阳明是如何要求弟子们立志于圣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