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巧干要比苦干强(1 / 1)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有弟子问王阳明说:“孟子主张‘巧、力、圣、智’的说法,而朱熹先生却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这样说对吗?”

王阳明回答说:“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个人不仅有‘力’,而且还有‘巧’。‘巧’与‘力’实际上并非两回事,‘力’中要有‘巧’。有‘力’却无‘巧’,不过是徒然、白费力气。如果用射箭作比喻,他们三个人里,一个能够步行射箭,一个能够骑马射箭,一个能够远程射箭。只要他们都能射到靶子那里,便都能叫作有力;只要能正中靶心,便都能叫作巧。但是,步行射箭的不能够骑马射箭,骑马射箭的又不能远程射箭,他们三个各有所长,才力各有不同。孔子则是身皆三长,然而,孔子的‘和’最多能达到柳下惠的水平,而‘清’最多能达到伯夷的水平,‘任’最多能达到伊尹的水平,未曾再添加什么了。如果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那他们的力加在一起反倒能超过孔子了。巧、力只是为了阐明圣、智的含义,如果认识到了圣、智的本体,自然就能够了然于心。”

生活中,有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甚至埋头苦干十一二个小时,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生平庸,碌碌无为。有人却深谙巧干强于苦干的奥妙,总能找到更简单、更轻松、更快捷的方法。

美国船王丹尼尔·洛维格获得的第一桶金,就和他善于巧干有关。

出身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丹尼尔·洛维格不甘心过平凡穷苦的生活,他想要赚很多的钱,让自己充分体会成功的感觉。在他看来,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在多番思考后,洛维格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借贷方法:他将自己的一条尚能航行的旧油轮重新修理改装,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的各大银行申请贷款,理由是——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每月可收到固定的租金,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许多银行听了洛维格的想法,都觉得荒唐可笑,且无信用可言。大通银行的总裁却不这么认为。他想:洛维格一文不名,也许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拿着他的租契去石油公司按月收钱,这自然十分稳妥。

洛维格终于贷到了第一笔款,然后买下了他所要的旧货轮,把它改成油轮,租给了石油公司。然后又利用这艘船做抵押,借了另一笔款,再买了一艘船。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年,每当一笔贷款还清后,他就成了这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走,而是进了自己的腰包。

就是凭借这样巧妙的借贷方法,洛维格赚得了他事业的第一桶金,也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业旅程。

生活中,会苦干,更要会巧干。会巧干的人,不一味走别人走过的路,总努力开辟一条新途径,寻找新的机遇,尽管路上荆棘丛生;会巧干的人与众不同,而且不介意与众不同;会巧干的人从不循规蹈矩,他们往往**不羁,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新的方法干工作;会巧干的人具有独立性,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时喜欢独处,并对自己的信念和愿望坚定不移;会巧干会变通的人看问题具有与常人不同的眼光,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如当别人说“1+1=2”时,他们却说“1+1>2”或“1+1=11”。

总之,会巧干的人不满足于浅显的东西、世俗的东西、平庸的东西或陈腐的东西;不满足于问题的固定答案;并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感到其乐无穷,因此,往往能够避免王阳明所说的“有力却无巧,只是白费力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