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祸起纲纪之不振,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选拔和任用官吏的时候胡乱而为,只求结果,不注重实效,故而有许多“急务”需处理。王阳明为“急务论”出的题目是:“明于当世之务者,惟豪杰为然,今取士于科举,虽未免于记诵文辞之间,然有司之意,固惟豪杰是求也。非不能钩深索隐以探诸士之博览,然所以待之浅矣,故愿相与备论当世之务。”王阳明还列出了六条亟须解决的“急务”:

1.藩国由中央发放食禄,并且藩国数量众多,彼此不统一,因而要统一起来。

2.军队的编制和配置要考虑地理因素,同时还要照顾到人之常情。

3.要时刻准备应对外敌的入侵,做到有备无患。

4.蝗灾旱魃之年,由于冗官太多,事务难以取得进展,故造成大量民众流离失所。

5.由于赋税繁重,百姓生活不安,故诉狱众多,盗贼横行,故而朝廷必须铲除赋税繁重这一弊害。

6.权贵和富豪贪图私利,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朝廷必须通过“礼制”来控制这些阶层的贪欲。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政情已经出现混乱,纲纪废弛,外敌屡次入侵,并且盗贼四起。上文中的六条建议是王阳明为明朝政府应对紧急事务提出的对策,是他代作的“标准答案”的主要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出王阳明经世的抱负多么宏大。

王阳明主持山东乡试时,山东考生穆孔晖拔得头筹,中了解元。穆孔晖性格端雅好学,后出任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去世后被追认为礼部右侍郎,谥号“文简”。穆孔晖最初并不认同王阳明的学说,后来对王阳明的学说变得笃信,并且亲自推广。但也有说法认为他后来比较倾向于佛教。

王阳明主持山东乡试期间曾登过泰山,并作《登泰山五首》(《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其中第五首是: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

孤坐万峰巅,嗒然遗下块。

已矣复何求?至精谅斯在。

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蒂芥。

世人闻予言,不笑即吁怪。

吾亦不强语,惟复笑相待。

鲁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

王阳明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登顶之后,抛却世俗之心、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并表示只有孔子才能理解自己的这一心境。

王阳明登泰山后,还想起了欧阳修的《庐山高》,于是也作了一首《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歌颂泰山之高峻,抒发自己俯仰古今的心境。在结尾处,王阳明写道:“嗟予瞻眺门墙外,何能仿佛窥室堂?也来攀附摄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尽管在门墙外难以窥见孔子的厅堂,但我还是想成为孔子的弟子,哪怕忝居末席也好。王阳明借登泰山之诗,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