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获悉王阳明在前往龙场之前,会先到杭州养病的消息后,就派出刺客去刺杀王阳明,但是王阳明使用奇计,最终虎口脱险。《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用小说化的语言记录了整个经过。

夏日午后,王阳明在胜果寺的廊下乘凉,身边的仆人也都外出了。这时,两名头戴小帽,身着窄衫,貌似捕快的大汉突然闯入。他们腰悬刀刃,口吐北音,问王阳明:“官人是王主事否?”

王阳明回答:“然。”

两名大汉说:“某有言相告。”

二人左右挟持王阳明而去。

王阳明问道:“何往?”二人回答说:“但前行便知。”

王阳明以自己有病在身,不能迈步为由,拒绝前往。二人却道:“前去亦不远,我等左右相扶可矣。”

王阳明没有办法,只好任由他们挟持而去。走了三里多路,有两名男子从后面追来。王阳明觉得二人面熟。追上来的两名男子问王阳明:“官人识我否?我乃胜果寺邻人沈玉、殷计也。素闻官人乃当世贤者,平时不敢请见,适闻有官校挟去,恐不利于官人,特此追至,看官人下落耳。”

两名大汉闻之,脸色骤变,对沈、殷二人说:“此朝廷罪人,汝等何得亲近?”

沈、殷二人不肯屈从,对他们说:“朝廷已谪其官矣,又何以加罪乎?”

那两名大汉不听这一套,继续挟持王阳明前行。沈、殷二人也不肯罢休,紧紧跟在后面。至暮色时分,他们来到河边的一处空房子内。

两名大汉言明自己是大内密探,在沈、殷二人耳边低语说:“吾等实奉主人刘公之命,来杀王公。汝等没相干人,可速去,不必相随也。”

沈玉却说:“王公今之大贤,令其死于刃下,不亦惨乎。且遗尸江口,必累地方,此事决不可行。”

两名大汉听罢,沉思道:“汝言亦是。”于是,从腰间解下一条一丈多的青索,投给王阳明:“听尔自缢,何如?”

但是,沈玉又说:“绳上死与刀下死同一惨也。”

两名大汉听罢大怒,拔刀厉声问道:“此事不完,我无以复命,亦必死于主人之手。”

殷计对他们说:“足下不必发怒,令王公夜半自投江中而死,既令全尸,又不累及地方,足下亦可以了事归报,岂不妙哉?”

两名大汉低头私语,少顷把刀收回鞘中,然后对沈、殷二人说:“如此庶几可耳。”

沈玉接着提议:“王公命尽此夜,吾等且沽酒共饮,使其醉而忘。”

两名大汉答应了,把王阳明锁在屋里。王阳明招呼沈、殷二人说:“我今夕固必死,当烦一报家人收吾尸也。”

沈玉提醒说:“欲报尊府,必得官人手笔,方可准信。”

王阳明说:“吾袖中偶有素纸,奈无笔何。”

沈玉起身回应说:“吾当于酒家借之。”

沈玉和一名大汉前往镇中买酒,殷计和另一名大汉在门外看守。过了一会儿,沈玉买酒归来。两名大汉打开房门,放二人进去。二人拿着瓢箪进去之后,沈玉把瓢箪斟满,递到王阳明面前,不禁哽咽起来。王阳明安慰他说:“我得罪朝廷,死自吾分,吾不自悲,汝何必为我悲乎!”然后将酒一饮而尽。

殷计又将酒斟满,王阳明把酒送到嘴边抿了抿,然后还给殷计说:“吾不能饮矣,既有高情,幸转进于远客,吾尚欲作家信也。”

沈玉将笔递给王阳明,王阳明从袖中取出纸来,挥笔赋诗一首: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有余。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王阳明觉得自己当时的遭遇和春秋末期的伍子胥极其相似,于是在诗的最后一句提及了“子胥”。

子胥是伍员的字。春秋时期,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击败越国,帮助吴国成为春秋霸主。当时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并且大肆贿赂吴王,乞求保留自己一条性命。伍子胥为绝后患,强烈建议吴王杀掉勾践,吴王没有采纳。伍子胥愤懑难平,把剑交到门客手中,对他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然后,慷慨赴死。

吴王夫差听闻后,大怒,下令把伍子胥的遗骸装入皮囊内,投入长江。后来确实如伍子胥所预言的那样,九年之后,吴国被越国所灭。这次轮到吴王向越王乞求留一命了,但越王没有手下留情,干净痛快地把吴王给杀了。

书归正传,上文中王阳明作的那首诗可以算是陈述忠臣孝子至情的千古名篇。

写完第一首后,王阳明诗兴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

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

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谈。

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之后,王阳明又写了一篇很长的绝命辞,在最后用篆书题了“阳明已入水,沈玉、殷计报”十字。在这篇绝命辞中,王阳明真真切切地表明了自己的投水自杀之意。沈、殷二人将绝命辞告知两名大汉。那两名大汉本不通文字,只见王阳明的书法流畅秀拔,“相顾惊叹以为天才”。王阳明写完之后,又开始吟诵,四人一边听王阳明吟诵,一边交杯换盏,最后都酩酊大醉。

将近午夜之际,云月朦胧,两名大汉趁着酒兴逼王阳明投水自杀。王阳明回顾沈、殷二人,嘱咐他们说:“必报我家,必报我家。”然后,从河岸的滩涂往河中走去。

两名大汉开始还在后面跟了一段,但由于喝了不少酒,所以走起路来东摇西晃,再加上恰逢涨潮,他们便不再紧跟了。二人站在岸边,远远地望着王阳明。突然,他们听到落水的声音,后来一切又都归于静寂。

在岸边站立了许久,两名大汉觉着王阳明投水自杀是确定无疑了。后来转念一想,觉得应该留下一点儿王阳明自杀的证据,于是又沿着河岸去搜寻,在岸边发现了一双鞋。借着水面上泛起的淡白月光,他们发现在水中还漂着一条薄绢头巾。二人相顾而语:“王主事果死矣。”

二人打算将这两件物证一并带走。这时,沈玉对他们说:“留一物在,使来早行人见之,知王公堕水,传说至京都,亦可做汝等证见也。”

两名大汉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将鞋子留下,只拿着头巾回去了。

接下来,再说胜果寺这一边。仆人们发现王阳明没了踪影之后,都非常担心,住持也不知其行踪。众人提着灯笼四处寻找,但一直没发现任何线索。后来不得已只好将事情的原委告知了王阳明的弟弟王守文,当时王守文恰好到杭州来参加浙江的乡试。

王守文也非常吃惊,于是就委托浙江官吏和胜果寺的僧俗四处搜寻。恰在这时,沈、殷二人也来找王守文,向他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把王阳明留下的两首诗和绝命辞一并交给了他。王守文一看,确定是兄长的亲笔后悲恸不已。不久,又有人捡到了河边的那双鞋,并且把鞋送到官府,官府派人把鞋转交给王守文。这样一来,众人都确信王阳明是真的投水而亡了。

王守文将王阳明的两首诗和绝命辞寄回老家,家人看后都悲恸欲绝。父亲龙山公认为至少应该先找到王阳明的遗体,于是派渔夫到王阳明落水处打捞,一连打捞了数日,一无所获。王阳明的弟子们听闻这一消息后,也是无不悲痛,唯独徐爱不相信王阳明已死,他说:“先生必不死。天生阳明,倡千古之绝学,岂如是而已耶!”

据《明鉴易知录》记载,浙江藩、臬以及郡守杨孟瑛都认为王阳明已死,于是在钱塘江边设立灵堂凭吊,王阳明的家人也都身着丧服出席。

前文已述,王阳明少年时代就足智多谋,再加上年轻时研究过兵法,所以他对权谋术策非常精通。这次也不例外,他运用计略,成功地虎口脱险。

从岸边离开那两名刺客后,王阳明就在心里嘀咕,这条路一直通往河中,一直往前走的话,必死无疑!这样一来,那两名刺客也就放心了。他们喝了那么多酒,河滩又软,石头和泥沙又多,他们不可能跟着走。

于是,王阳明走下岸来,脱下鞋子放在水边,再解下头巾扔入水中,又搬起一块大石头,“扑通”一声扔到水里,伪装了跳水自杀的现场。周围非常昏暗,什么都看不清,那两名刺客以及沈、殷二人都以为王阳明已经跳河了。

王阳明沿着河滩走了好长一段路,发现一处洞穴,于是就委身其中,一直等到天亮。翌日,一艘小船经过此地,王阳明便随船往东驶去。船家可怜他没有穿鞋,送给他一双草履。七天之后,小船抵达舟山岛。王阳明在此换船前行。可事不凑巧,遇上暴风,小船往南漂了一昼夜,最终抵达了一块陆地。王阳明上岸一问,才知是福建北部。

后来,王阳明被巡航的兵船发现,士兵觉得他形迹可疑,于是就逮捕了他。王阳明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道出实情:“我乃兵部主事王守仁也。因得罪朝廷受廷杖,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自念罪重,欲自引决,投身于钱塘江中。遇一异物,鱼头人身,自称巡江使者,言奉龙王之命前来相迎。我随至龙宫。龙王降阶迎接,言我异日前程尚远,命不当死,以酒食相待,即遣前使者送我出江。仓卒之中附一舟至此,送我登岸,舟亦不见矣。不知此处离钱塘有多少程途?我自江中至此,才一日夜耳。”

士兵们听罢,颇感惊奇,于是拿来好酒好菜款待王阳明,并派人向官署禀报。王阳明知道一旦官署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再想逃脱就难了,于是瞅准一个间隙,偷偷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