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究竟是沿着什么路线抵达龙场的呢?通过他的《赴谪诗五十五首》(《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我们基本可以窥见其大概。
王阳明在家乡附近的山中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很快沿着须江而下,经过江西省玉山县的草萍驿,到达娄谅老宅的所在地——广信府。《草萍驿次林见素韵奉寄》中有“山行风雪瘦能当”和“乡心草色春同远”之句,据此可以推测出王阳明抵达草萍驿的时间应该是在冬天。钟伯敬是这样评价第一句诗的:“‘山行风雪瘦能当’,真乃绝妙至极之佳句,它能使人联想起王阳明意气沮丧、瘦骨嶙峋之状。”
而后王阳明又来到玉山的东岳庙,并作《玉山东岳庙遇旧识严星士》,其中有这样一句:“春夜绝怜灯节近。”
“灯节”即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庆祝。所以说,王阳明应该是在正月初来到玉山县的。正月十五日,王阳明宿泊在广信府的石亭寺。
二十年前,王阳明从家乡前往南昌娶妻途中,也曾在石亭寺宿泊。前文已述,王阳明在返乡途中曾在广信府滞留,其间拜访了娄谅,向他请教宋儒的“格物”说。而当王阳明再次到达此地时,娄谅已过世。王阳明在石亭寺作《夜泊石亭寺用韵呈陈娄诸公因寄储柴墟都宪及乔白岩太常诸友》。在第二首诗的末尾,王阳明写道:“白璧屡投终自信,朱弦一绝好谁听?扁舟心事沧浪旧,从与渔人笑独醒。”这披露了王阳明当时的心境。
东正堂认为“白璧屡投终自信”出典于《韩非子》的“卞和献玉”(《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八《诗二》)。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但楚厉王认为卞和是在拿假玉欺骗自己,于是命人砍掉了他的左脚。楚武王即位之后,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楚武王又以同样的理由命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楚文王即位之后,卞和抱着璞玉哭泣不已。楚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他为何痛哭,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据说楚文王曾打算封卞和为零阳侯,但被卞和拒绝了。
总而言之,王阳明的“白璧屡投终自信”,是借上文中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内心就像白璧一样纯洁无垢。同时他也是在用这句诗来表明自己即使受到再严厉的刑罚,也不会改变初衷,也不会有丝毫的后悔;无论刘瑾如何残酷地迫害自己,自己内心也绝不会有丝毫的动摇。
“朱弦一绝好谁听”出典于《礼记·乐记篇》中的“《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意是:宗庙祭祀时,用瑟来弹奏《清庙》。它用的弦是朱色熟丝,声音浑浊,再加上底部零散地钻了些孔,所以声音又变得凝滞,听起来并不是很悦耳。虽然声音不美,但演奏时能达到一人唱、三人赞叹的效果。因为这是先王留下的音乐,所以大家都会对其倍加尊敬。
在这里,王阳明是在用“清庙之瑟”喻指自己的信仰。就像一人唱、三人赞叹的高雅之音已经绝世,不可能再有人听到一样,自己的信仰不被世间所容也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末尾两句出自《楚辞》的《渔父辞》,王阳明是在借《渔父辞》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屈原,战国时代楚国王族,名平,字原,号灵均。屈原博学强记,精通治乱之理,熟习辞令文章。屈原最初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出任三闾大夫,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渐渐疏远了他。屈原忧愁幽思,写下《离骚》。楚怀王去世之后,楚襄王继位,襄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到江滨。屈原写下了《渔父辞》等作品,表明自己的心志,最后在五月初五,怀抱巨石,自沉汨罗江。
《渔父辞》的全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秉承的是老庄思想,不因世之清浊随波而流,而王阳明秉承的则是儒家思想,把清廉洁白做人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上文的诗中,王阳明自比“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而世人则像渔父一样,也许会嘲笑自己因追求自身风节而引祸上身的行为,但那又何妨呢?由他去好了。
王阳明从广信府继续沿须江而下,到达鄱阳湖之后,又沿着赣江逆流而上,来到袁州府的分宜,写下了《杂诗三首》(《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
在诗中,王阳明表达了自己即使处境艰难,也要把艰难视作坦途的气概。在此期间,他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勤读史书,不断思索,思慕古人,训诫自己,寄思想于上天,去人欲而深入探究天理之妙。不过,这时最能抚慰王阳明内心的还是《周易》。
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
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
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邈然思古人,无闷聊自有。
无闷虽足珍,警惕忘尔守。
君观真宰意,匪薄亦良厚。
*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琴瑟在我御,经书满我几。
措足践坦道,悦心有妙理,
顽冥非所惩,贤达何靡靡!
乾乾怀往训,敢忘惜分晷?
悠哉天地内,不知老将至。
*
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晴?
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
起舞还再拜,圣训垂明明。
拜舞讵逾节,顿忘乐所形。
敛衽复端坐,玄思窥沉溟。
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阳精。
冲漠际无极,列宿罗青冥。
夜深向晦息,始闻风雨声。
许舜屏评价这三首诗:“骇绝奇绝,见险如夷,终能悟道,文成贤人。”
接下来,王阳明从分宜来到袁州府,回想起韩愈当年也是被贬谪到此地,不禁感慨万千。韩愈曾作《新修滕王阁记》,王阳明为自己未能观赏滕王阁而遗憾。当夜,王阳明宿泊在宣风馆,并写下了《夜宿宣风馆》,其中有这样一句:“越南冀北俱千里。”越南是指家乡余姚,而冀北则是指京师。王阳明在这句诗中寄托了对家人和皇帝的思念之情。
不久,王阳明到达江西萍乡,顺便拜谒了宋学之祖周敦颐的祠堂。王阳明当时宿泊在萍乡的一处道观武云观里,睹月思乡,不禁想起远在绍兴南部的鉴湖(镜湖)。
而后王阳明从袁州府出发向西走,来到湖南醴陵。一路上山道崎岖艰险,一点儿也不亚于太行山中的险道。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阳明宿泊在醴陵附近的泗州寺,写下了《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在诗的末尾,他写道:“还理义编坐夜长。”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王阳明在艰难的行进途中,应该是非常喜欢读《周易》的。
王阳明到长沙府后写下一首长诗,题为《长沙答周生》(《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岳麓山就位于长沙西部,当年朱熹和张栻曾经在此处讲学。王阳明在长沙时,颇有才气的周生前来求教,王阳明谆谆教导。王阳明在诗中写道:“愿子且求志,蕴蓄事涵泳。”这句诗体现了王阳明对孟子“养心寡欲”思想的赞同,同时也表明他非常重视孟子的“心性存养”之学。
当时,王阳明还特地渡过湘江,拜访了坐落于岳麓山的岳麓书院,以向朱熹和张栻致敬。其间,王阳明作了两首长诗,虽然内容多为叙景之句,但和《长沙答周生》一样,其中也不乏仰慕颜回和曾子的诗句。据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王阳明对超脱境界是相当向往的。
在经过湘江和沅江时,王阳明想起屈原南征时也曾渡过湘江和沅江,于是写下《吊屈原赋》(《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极力夸赞屈原忧国忧君的至诚之情。其实,这首赋也吐露了王阳明当时的心境。在赋的末尾,王阳明写道:“世愈隘兮孰知我忧。”毫无疑问,王阳明在此叙述的正是自身的感受。
王阳明离开岳麓书院返回长沙,随后便乘船沿湘江而下,船行驶得很快,傍晚时分即抵达了沅江,但非常不幸的是,路上遇上了暴风雨,乘船有所损坏,王阳明只好在天心湖附近停留了三天,后经过罗水沿岸的罗旧驿和沅水驿两个驿站,最终抵达贵州省。到达贵州后,王阳明先是抵达思州府的平溪卫,然后又来到镇远府的兴隆卫和都匀府的清平卫。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清平卫即事》(《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王阳明在末尾写道:“华夷节制严冠履,漫说殊方列省卿。”
当时有人认为统治“蛮夷”的办法,就要“节制”,即严加管治,用国威压制他们,让他们驯服,但王阳明对此持不同意见。王阳明在晚年受命追讨南方诸族的时候,不仅仅是通过使用武力,更多的是通过安抚来让对方驯服。通过以上两句诗,我们也可以窥见王阳明的讨伐之策:先抚慰,抚慰不成,再诉诸武力。
王阳明离开清平卫后不久,便踏上了贵州崎岖的山路。这段山路共有七道弯,崎岖盘旋,艰险无比。王阳明触景生情,写下了《七盘》诗(《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他在末尾写道:“投簪实有居夷志,垂白难承菽水欢。”意思是:我与孔子一样拥有“欲居于九夷”之志,想舍弃官职,可是我放心不下父亲,父亲已年迈,须发已白,粗衣粝食的贫困生活又如何能让他老人家安度晚年啊!
正德三年(1508),在春意盎然的时节,王阳明抵达贵州龙场。
从京城至龙场途中,王阳明作《赴谪诗》五十五首。这些诗歌大多描述的是王阳明在流谪途中的感触,但其中也不乏描写风景名胜的佳句。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周易》,并通过《周易》来探寻人生和宇宙之妙理。此外,我们还可窥见他通过深入思考和无数体验,将艰险的旅途化为坦途,并在途中还不忘教诲门人的情形。所以说,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王阳明在抵达龙场后不久就收到了家书。信中叙述了逆臣刘瑾听说王阳明依然健在,并且还和其父在南京相会的消息之后勃然大怒,伪造圣旨逼迫龙山公致仕还乡。
这段记载可能和真实的情况有些出入。前文已述,龙山公曾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尚书,但还没有赴任,就被刘瑾逼迫辞职返乡了。此外,王阳明在前往龙场途中,抵达杭州时,其父龙山公正在京城,所以说他们父子二人在南京相会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