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勇于冒险(1 / 1)

什么是创新精神?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我的看法是:创新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冒险精神。中国有句古话是“富贵险中求”,就是说只有冒一定的风险才能求得富和贵,不敢冒风险是不可能有发展的。从发展历史来看,万达也是富有冒险精神的。

1993年,我们就跨区域,走出大连到广州开发,因此万达也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第一个跨区域开发的企业;2000年,我们决定做商业地产,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了。

当然,冒险和蛮干是有区别的。冒险是有调查,看准了,但是没把握,敢闯敢试;蛮干是没有目标、没有调查,随心所欲地干。

——2005年王健林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演讲

2000年,宏观形势一片大好,住宅地产正做得如火如荼,王健林力排众议转攻商业地产;2005年,当商业地产做得如日中天、赚得盆满钵满时,王健林又别出心裁地转型文化产业;2008年,万达又开始抢夺旅游投资这块蛋糕。

十几年前,王健林曾说过:“创新者大部分成为先烈,少部分成为先进,但正是因为有成功的可能性,才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去攀登、不断创新,希望成为那些极少数的成功者。”

万达是具有创新传统的企业,企业发展得好,根本原因在于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不惧当先烈,只为争先进。2012年,万达实现了重大创新,历经多年研发后,两大产品横空出世。

第一个产品是大连金石文化区。世界上有众多的影视基地,但绝大多数只有外景地和制作区两项内容;而中国国内的一些知名项目,要么只有外景地,要么只有制作区,缺少综合性。

金石文化区的研发历时四年,成为全球首创的,将影视外景地、影视制作区、影视体验区、影视会展区及旅游、商业、酒店群相融合的影视基地。影视外景区、制作区除供专业人员使用外,还贴心地允许游客参观;在影视体验区,游客除了可以体验影片的拍摄过程外,还有专业导演指导拍摄微电影,可以现场当一回“大明星”;每年的大连国际电影节则在影视会展区举行。

大连金石文化区占地5.5平方千米,文化旅游项目投资近300亿元,于2013年全面开工,力争2016年、确保2017年建成。这个项目一旦建成,相信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成为全球影视产业的一大文化中心。

第二个野心之作是万达城项目。考虑到中国的气候特点,北方冬天寒冷干燥,南方夏天炎热多雨,除了三亚、西双版纳等少数地区外,四季都适合户外活动的地方少之又少。因此,万达城创新性地将文化、商业、旅游结合设计,以室内项目为主,彻底解决气候对于旅游的影响,使传统的“一季游”变为“四季游”。

这两个项目的研发成功,标志着万达创新又跃上了新高度。

第一,万达的创新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概念设计世界独创、设计团队大师组合、拥有知识产权。

第二,万达的资源整合能力将达到世界水平。这两个“雄心之作”都异常复杂、困难重重,需要对舞台演艺、电影科技、室内室外游乐、名人蜡像馆、商业品牌、酒店品牌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项目的占地面积也很大,且大多位于郊区,基础设施匮乏,有些项目甚至需要万达亲自做道路、铺管网等。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有效落实下去,除万达外,世界上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做到,这也说明万达的资源整合能力已达到世界水准。

第三,万达人才资源达到世界水平。万达与一批世界级大师签订了排他性协议,在未来若干年这些人只会与万达合作。例如,已逝的马克·费舍尔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和艺术领域的跨界大师,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艺术导演;高顿·多瑞特先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主题公园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弗兰克·德贡先生,是世界舞台艺术设计大师。

万达招聘的人才都呈现出世界级水准,在万达文化旅游规划院的员工中,既有拿过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动漫师,也有来自世界唯一的演艺特种设备公司的设备总监。世界优秀人才的友好助阵,预示着万达今后的创新之路会走得更加平坦、更加宽阔。

“新东方教父”俞敏洪说过,宁可在改的路上死掉,也不死在原来的基因里。

黄记煌2004年起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其独特的菜品体系和加盟体系,目前经营店面已近600家,整个体系的年收入达20多亿元,成为这个细分品类的绝对王者。黄记煌的主打菜就是如今有口皆碑的“黄记煌三汁焖锅”。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黄记煌的创始人黄耕,高中毕业后开始做厨师,最初是在国企里做鲁菜和药膳。1989年,黄耕离开国企,投奔南方的个体企业,但终究觉得没有太大出路。1991年,黄耕开了一个小型的炒菜馆,从四张桌子做起,之后逐渐开始涉足火锅。

在对中国餐饮业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后,黄耕发现了传统餐饮模式的诸多弊端。

第一,培养厨师难如登天。黄耕发现,店里的生意百分之九十取决于厨师的水平,而当你把一个厨师培养起来后,又极容易流失。可以说,传统中餐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厨师。

第二,店里产生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影响非常大,居民的投诉率很高,这种现象在经营多年的老店里格外明显。

第三,很多传统火锅店,为了保证味道正宗,总是会把老油回收之后再利用。

第四,一般的中餐存在油性过大等问题。

发现问题后就要想办法解决,黄耕首先从自身优势找方法。他的父亲是一位营养学家,对药膳颇有研究,这也给了他启发:能否把药膳和饭馆结合起来?能不能做同时能解决上面四个弊端的生意?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黄耕发现中国传统烹饪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叫“焖”,但“焖”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黄耕开创了一个新方法,让所有的食材基本十分钟左右就可以“焖”熟。奥秘就是不加水焖制(所谓的食物的成熟过程就是食物的脱水过程,如果加入水意味着食物成熟过程自然变长),而不加水焖制除了让时间变短外,还有其他好处。

不过,“焖”菜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的食材放在一起“焖”,极容易串味。原因在于,不同食材通过锅里的水气,很容易混合到一起,味道就不好了。而黄耕的“不加水法”,利用菜自身包含的水分来实现高温“焖”熟,串味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另外,不加水焖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菜的味道变得更好。因为只有等食物完全脱水后再放入调料,才能使调料迅速渗透到原材料内部,不然就只是附在表面。其实,这就相当于是食物的海绵效果,要想让一块海绵吃进其他水分,一定要先把海绵弄干。

有人提出质疑:不加水焖制,会不会煳掉?黄耕的答案是不会,核心就在于使用低温烹制法和可控的烹饪温度。

只要把烹饪温度和时间都掌握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不会煳。在整个操作上分为几个时间段:一开始用大火,随后逐渐减小火力,整个烹制过程基本控制在10—12分钟。为了将温度保持在100°—120°,黄耕专门找到厂家定做了符合要求和标准的电磁炉。

除此之外,“黄记煌三汁焖锅”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独特的调料,核心方法就在于调料的比例。只有调和好了,味道才好。黄耕为了调制出一个独特的味道,把所有味道反复组合,最终选出了最好的一个,黄记煌的汁液中的成分其实在所有市面上都能见到,只是调料的比例不一样而已。

就这样,“黄记煌三汁焖锅”横空出世。它没有油烟,不用煎炒,根本不需要厨师,而且极容易复制。这道菜研究出来后,便开始在黄耕当时经营的一家店里试卖,观看顾客的反应。有了足够的好评后,黄耕才决定单独靠这道菜来开一家店。于是,他将一家火锅店改造成了第一家黄记煌。这道菜的味道和新颖的吃法,很快就传开了。媒体也开始介入报道,人气一下子就起来了。

不难看出,黄耕的创新道路是充满智慧且富有远见的。首先,他较早洞察了中式餐饮的不足,在摆脱对厨师的依赖和流程标准化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次,在竞争白热化的餐饮市场,他独创“三汁焖锅”的烹饪方式,闯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黄记煌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其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如果黄耕墨守成规,也就不会成为“少数成功者”队伍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