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三十一岁。是年,他向朝廷上书,乞求归乡养病。获得批准后,他回到家乡余姚,筑室于四明山之阳明洞。

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洞在四明山之阳,故曰阳明。山高一万八千丈,周二百一十里,道经第九洞天也。为峰二百八十有二,其中峰曰芙蓉峰,有汉隶刻石于上,曰‘四明山心’。其右有石窗,四面玲珑如户牖,通日月星辰之光。先生爱其景致,隐居于此,因自号曰阳明。”

大西晴隆介绍阳明洞说:

明人张鼎思的《琅玡代醉篇》卷三中引用了王阳明的再传弟子薛应旂的一句话,“宛委山上有石匮,壁中有孔穴,号阳明洞,即《归经》中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天也。”

……

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洞天福地均为上天派遣群仙治理的地方。《云笈七签》卷二十七中收录的“洞天福地部”中的《天地宫府图》把会稽山洞定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小洞天,其中写道:“会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元山,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由仙人郭华治之。”此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记载和以上所述稍有差异:“会稽山极玄阳明洞天三百里,在越州会稽县,夏禹探书。”唐代学者李宗谔编修的《龙瑞观·禹穴·天经》中也有会稽山洞的记载,他引用的是《龟山白玉经》中的“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

前文所谓的“筑室于阳明洞”,可能就是王阳明在会稽山山脚下搭了一个草堂。(大西晴隆《王阳明》)

在大西晴隆看来,“阳明洞”并不是指真的山洞。阳明洞共有三处,其中一处就是上文所言的四明山阳明洞。但是根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阳明学专家的调查发现,阳明洞并不是位于四明山之阳,而是在四明山之阴,也就是现在禹王庙所在的位置。其他两处阳明洞都是王阳明亲自取的名字。

第二处阳明洞位于贵州龙场,王阳明称其为“阳明小洞天”。它是个钟乳洞,能容纳百人左右。

第三处阳明洞位于江西南部,王阳明称其为“阳明别洞”。当时王阳明在江西征讨叛贼,来到玉石双洞天之后,特别喜欢这里的景致,取名“阳明别洞”。后来,王阳明还再次拜访过此地。

前两处阳明洞都不能算山洞,只有第三处阳明洞才真正称得上是山洞。

此外,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序》中记载:“筑室于阳明洞天。”

在《阳明先生行状》中,黄绾写道:“养病归越,辟阳明书院,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

据说,王阳明在草堂中修习神仙导引之术一个月之后,感觉阳神已经能够从身体中自由出入,而且还能够预知未来。有一天,他对身边的童子说:“有四位相公来此相访,汝可往五云门迎之。”

童子来到五云门静候,果见王文辕、许璋等四人前来拜访。此四人都是王阳明的好友,童子将受王阳明差遣、特意前来相迎一事告知四人。四人都颇感诧异,见到王阳明之后,问他:“子何以预知吾等之至?”

王阳明笑着回答说:“只是心清。”

这种预知未来的记载古已有之,又被称作“透视眼”或者“千里眼”。北宋程颐曾听说一位隐士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觉得他可能是一位圣贤,所以特意前去拜访,结果大失所望,因为那位隐士并非圣贤。后来程颐得出结论,只要做到心清,谁都可以预知未来。

儒学中也有预知未来的说法,如《中庸》中就有:“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

后来经常有人前来拜访王阳明,向他请教吉凶祸福。不可思议的是,王阳明大多都能言中。众人都夸赞他,以为是得道的缘故,但是王阳明说:“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随后绝口不言,不再为他人预知未来。王阳明追求心的宁静,希望脱离尘网,弃绝杂念,渴望超然出世的隐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