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走遍天下(1 / 1)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态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逊。因此,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礼貌是礼仪的基本体现。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所以说,毕恭毕敬的态度、得体的礼仪是赢得别人信赖的重要条件之一。“礼”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是沟通人们相互之间友好感情的一道桥梁。如果人们能自觉地做到礼貌待人,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洁和美好,还可以无限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使自己更有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受到尊重、尊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愿望。人们都渴望自立,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因此,如果你能以礼貌的态度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了尊重,从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一天,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的花园。他们坐在一张椅子上,女人随手将一团用过的湿巾丢在了旁边的灌木丛上,然后开始大声呵斥男孩。这一幕恰巧落在一位站在灌木丛边、正在修剪灌木的老人眼里,老人看了看女人默默地把纸团捡起来扔到了附近的垃圾箱里。没想到,几分钟之后,那个妇女又拿出一张纸巾,擦了擦脸,再次随手丢掉。老人依旧一言不发,走过去把纸巾捡起来扔到了垃圾箱里。

看到这一幕,妇女非但没有悔意,还指着老人大声地对男孩说:“你看,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和这老头一样,一辈子做这些卑贱的工作。”老人听了,放下手里的剪刀,来到女士的面前,态度谦逊地问道:“夫人,请问您是这家公司的员工吗?这里是公司的私人花园,按理说只有员工才能进来。”女人一听老花匠竟然质疑自己的身份,立刻拿出证件在老人面前晃了晃,傲慢地说:“我可是下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我就在这里工作!”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打了一个电话后回到灌木丛继续自己的修剪工作。

一会儿,一名男子匆匆赶来,毕恭毕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说:“我这就按您的吩咐免去这位女士的职务。”老人没有回答来人的话,只是走到小男孩的面前,说:“孩子,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一身本领,而是要学会去尊重每一个人。”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中年妇女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不明白自己的上司怎会如此尊敬一位老花匠。赶来的男子对妇女说:“这位老人是我们集团的总裁。而现在,你被开除了。”女人顿时僵在原地,难以置信地看着老人离开的方向,喃喃地说:“他竟然是总裁詹姆斯先生。”

无数的事实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真正学会有礼貌地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际交往变成了一个深邃而又敏感的话题。但是“万事礼为先”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讲礼仪的人才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父亲问他:“为什么留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的行为使父亲很欣慰。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诗经》有云:“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人不怪,礼仪已被作为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检验标准。多礼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素质,很多事情的成功往往在于你尊重对方。当礼已经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它将会帮助你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带着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