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排斥佛教与道教中的神仙养生之说,认为儒学中才存在真正的养生之道。弘治十八年(1505),王阳明作《赠阳伯》,其中写道:

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大道即是人心,长寿的秘诀在于求仁,《论语·雍也篇》中就曾提出“仁者寿”。王阳明认为服用仙丹并不会使人长寿,自己过去三十多年来一直追求的道教长生不老之法谬误至极,于是后悔不已。通过“大道即人心”这句诗,我们已经能够窥见王阳明心学的一些端倪。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三十七岁。是年,他被贬谪到蛮荒的贵州龙场,龙场生活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翌年,有人问他道教与佛教的神仙养生之道,他在回信中写道:“仆诚生八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三十年矣。齿渐摇动,发已有一二茎变化成白,目光仅盈尺,声闻函丈之外,又常经月卧病不出,药量骤进,此殆其效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

按照常理,王阳明应该笃信神仙养生之术才对,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认为儒学中才有真正的长寿之道。王阳明当时没有轻率地批判佛、道的神仙养生思想,这可能和他不能完全否定很多道教人士确实长寿有关。

后世道教出现的一些拔宅飞升和秘术曲技等,王阳明对此是极力否定的。王阳明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单纯靠理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体认才最终悟出的。所以说,王阳明对佛、道神仙养生的批判是他悟得人生奥义的结果。

王阳明又指出:“盖吾儒亦自有神仙之道,颜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足下能信之乎?后世上阳子之流,盖方外技术之士,未可以为道。若达摩、慧能之徒,则庶几近之矣,然而未易言也。”

在王阳明看来,儒家亦有神仙养生之道,故“颜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虽然道教因养生之道闻名于世,一些方外之士也被传得神乎其神,但他们都未曾真正得道,反而是达摩、慧能这些佛家弟子离神仙之道更近一些。无怪乎钟伯敬会赞叹说:“阳明虽未论神仙,但却知晓神仙之道。”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王阳明在龙场时已经形成了以儒学为本、三教合一的思想。这一倾向在他的后世弟子良知现成派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王阳明在悟得道教和佛教之不足后,开始排斥道教与佛教。王阳明曾作《长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诗,其中阐述了自己排斥佛道的思想。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这首诗是嘉靖六年(1527)九月,五十六岁的王阳明途经浙江金华常山县时所作。王阳明年轻时向往神仙之道,中年时悟得佛、道之不足,转而笃信儒学。在诗歌开头六句,王阳明介绍了自己早年修习道家的养生之术却一无所得,反而离真正的道越来越远的窘状。

此外,王阳明还作过两首题为《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的诗。

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

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这两首诗是王阳明在江西时所写的很重要的诗歌,也可以称作哲学诗。正德十五年(1520),王阳明四十九岁,平定宸濠之乱后,他来到九华山散心,在太极岩前作了这两首诗。在诗歌中,王阳明对比了庄子的“混沌”和周敦颐的“无极太极”论,并且借用六祖慧能的“心非明镜台”来阐述自己“心即理”的主张,同时指出禅宗追求的心死乃是大错,并且对世人施以劝诫。

“混沌”之典出自《庄子·应帝王篇》。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混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混沌之处,混沌用丰盛的酒菜款待他们,于是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混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可以视、听、吃、呼吸,唯独混沌没有,我们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七窍生成了,可是混沌死了。庄子借用这一典故,想表明即使以再英敏的智慧去分析未分化的混沌,也难以得其要领。

可是在千年之后,道州营道县人士周敦颐只将混沌凿了一个窍,就将其本质告之于天下。王阳明认为周敦颐是儒学千年传统的真正传人,是他的思想贡献才让儒学这棵老树发出了新枝。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子认为,太极生万物,无限定,故太极即无极,同时太极又蕴藏于生成的万物之中。

“明镜”论取自《六祖法宝坛经》。五祖弘忍为了挑选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命弟子作偈。神秀和六祖慧能各作了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在王阳明看来,心也是无极的,和六祖慧能所言一样,心本无形,不可能像明镜台,明镜本身就是尘埃。心就如同周敦颐的太极图中画的那个圆圈,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需要像禅僧那样,坐在蒲团上打坐,也不需要舍弃三昧,心如死灰。《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是一组批判禅学的诗,王阳明在其中引用了周敦颐的“无极太极”论。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还可以发现当时王阳明已经觉得任何人都具有良知,并且这种良知堪比皎洁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