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王华的同年好友向朝廷诋毁王华。大家都劝王华向朝廷阐明自己的清白,但他不肯这样做:“某,吾同年友,若白之,是我讦其友矣。是焉能浼我哉?”

后来,王阳明回到京师,官复原职,听闻士大夫们言及此事,就打算向朝廷上书,替父亲辩明此事。王华修书一封,反劝王阳明说:“是以为吾平生之大耻乎?吾本无可耻,今乃无故而攻发其友之阴私,是反为吾求一大耻矣。人谓汝智于吾,吾不信也。”

王华气质醇厚,平生无矫言饰行,仁恕坦直,不修边幅,谈笑议论由心而发,朝廷之上,家庭之内,言无两样。只要他人有些许优点,王华都会给予夸赞;若听闻他人有危难,他的内心就会焦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济。而他人有过失,王华也会直言不讳地说出来。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王华时常遭人嫉恨,但当大家知道他是出于真心之后,对他也就不那么怨恨了。

王华才识宏达,志操坚守,无论诸事多么纷杂,他都能够从容应对。即使有大事发生,他也能做到临危不乱,从容以对。不过,王华从不刻意去表现自己的这些优点,所以知者甚少。

王华生活节俭,不计较利害得失。有一次,家中失火,资财付之一炬,当亲友前来救火时,他依然和往常一样和大家谈笑风生,毫无慌乱之举。众人都由衷地佩服他的性行和度量。

王华作诗文,提笔立就,以达意为旨,追求自然,不事雕琢,著有《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诸书杂录》《进讲余抄》《海日翁日记》等。

前文已述,王华获悉父亲患病,便立即辞官归乡。父亲去世后,他又在墓旁建造草屋,不惧虎威,诚心守孝。后来他为刘瑾所逼,被迫辞官,此时已年逾七旬,母亲岑氏也年近百岁。王华朝夕陪伴母亲,还经常扮小儿状逗母亲一乐。他为母亲按摩,陪母亲散步,寸步不离其左右。有时王华受朋友之邀外出游山玩水,船刚离岸,他忽念家中老母,便立刻反棹驶回。

母亲去世之后,王华以土块为枕,草毡为被,捶胸顿足,悲恸大哭,最终因悲伤过度而得病。母亲出殡之时,王华裸足前行数里山道,病情益甚,进而卧床不起。数年之后才慢慢康复,但身体已日渐衰弱。

王华以圣贤之书为本,从不涉猎儒家经典之外的异端书籍。辞官归乡之后,来客中有人劝他修习神仙长生之术,王华拒绝说:“人所以乐生于天地之间,以内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亲,外有君臣、朋友、姻戚之懿,从游聚乐,无相离也。今皆去此,而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此与死者何异?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贤之学所自有。吾但安乐委顺,听尽于天而已,奚以长生为乎?”

来客道歉说:“神仙之学,正谓世人悦生恶死,故其所欲而渐次导之。今公已无恶死悦生之心,固以默契神仙之妙,吾术无所用矣。”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王华素闻宸濠之恶,早就怀疑他会叛乱。有一次,他对亲友说:“异时天下之祸,必自兹人始矣。”

他让家人在浙江上虞的龙溪置地,买田筑屋,为将来的隐遁生活做打算。

宁王宸濠起兵后,率领数千艘舰船向东挺进。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州,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剿灭当地乱军,但当王阳明抵达丰城之后,获悉宸濠已起兵谋反,于是沿赣江南下吉安府,驻留吉安传檄近邻,招募义兵,间不容发,举兵勤王。在此期间,王阳明遇害的消息在民间流传开来,有人劝王华到龙溪避难,王华却说:“吾往岁为龙溪之卜,以有老母在耳。今老母已入土,使吾儿果不幸遇害,吾何所逃于天地乎?”并且告诫家人要注意自身的言行。

后来,王阳明起兵勤王的檄文传到家乡,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由于王阳明已成宸濠之敌,宸濠极有可能派刺客前来刺杀王华,所以众人都劝王华速回龙溪避难,王华却笑着说:“吾儿能弃家杀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吾为国大臣,恨已老,不能荷戈首敌。倘不幸,胜负之算不可期,犹将与乡里子弟共死此城耳。”

王华还派人告知郡县主事,宜速调兵粮,禁止谣言,以防民心动摇。

王阳明率军攻陷叛军的根据地南昌之后,宁王宸濠本欲攻击南京,获悉南昌失守,于是立即撤军反攻。王阳明和叛军在鄱阳湖决一死战,最终将叛军一举击败,宸濠和数千叛军被俘。

不到一个月,王阳明战胜的消息就传回家乡,亲戚友人纷纷携酒前来祝贺,王华却说:“此祖宗深仁厚泽,渐渍人心。纪纲法度,维持周密。朝廷威灵,震慑四海。苍生不当罹此荼毒。故旬月之间,罪人斯得,皆天意也。岂吾一书生所能办此哉?然吾以垂尽之年,幸免委填沟壑;家门无夷戮之惨;乡里子弟又皆得免于征输调发;吾儿幸全首领,父子相见有日;凡此皆足以稍慰目前者也。”

后来,杨一清曾对王阳明父子的大度和忠义大加赞赏,他在文中写道:“自古奸雄构乱,虽有忠臣义士,必假以岁月,乃能削平祸难。伯安奋戈一呼,以身临不测之渊,呼吸之间,地方大定。公闻变从容,群嚣众惑,屹然不为动。伯安得直前殉国。不婴怀回顾以成懋绩。公之雅量,伯安之忠义,求之载籍,可多见哉?”

当时,尽管王阳明已经擒获宸濠,但明武宗还是想亲自出征,过一把征讨之瘾。王阳明对宦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使很多人丧命,最后折中的结果是在明武宗到达南京后,放出宸濠,让武宗亲自抓获宸濠,以取悦武宗。然而,明武宗身边的奸党嫉妒王阳明的功绩,想嫁祸于他。奸党们蠢蠢欲动,一时间流言四起,王阳明危在旦夕。

当时甚至有人来到王华家中,调查记录资产、房屋、壮丁和家畜等情况,打算抄家没收。亲朋好友都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才好。唯独王华安然自若,在家静心休养,并嘱咐家人不要外出,要谨言慎行。

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继位,发诏肯定王阳明的功绩,并将他召回京城。王阳明回京途中顺便回乡省亲。

后来,明世宗任命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并封他为新建伯。朝廷派人赐给王阳明一些银子和丝织品作为嘉奖,同时也赐给王华一些羊肉和美酒。

宣旨的官员到余姚时,恰逢王华过生日,亲朋好友云集。王阳明举杯祝寿。王华郑重地说:“吾父子乃得复相见耶!贼濠之乱,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皆以为事难平矣而卒平。然此仗宗社神灵,朝廷威德,岂汝一书生所能办?谗构横行,祸机四发,赖武庙英明保全。今国是既定,吾父子之荣极矣。然福者祸之基,能无惧乎!古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牖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耶?”

阳明跪拜回应道:“大人之教,儿所日夜切心者也。”

众人听后,无不感动。后来王华又召集村邻和友人,举行酒宴长达月余。

正德十六年岁末,王华旧病复发,王阳明和诸弟日夜服侍左右。嘉靖元年(1522)正月,王华病情恶化,于二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临终之际,王华突然意识清醒,头脑清晰。

朝廷念及王阳明之功,追授其父王华、祖父王伦和曾祖父王杰皆为新建伯。王华去世当天,恰有吏部使者持公文前来,王华气色突变,忙令王阳明等人外出迎接,并对孩子们说:“虽仓遽,乌可以废礼?尔辈必皆出迎。”

听闻王阳明等人行礼完毕后,王华才安然闭目离世。绍兴东边有一座山,名为天柱峰。翌年八月,王阳明和诸弟将王华安葬在天柱峰南侧的一块平地里。

王华生前曾说:“惟古贤人君子未遇之时,每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出而登仕,其所遭际不同,而其志有遂有不遂,非人之所能为也。”

杨一清回顾王华的一生,做了如下描述:“公少负奇气,壮强志存用世。顾其职业恒在文字间,而未能达之于政。际遇孝宗,讲筵启沃,圣心简在,柄用有期。不幸龙驭上宾,弗究厥用。晚登八座,旋见沮于权奸,偃蹇而归。岂非天哉!然有子如伯安,所建立宏伟卓荦,凡公之所欲为,噤而不得施用者,皆于其子之身而显施大发之,公又亲及见之,较之峻登大受既久且专,而泯然无闻于世者,其高下荣辱宜何如也?”

王华夫人郑氏,生来静婉,有慈孝之心,甘愿与王华同甘共苦。她每日都会早起,汲水、推磨、纺线,孝敬公婆。当王华富贵之后,郑氏更加恭俭。郑氏四十一岁时去世,比王华先离世三十六年。

郑氏去世之后,王华续弦纳赵氏,并娶杨氏为侧室。王华共有四子一女:长子守仁出于郑氏,次子守俭出于杨氏,三子守文出于赵氏,四子守章出于杨氏;一女出于赵氏,后来嫁给南京工部郎中徐爱为妻。

王阳明系出名门,或多或少受到祖先遗德的影响,尤其是祖父和父亲的亲自教养,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