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上欺武宗,下乱朝纲,排斥忠臣,并且还安插自己的心腹掌管重要职位。正德元年(1506)十月,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共同上书弹劾刘瑾,请求留用刘健和谢迁,“皇上新政,宜亲君子,远小人。不宜轻斥大臣,任用阉寺。”

刘瑾知悉之后,向武宗进献谗言,说戴铣等人所述乃一派胡言,并将他们全部打入大牢。

戴铣,字宝之,江西婺源人。薄彦徽,字舜美,山西阳曲人。二人同为弘治九年(1496)进士,并且都是豪放忠直之士。

王阳明当时担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看到戴铣和薄彦徽等人被打入大牢,他义愤难平,于正德元年十一月向皇帝上书一封,题为《乞宥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试图将二人救出。全文如下:

臣闻君仁则臣直。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

臣迩者窃见陛下以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等上言时事,特敕锦衣卫差官校拿解赴京。臣不知所言之当理与否,意其间必有触冒忌讳,上干雷霆之怒者。

但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谠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创,使其后日不敢轻率妄有论列,非果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

今在廷之臣,莫不以此举为非宜,然而莫敢为陛下言者,岂其无忧国爱君之心哉?惧陛下复以罪铣等者罪之,则非惟无补于国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过举耳。然则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从而闻之?

陛下聪明超绝,苟念及此,宁不寒心!况今天时冻冱,万一差去官校督束过严,铣等在道或致失所,遂填沟壑,使陛下有杀谏臣之名,兴群臣纷纷之议,其时陛下必将追咎左右莫有言者,则既晚矣。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圣德昭布远迩,人民胥悦,岂不休哉!

在奏折中,王阳明入情入理地劝说武宗放掉戴铣等人,还劝他广开言路。他在题目中用了“去权奸”一词,没有涉及弹劾刘瑾的词句。尽管如此,刘瑾看到这封奏折之后还是大怒。他票拟圣旨,将王阳明打入大牢,杖责四十,还令亲信亲自监督。行刑者加力杖责王阳明,致使王阳明在受刑中途一度昏死过去。此后,王阳明又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

王阳明离开京城时,父亲龙山公还在礼部侍郎任上,也在京城。听闻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的消息后,龙山公非常高兴,对他人说:“吾子得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

但是对王阳明来说,因为要远别父亲,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所以悲愤异常。离别之际,王阳明给好友汪抑之写了三首诗,题为《答汪抑之三首》(《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其中写道:“子有昆弟居,而我远亲侧。回思菽水欢,羡子何由得!”

正德元年十二月,王阳明被打入大牢,是在牢中过的新年。在此期间,王阳明写了《狱中诗十四首》,但留世的仅有八首。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想象王阳明在严寒的大牢中过得多么凄惨。《狱中诗十四首》的第一首为《不寐》:

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

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

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

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

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

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

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

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

开头四句表现了狱中的严寒。接下来,王阳明用“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不为奸党所动的态度。

“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表现的是国家崩溃的情形。“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则叙述了面对国家崩溃,上天见而不救,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能为力的复杂之情。

“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表达了王阳明面对国家已经无药可医的现状,希望自己也能和《论语·微子篇》里的隐士长沮和桀溺一样,归隐山林,躬耕田园。

第二首为《有室七章》。王阳明在这首诗中叙述了狱中的生活,同时还表达了自己落寞的心情。

有室如虡,周之崇墉。

窒如穴处,无秋无冬。

*

耿彼屋漏,天光入之。

瞻彼日月,何嗟及之。

*

倏晦倏明,凄其以风。

倏雨倏雪,当昼而蒙。

*

夜何其矣,靡星靡粲。

岂无白日?寤寐永叹!

*

心之忧矣,匪家匪室。

或其启矣,殒予匪恤。

*

氤氲其埃,日之光矣。

渊渊其鼓,明既昌矣。

*

朝既式矣,日既夕矣。

悠悠我思,曷其极矣。

明末文人钟伯敬认为第二节中的“耿彼屋漏”暗指皇帝的昏聩,第五节中的“或其启矣,殒予匪恤”则是在叙述自己的忠诚。而东正堂则认为第二节中的“日月”和第五节中的“家室”是在暗指皇帝之心。东正堂对“或其启矣,殒予匪恤”的解释是:“‘如果能够因此而开启君心,那我死在牢里都不足惜’,这句诗表达了王阳明对皇帝的耿耿忠心。这种精神在第七节中表现得更加充分。”

第四首为《岁暮》,其中有这样两句:“高檐白日不到地,深夜黠鼠时登床”,表现了王阳明在狱中的凄惨光景。王阳明整日兀坐于这样的环境中,如木石一般,无怪乎他会在诗的开头写道:“兀坐经旬成木石。”

此外,王阳明还想起了远在故乡的阳明洞,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在《岁暮》的后半段写道:“峰头霁雪开草阁,瀑下古松闲石房。溪鹤洞猿尔无恙,春江归棹吾相将。”

第五首名为《见月》,抒发了王阳明的悲叹之情。东正堂认为这首诗是《狱中诗十四首》中最优秀的一首(《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八《诗二》)。以下是《见月》的全文:

屋罅见明月,还见地上霜。

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

匪为严霜苦,悲此明月光。

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

胡为此幽室,奄忽逾飞扬。

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

盈虚有天运,叹息何能忘!

“月光如流水”之后的数句表现了王阳明虽然悲叹自己的遭遇,但是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

第六首叫《天涯》,王阳明在诗中表示将心平气和地奔赴龙场。尽管被武宗投入大牢,但王阳明依然为自己没能匡正武宗,以及无以报答君恩而慨叹。于是王阳明在《天涯》中写道:“思家有泪仍多病,报主无能合远投。”

他在《天涯》的末尾又写道:“留得升平双眼在,且应蓑笠卧沧洲。”在传说中,沧洲有仙人居住。阳明在此借沧洲喻指家乡。他用这两句诗表达了希望能够看到天下恢复太平,然后自己归乡隐居的心愿。东正堂评价这两句诗说:“通过末尾两句,可以看出王阳明具有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志气和大度量。”(《阳明先生全书论考》卷八《诗二》)

《屋罅月》是《狱中诗十四首》的第七首。王阳明在《屋罅月》的开头写道:“幽室不知年,夜长昼苦短。但见屋罅月,清光自亏满。”

这四句诗再次反映了王阳明在狱中的凄惨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王阳明表达了自己对武宗**无度,恐怕会导致社稷沦丧、令宗庙祭祀废绝的担忧。

佳人宴清夜,繁丝激哀管。

朱阁出浮云,高歌正凄婉。

宁知幽室妇,中夜独愁叹。

良人事游侠,经岁去不返。

来归在何时?年华忽将晚。

萧条念宗祀,泪下长如霰。

在狱中服刑时,王阳明虽然一开始一个人都不认识,但很快就结识了两三位命运相同的友人,他们一起讲学论道。在前往龙场之前,王阳明还特意作了一首《别友狱中》的诗,向他们告别,其中写道:“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阳明在狱中已经忘却了自己的“罪过”,开始专心致力于圣贤之道,并且心中充满愉悦之情。接下来,王阳明又写道:“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表达了自己依循正道,不迎合时世,渴望追随前哲的心愿。

尽管王阳明遭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对武宗没有丝毫的怨恨。他在诗中写道:“所恨精诚眇,尚口徒自蹶。天王本明圣,旋已但中热。”据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已经达到了韩愈在《拘幽操》中提到的文王的境界。周文王曾被殷纣王幽禁在羑里,但他对纣王没有丝毫的怨恨,这也恰恰体现了文王的至德之处。王阳明或许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有过错,所以对武宗没有丝毫的怨恨。

王阳明在狱中最喜欢读的书似乎是《周易》,尽管当时极不得志,但他没有选择佛教和道教的书籍,而是选择了精微深奥、充满处世哲学的古代经典《周易》。王阳明这样做,可以说也是必然的。

中国的文人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在艰难困苦之际,很多人都会选择读《周易》,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后来王阳明在贬谪之地龙场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并且还写了一篇《玩易窝记》记述当时的情形。

正如《狱中诗十四首》的第三首《读易》所表现的那样,王阳明在开头写道:“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义易,洗心见微奥。乃知先天翁,画画有至教。”

在诗的末尾,王阳明还直接引用《周易》中的话,对自己加以劝诫,“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在王阳明看来,能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就再好不过了。同时,他还表达了希望能够在家乡会稽山的阳明洞中安贫乐道地度过余生的心愿。王阳明通过读《周易》,忘却了狱中的烦恼和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