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九年(1496),二十五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当时,同僚中有人因为落第而感到羞愧,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那人听后,对王阳明佩服不已。
会试落第之后,王阳明回到家乡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整日赋诗作乐。恰在这时,魏瀚也辞掉了布政使一职,回到余姚。魏瀚经常来龙泉山寺与王阳明下棋或者联句,但每次的佳句都出自王阳明,这令他慨叹不已。
魏瀚曾为王阳明的祖父竹轩公立传。其父菊庄翁和竹轩公是至交好友,二人一起结社吟诗。其子魏朝端和王阳明一起参加乡试,且都中了举人。这样说来,王家和魏家应该算是世交。魏瀚向来以自己富于诗才自居,但他的诗才稍逊于王阳明,据此可知王阳明在诗文方面是多么才华横溢了。
归乡途中,王阳明顺道游览了山东任城(济宁)。他登上李白住过的太白楼,写下《太白楼赋》(《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其中写道:“开元之绍基兮,亦遑遑其求理。生逢时以就列兮,固云台麟阁而容与。夫何漂泊于天之涯兮?登斯楼乎延伫。信流俗之嫉妒兮,自前世而固然。怀夫子之故都兮,沛余涕之湲湲。”
在赋中,王阳明将李白写成是因为受世俗之人嫉妒,心中郁闷,所以才登上此楼。王阳明借李白的典故,暗指自己科举落第的原因——为俗人所嫉妒。
在《太白楼赋》的最后,王阳明用了以下两句结尾:“舟之人兮俨服,亦庶几夫之踪者!”
王阳明在此表明了自己将一直追寻圣人之道的决心。
在这篇赋中,王阳明对李白的遭遇表示同情。日本阳明学者东正堂认为,人们在《太白楼赋》中感觉不到像屈原《离骚》那样的愤懑牢骚之气,而可以感受到像太白那样的豪放磊落之风。
从这篇赋中也可以窥见王阳明是一位出色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