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邻居阿芳,因为老公过世,跟孩子两个人相依为命。
阿芳是公认的育儿高手,她的孩子从小便有出息,为人正派,聪敏上进,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上一周,阿芳又收到了儿子的汇款。
儿子才上大二,正常来说是没有收入的,但是儿子从大一便开始勤工俭学,不仅学费自己承担,而且有盈余的情况下就会汇给阿芳。
阿芳拒绝过很多次,但儿子依然雷打不动地汇款,每个月一千块。
突然有一天,阿芳崩溃了,嘴里一直嘟囔着:“为什么不给孩子买几个草莓呢?”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阿芳的儿子还在上小学,有一天,儿子发烧了。
阿芳问儿子:“你想吃什么,妈妈做给你吃。”
儿子把头偏向一边,说要吃草莓。
那个年代,草莓可是个稀罕物,阿芳心疼钱,便提出了条件:“那你的病赶紧好起来,之后,你要学会做家务,每做一样家务,我就奖励你一毛钱。到时候用自己劳动的钱买草莓,肯定更甜。”
儿子的病好了,他记得妈妈的话,每天帮妈妈做家务,认认真真地攒钱。
一毛,两毛,三毛……
一块,两块,三块……
当儿子攒到差不多时,草莓早已经过季了。
到了第二年,孩子早就忘记了草莓的念想,阿芳自己也忘记了。
很多年后,孩子考上大学,留下阿芳独自在家。
有一回,她去市场买菜,看到红艳艳的草莓,忽然想起了旧事。
她哭着对自己说:“为什么不给孩子买几个草莓呢?”
一个孩子,想吃草莓,开口向妈妈要,这样的场景,一生也遇不到几次。
阿芳觉得自己对儿子是有亏欠的,多少年之后再回头,就算草莓是一百块一斤,一千块一斤,似乎都不值一提,只有儿子期待的眼神是最珍贵的。
那是最朴素、最真实的愿望。
阿芳怕的是,再也看不到儿子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了。
02
在我的第一本书《每一首歌都有TA要去的地方》里,写过一位周老师的故事。周老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是一位有些潮流、却也守着文人风范的师者。
大学生上课总是有些松散,甚至有很多老师要靠点名来维持课堂秩序,但在周老师的课堂上,永远挤满了学生。
后来我吹嘘了半辈子自己硕士期间就买房的事儿,其实也有周老师的功劳。
当时搭错了筋,跟两个朋友去看了一套房。
西向,是个大通间,很大的玻璃,阳光洒下来,光线充足得让人目眩。
父母给我准备了一部分钱,又跟朋友同事借了一些钱,还有六万块钱的缺口。
该咋办?
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我打电话给周老师,说我要买房,可是还差一些钱。
电话那头,周老师问我需要多少。
我说六万。
周老师说没问题。当天下午,我就收到了六万块钱。
每年六月份,导师都会跟学生们吃一次散伙饭。
几年前,周老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师弟师妹们希望跟我这个师兄见个面,如果有时间,可以赶过去。
当时是出差回济南的路上,有些累,可能还有一些矫情,忘记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之下,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推辞了。
后来我还有个离奇的想法,是不是吃过一次散伙饭,还要再吃一次,是不是周老师还会再给我打一次电话。
只是在这之后,周老师再也没有提出过类似的要求。
我多么希望某一天,接到周老师的电话。
电话那头,周老师懒洋洋地:“喂,今晚跟师弟师妹们吃个饭,必须排出时间来。”
电话这头,我乖乖回答:“好嘞!”
03
Lucy跟老公是大学同学,好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却在婚后三年,败给了“没感觉”三个字。
是不是很荒谬?
离婚是Lucy主动提出来的,是的,老公没什么不好,没有出轨,没有不负责任,没有花天酒地,Lucy只是不希望继续过重复了一万天的生活了。
决定离婚后,Lucy和老公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去西藏。
当年也是在这里,那个看起来蠢笨蠢笨的男人,拿着一枚戒指,向Lucy求婚的。
两个人开着1.4排量自动挡的小车,到达旅店已是深夜。
次日,他们要走通麦天险。
到了旅店后,才看到很多人聚在大厅里,聊当地的暴雨和泥石流,以及被泥石流裹挟失踪的车辆。
回到房间后,两个人挤在被子里,彼此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谈论明天,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凌晨,Lucy的老公忽然坐起来,把台灯打开,取出了两张纸,说:“以免意外发生,我们各自写封遗书吧。”
Lucy写了两分钟,他写了十秒,但两个人都没有看彼此留下的“遗书”。
那一夜,格外漫长。两个人相拥无眠。
有那么一刻,Lucy心想,如果明天可以共同赴险且共同度过,那么,就当死过一次,重新活吧。
第二日,两个人顺利穿过了通麦天险。
在那段令人窒息的路程里,他一直看着前方,而Lucy一直看着他。
Lucy的心里甚至有一个特别冷硬的想法,哪怕今天掉下去,我也会看着他一起往下掉。因为那曾经是自己铁定了心要追随一生的伴侣。
后来,Lucy终于有机会看到老公当时写的遗书。
在自己的遗书里,Lucy嘱托他照顾父母孩子,而在他的遗书里,只是简短地写了一句:
“来西藏都是我的主意。”
从西藏回来后,Lucy说不想离婚了,她老公却坚持分开。
“是我的,迟早都是我的,不是我的,终归也不是我的。先分开一段时间试试看吧。实在不行,你再回来,我也愿意。”
Lucy用小拳拳捶打着老公的胸:“我就不分开!”
04
龙应台有几本书都是写给儿子安德烈的,2018年,她为自己的母亲写了一本《天长地久》。
写这本书,源于龙应台的疑问:
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
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苍穹的最后一里路?
于是,龙应台决定给母亲写信,把她当成一个比自己年长二十六岁的女朋友。
人生,总是有一个“报应”在其中的。
当年龙应台离家去台北,母亲亲自来送别,上火车那一刻,她没有回头望一眼母亲。出国时,父母到机场送别,进海关之前,她也没有回头看父母一眼。
后来,龙应台的儿子出国当交换生,轮到她去机场为儿子送别。
她心中满怀不舍,以为要泪洒机场时,却发现儿子头也不回地走了。龙应台一直在等儿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也没有。
也就有了龙应台的那句名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反观年轻时代的自己,龙应台深感“一心向前,义无反顾,并未为母亲设想过”。
回想当年离开母亲时,并没有想到,母亲也需要女儿,甚至是在往后的三十年里,都没有想到母亲会想念自己。
《天长地久》是龙应台对母亲的一种忏悔,更是一场迟到的觉悟:
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在陪伴母亲的这段日子里,龙应台发现有很多事情是需要留在母亲身边才能做到的。
比如,用棉花擦拭母亲眼角的黏液,用可可脂按摩母亲瘦弱的手臂,或者挑选合适的剪刀帮母亲修剪石灰般的脚指甲。
早晨,她还会笑着一遍一遍地唤着:“应美君,你今天好不好,你好吗?”然后,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母亲的嘴角和眼角。
然而,已经失智的母亲不认得她,也没法说话,只剩下眼睛里深深的空洞和虚无。
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像父母养育我们那样,养育我们的父母。
只是,前者充满了期待,后者,往往只剩下无望。
05
小时候就被教育,不要欠别人东西,如果要欠,欠什么也不要欠人情。可,与其说人与人之间是靠情感维系,不如说是靠亏欠在维系。
只是,所有的亏欠,都是后知后觉。
当猛然发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时间不是像一个小偷,而真的就是一个小偷,偷光了本可以修复的情感,偷光了本可以顺畅的沟通,偷光了一个又一个选择。
仓央嘉措说: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王菲唱: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
有多少灯光, 就有多少悲欢离合
虽然你生活在这么多人群里,但其实每一个人都只和自己周围的几个人保持联系,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都小得不行。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能看到别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近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我们遇到的生活都是一道道窄窄的门,它不给你敞开,推开门也不是通达的大道,我们要穿过很长很黑很远的路,找到微光。
——任长箴
01
2018年,《生活万岁》这部纪录片突然之间爆红。
十四组普通人的故事里,有一对父子,四十一岁的老宋和十五岁的小宋。
父亲老宋是上海高楼外的“蜘蛛人”,东方明珠是他经常服务的对象。
这里房子的均价,在二十万以上,一个厕所便能抵得上他老家一套称得上奢华的房子。
儿子小宋五岁那年,老宋和老婆离了婚,他先是把儿子托付给老家的父母抚养,后来干脆就带在了身边。
他的理由只有一个——上海的教育条件更好。
他们住的是城中村。
晚上,老宋给儿子做他最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
饭桌狭小,窗户上糊的纸被风一阵一阵地吹开,洗衣服要去外面的水池,袜子破了洞要仔细地缝好……
老宋对儿子说:“你知道爸爸一个人带你也不容易,争口气,不要淘气。”
之前的老宋对足球一无所知,直到儿子喜欢上了足球,他才偶尔跟着看比赛。
小宋最早是守门员,到了五年级,身高成了问题。
教练问小宋:“你怎么长不高呀?那你爸爸多高呀?”
老宋只有一米六五。
教练觉得小宋估计也“长不出来”了,继续守门不合适,就让他开始练踢球。
听到教练这么说,老宋也有点为儿子的身高着急,听说儿子训练要练胸肌,他二话不说给儿子买了牛肉和蛋白粉。
老宋下班后的生活,就是给儿子烧饭、洗衣服、聊天。
整整十年。
后来,十五岁的小宋长成了身高一米七七的大小伙子。
片中有一段父子俩互相给对方搓背的镜头,很是温馨。
但私下里说起儿子,老宋还有一点小遗憾:“好像他大了之后,没有小时候那么爱跟我说话了。”
对于一个四十一岁的离异男人而言,他就像一只始终盘旋而无处落脚的灰色鸽子,就那样漫无目的地飞着,周围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就像一条永远都飞不出去的隧道。
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虚无。
儿子是一切虚无里嵌入骨髓的实在,只是也早已脱离了他能够“控制”的范围了。
02
晚上,老宋和儿子挤在一张**,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老宋的眼神里有躲闪,藏着一个父亲的亏欠和愧疚。
他问儿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儿子说:“踢球,身家过亿。”
父亲先是一怔,之后的眼神里继续躲闪,劝儿子不要老抱着手机,要好好看书。
什么是生活里的光?
导演任长箴有一个说法:
“生活很复杂,困难也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但我们就此失去希望变得沉沦吗?抱怨吗?不是的,我觉得这都不是对生活的态度,生活就这样,你怎么过下去,就是要给自己找到信念,有些苦应该吞咽下去,苦会回甘,这就是光。”
《生活万岁》上映时,已是拍摄一年之后,十六岁的小宋还在上海踢球。
有记者问他:“你现在还想着要给爸爸在上海买一套房子吗?”
小宋说:“改了。”
“改成什么了?”
“我想买两套。”
也许是一个新闻人的敏感,我更在乎的是这样的拍摄和介入,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阻碍,或者准确地说,是心理压力。
小宋的回答是:“我无所谓。我的那些同学、朋友,都知道我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有没有过恨意,甚至是埋怨,即使那些恨意和抱怨会转化为动力,转化为挣扎,可却依然是恨意和埋怨。
不拧巴,对生命的缺憾和礼遇始终平静,这是一种极为高级的修炼,但是对一个孩子而言,这压根就是实现不了的要求。
从当年的“小宋”到后来的“老宋”,老宋已经是上海最资深和工作年限最长的“蜘蛛人”之一了。
他的职业病越来越严重,腰椎间盘突出,最后只能暂时回老家休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滚滚红尘,鸡毛满地。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生活。
03
在夜市一边卖田螺一边卖唱的明哥,掐着兰花指唱梅艳芳的歌,还要陪一桌熟人畅饮到天亮,艰辛地供女儿上学。
在成都街头卖唱的盲人老夫妇,丈夫伴奏,妻子唱歌,晚饭时丈夫和妻子碰了碰杯,说:“我尽量活得久一些,不能让你一个人瞎摸。”
八十二岁的老母亲,三个儿女以做生意为名,逼着她卖掉了自己住了半辈子的房子。儿女们投资失败,女儿也已经七年没有和她联系了,她落了泪,说:“我也没办法,我要给他们还债,我是娘啊。”
《生活万岁》里,讲了十四组普通人在灰暗的生活底色里,所散发出来的光。
没有旁白,没有解说,没有剧本,没有观点。
只有故事,只有人生,只有过往,只有此时此刻。
没有高光时刻,也没有软件美图和修饰,不是漂亮的PPT。
有人说,这叫“60分以下”的生活。
他们,为了一顿饱饭,为了明天的太阳,为了生活的希望,甚至仅仅只是为了活着。
在深夜,他们可能都曾暗自垂泪过。可是太阳升起时,他们又开始了蚂蚁搬家似的劳碌。
神前宜泣,人前宜笑,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也是生存法则。
日子,总得过下去,不是吗?
我们的生活去掉繁文缛节的东西,剩下的都是故事。
所谓的繁文缛节是什么?是你每天起床、穿衣服、吃早饭。
去掉这些繁文缛节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不外乎就是每天产生欲望,然后挑战自己的欲望,做出选择,最后获得结果。
不同的选择会成就不同的故事,这就是生活。
布莱士·帕斯卡有句名言:我只能赞许那些一边哭泣一边追求着的人。
在失意受挫的时候,能够坚持活着,这是人类渺小而坚定的力量。
导演说:
“人味就是人的不完美,他也有两难的时候,也需要做出抉择,他会在白天放肆大笑,也会在深夜抱头痛哭,你无法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人,因为人是丰富多义的。”
有人做了一个总结:成年人的生活,除了容易胖,没有什么是容易的。
04
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在谈论人生和诗词之美时,创造了一个词:弱德之美。
在庞大的时代和无常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弱者。
如何在困苦的环境下,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品德、坚持心中的理想,完成自己,这便是弱德之美。
当我们被困在一个城市,一段情感,或者一场疾病中的时候,保持弱德之美,太难了。
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无非就是选择。选择的背后,并非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幸福,而是你可以承担什么样的痛苦。
还有些时候,压根没有选择。
一堵墙,就硬生生立在你的面前,逼仄,无处可逃。
由丧而暖,由丧而燃,这才是人性里的光辉。
只是,一束光永远会遇见另一束光,就像宇宙洪荒之中,一个声波遇上了同频的声波。
比如气喘吁吁地赶到公交车站,公交车刚好抵达,司机还冲着你微笑;
比如刚好没有时间吃早饭,同事把一包饼干塞到了你的手中;
比如一直想跟他沟通却苦于找不到时机,他却主动找到了你;
比如你在想念一个人,盯着手机里的微信,他刚好也“正在输入……”
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世上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坚强,那就是被贫穷逼到生死边缘,依然顽强地活着。
我们不是超人,但我们都在这个世界用力且深情地活着,这本身就够伟大了。
“其实,人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实际上看了他们的故事,你哭的是自己。为什么有的故事你哭得强烈,因为你经历过类似的感受。所以我的观点是,你永远都不是因为这个故事感动,因为你不认识这个人,你看到的是他的困境,并产生了某种感同身受,让你自己难受了。”
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
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
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要特别珍惜地活。
05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过一句话:“那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后来我才知道,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里却也有最无力的瞬间。
《生活万岁》里还记录了一个开出租车的单亲妈妈。
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单亲妈妈,不想再错过女儿的成长。她选择带着女儿一起出车。
每天下午五点,她带着孩子开车出门,一边载客,一边看顾孩子。
凌晨五点,孩子还在安静地睡着,她交班回家。
有这样一个镜头。
车停在路边,她给女儿买了一包海苔,两个人分着吃。
妈妈对女儿说:“妈妈好爱你。”
在出租车上时,妈妈问女儿:“妈妈太爱你了小乖乖,你爱不爱我呀?”
女儿答:“爱你呀。”
妈妈问:“我问你,你怎么爱我呀?”
女儿答:“我就是爱你呀,爱你呀。”
妈妈问:“你爱我吗?”
女儿答:“好爱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