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某次开电视剧的年会,有专家讲到了未来的新家庭剧模式:
未来的新家庭剧,要以“90后”“95后”年轻夫妇为主角,表现最新一代年轻夫妇的婚姻观、育儿观和家庭观,在新的代际人设中创造新故事、新人物。
“90后”“95后”,都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
设想一下,将来你会成为一个父亲或者母亲,你想成为什么样的父亲或者母亲?
如果你现在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孩子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或者母亲?
有人不屑去想,觉得为人父母本就是天经地义,是不需要学习的天然技巧;有人觉得,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还有人抱怨,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代,是最悲催最苦逼的一群人,哪有时间去思考那么多。
可,真的如此吗?
02
某网站创始人L做过一次演讲,提到了自己最后悔的事。
在他创业的过程中,忽视了跟孩子相处的时光,直到有一次全家接受心理治疗,上初二的儿子说出了他内心的渴望——希望妈妈能够每周做两次饭,希望爸爸每周能接送他上下学两次。
L恍然大悟。
作为一个父亲,他意识到孩子的脆弱与无助,并开始接送孩子上下学,每周有三顿晚饭会和儿子一起共用,每周保留完整的一天陪儿子玩耍。
他说,经营事业与经营家庭同样重要。
前两年,有一部电影叫《找到你》,不讲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了,我拎出了主角之一——由姚晨饰演的李捷最后的一段独白。
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女律师在法庭上的辩护:
“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其实,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只是在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已。最该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带父母成长,让我们体验到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那是一种自由。
“这个时代对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做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但事实上,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有了孩子,我才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
03
我主持过一个论坛,刚好是七夕节前夕,论坛的主题跟爱情有关。
现场嘉宾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一位是心理学专家、我个人非常尊敬的宋教授;另一位是某学会的会长,自称研究传统文化多年。
会长的长相颇有些仙风道骨,一开口便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以及“不结婚不生子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以及不生孩子那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种明显已经过时的观念,我都懒得跟他辩驳。
宋教授显然也无法认同会长的观点,但风度之下,并无愠色。他面带微笑地说:“现代社会,是否结婚,是否生子,已经成了个人的一种选择,既然称其为选择,那就不能讲对错。”
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将就,只有结婚这件事情没办法将就。因为你要的不是一张结婚证,而是一段幸福生活。
到了别人嘴中所谓该结婚的年龄把自己嫁出去,是把面子保住了,但是婚后的生活,冷暖自知,别人才不管你到底过得怎么样,过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
婚姻不是在玩游戏,失败了还能清零重来,所以必须要慎重。
04
一位朋友,是很优秀的媒体人,跟我说起他与母亲的对话。
“妈,年过四十之后,我希望自己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找个小村子过生活。”
没想到,他的母亲连想都没想,便说:
“儿子,去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这代人受委屈习惯了,我可不希望你再走我们的老路了。”
听朋友讲述这段往事,我的眼睛也跟着亮了。
后来,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去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是一锅美味的鸡汤,由妈妈亲自端来的时候,那是一种放手,更是一份祝福。
05
界限感,是我们的民族很少提及的一个词,甚至很多人觉得零界限感是亲密的标志。
大龄单身子女面前,父母们催婚;单身的父母想要再婚,子女们阻挠。双方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干涉对方的生活。
我最忘不了的是在电影《后来的我们》里,田壮壮所饰演的那位父亲。
电影的最后,是他给儿子的前女友写的一封信:
吃什么还是家里好,那些外卖能好吃吗?一直想给你寄点吃的,又不好问见清,这些年他好像突然长大了,我知道那都是因为你。
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都得等到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得到。
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
我老了,眼睛瞎了,见清也总说我什么都不懂,那年在火车站,我还以为我握住的是你的手,却发现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俩走不到一块,我们也会是一家人。
小晓,好好吃饭,累了就回家。
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只因为曾经是“一家人”。
据说这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饰演田壮壮老师儿子的井柏然几次跟导演刘若英要求:“导演,我想多一点父子情的戏。”
刘若英问:“为什么?”
“我想让他知道我爱他(田壮壮)。”
父母和子女一场,唯一的关联便是“爱”,只是爱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06
我看到一个故事:
在小A的外公去世前,因为每天能够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小A的妈妈便到处搜索一些稀罕的东西,让外公尝尝鲜。
那天妈妈带去几个莲雾(也叫洋蒲桃、紫蒲桃)。
姥爷半躺在**,吃了两个莲雾,点点头,之后定定地看着小A的妈妈,说:“好吃,谢谢。”
妈妈以为姥爷在说莲雾好吃而谢谢,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喜欢你就多吃点,回头我再给你买。”
姥爷的嘴角扯了一下,微闭着眼睛说:“谢谢你做我的孩子。”
“你哥你姐,我从他们出生就没管过,都是你妈一个人带。你妈生你难产离世,我只能自己带你。那时候才知道,养孩子太累了,但又真的开心。
“以前我总想,等我退休了就自杀,绝不给你们添麻烦。可是看着你们生儿育女,又看着你们的孩子生儿育女,我实在舍不得。
“人到老了实在是可怕,现在,倒要你们像照顾小孩一样地照顾我。”
妈妈的两颊挂着清泪,不舍地说:“爸,您别讲了。”
姥爷说:“你不懂,我没时间了。”
第二天清晨,小A的姥爷就去世了,脸上带着淡淡的笑。
姥爷离世后,妈妈无意中拿起姥爷吃剩下的莲雾,才咬了一口,就酸得掉下了眼泪。
卖莲雾的人分明说这种果子最甜了,怎么可能是酸的?剩下的莲雾每一个妈妈都咬了一口,结果才知道自己买的那些果子全都是酸的。
妈妈想起外公说的那句“好吃,谢谢”,号啕大哭。
亲友安慰妈妈,无非是“人死不能复生,每个人都有走的那一刻”之类的话。
妈妈抬起头来说:“你说多好笑,都要走了还说胡话,养我这么大,我没谢谢他,他反倒感谢我。”
有人说,其实姥爷要讲的是,他因为养育妈妈而学会了爱,妈妈赡养他,他又学会了如何被爱。
所以姥爷说了那句“谢谢”。
曾经有一首叫《挑妈妈》的诗,在网上走红。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这样的相遇,真是一场莫大的欢喜。
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
谢谢你,我从未问你一句你是否愿意,你就叫我一声“妈妈(爸爸)”。
谢谢你,愿意无条件地信任、支持和回馈我。
谢谢你,我的孩子,始终给予我稳定而绵长的爱。
好好吃饭,累了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