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无心插柳”式的植树,左宗棠在兴修水利,开河渠方面的贡献更大。西北缺水,西征军在过哈顺沙漠的时候,甚至都不能一起走,而是分成千人的小分队,一队一队往过开,因为人一多了水就不够用,大片的沙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水潭,几万人怎么分?只有让千把战士先靠着这些水过去,等水潭再蓄一点水之后,第二队才开始走。战士行军,除了要携带武器军械外,还常常在背上背十几个地瓜、萝卜,因为这些东西不仅可以充饥,更重要的是能解渴,补充水分。
早在左宗棠刚到西安的时候,他就跟同僚这样说:“西北地区,最是缺水。水源足备,这里的土地利用价值也就高了;反之如果没有水,这块地就没有多大用处。所以要治理好西北,首先就要搞水利,通河渠,先造出大的主河道来,再将这些河道引出一些支流,这样就可以扩大灌溉面积,层层递进,最终有利于百姓。”锻造武器弹药需要水,屯田种地需要水,栽棵树苗需要水……一切都离不开水,左宗棠本身就是一个实干家,又读过《水道提纲》,深受影响,因此在他看来,在西北搞水利势在必行。
于是,左宗棠在西北一面指挥前线作战,一面安排部下兴修水道,开河引水。同治四年,刘典受左宗棠的委派,重新翻修了白渠和郑渠。这里原本就是水源滚滚的河道,但是年久失修,水路不通,流量十分小,加之部分地区泥沙堆积,早已堵塞了水流。刘典率官兵到来后,将这两条大名鼎鼎的河渠重新疏通、筑垒,情况好的地方可以简单疏导,情况差的地方就凿来大石头筑成石渠,保证可以长久使用。在这些将士的努力下,郑、白二渠又重新焕发了生命。此外,左宗棠还在前朝旧渠上大做文章,因为明代遗留下来的水渠年代并不久远,翻修也不必花大钱,重新整改,百姓高兴,自己也不费力。因此,左宗棠下令重修了明代旧渠利民渠,并改为因民渠,翻修后的因民渠可以灌溉土地数百顷。
光绪三年,西北地区发生了大旱,左宗棠与魏光焘商议,想从泾水引流,灌溉农田。但是泾水一带土质很硬,又多沙石,所以人工开凿很吃力,左宗棠便委托胡雪岩经由洋商手里买来了机器,又顺道雇来了几个德国技师,筹备在泾水开渠筑坝。到了光绪六年,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在左宗棠的指示下,平凉知府溥明在泾源地区开出了一条长二百里的正渠,左宗棠亲自到了工地上巡视之后,又示意加宽河道,然后开出几条支流来。
在甘肃张掖,左宗棠开渠七道,还修复了马子渠,灌田近7000亩。在此期间,部将王德榜拿着一份计划书站到了他面前。左宗棠稍微一看,当下就吃了一惊,因为王德榜想要引抹邦河水灌田!这抹邦河在狄道凤关坪上,坪下是洮河。想要把抹邦河水引到洮河,就需要挖开九岭峡。这个九岭峡峡高三十五丈,长四百多丈,按照王德榜的计划,他想要把这九岭峡掘低二十五丈,修建一道明渠。这样的工程很浩大,就算是两千多人一起挖,也得要挖上六七个月,左宗棠看了以后觉得可操作性不大,一开始没有答应,但是王德榜也是犟牛脾气,执意要干,左宗棠经不住这三番五次的请求,终于答应了。
后来,王德榜率领部下耗时近一年完成了通渠任务,在他的报告中,光是火药就用了两千六百石。可以说,这样一个河渠的开通无疑是很费时费力的,但是它带来的影响也是其他小工程不能比拟的,王德榜这一次通渠,足足可以灌溉25万亩田地,工程极大,收益也极大。
此前在哈密屯田的张曜也不甘寂寞,主持修复了石城子渠,灌溉面积达到两万亩。据说当张曜的部队修理渠道已经修到一半的时候,发现河底沙石太多,水走着走着就渗透到地下去了。为此,张曜很是恼火,但又无计可施。左宗棠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对张曜说:“这毡布可以防水,你知道吗?”张曜明白了左宗棠的意思。随即在左宗棠的帮助下大量收购毡布,本地不够就到外面去买,到最后一共买了十万条毡布,用来铺在河底,这下就解决了漏水的问题,石城子渠也顺利修复。当然,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因为一来布匹泡到水里时间一长就变质烂掉了,不是长久之计,二来十万条毡布的代价也实在太高。但是当时在西北地区修水渠、挖河道,没有先进的机器,只是靠战士用锄头一下一下地挖,用自制的火药一炮一炮地轰,像石城子渠这样的困难,可以说是很常见的。
就这样,左宗棠的西征军一面打仗,一面搞农田水利,颇有点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味道。在军队忙不过来的时候,左宗棠还需要花钱雇当地的农民帮忙做工。朝廷出钱,修水渠也对大家有好处,农民们也乐得在这里挣点银子,可说是皆大欢喜。除了这些深沟大渠外,左宗棠还在哈密修了两条河渠,一道在天山下黑溪阪至黄萝岗,另一道从拔木登出发,也汇到黄萝岗,长六十多里,宽八丈,深十丈;巴里坤有渠一道,长二十丈;乌鲁木齐三道,分别为永丰、太平、工兴,另外修有支流十余道,总长度四百余里;喀喇沙尔十道,总长达到数百里;库车两道,长度二百里……
北疆的水利搞得是有声有色,但到了收复南疆的时候,却不料南疆闹起了洪水,很多地方都是汪洋一片,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更是洪流滚滚。看来左宗棠刚刚展示完自己引水灌田的能力,老天爷又要考查他的排涝才华了。于是,在南疆四城克复之后,左宗棠派出刘锦堂等人到水势迅猛的地方负责疏导、筑垒,先疏通以前被废弃、冲毁的旧渠道,然后挖新渠、开支流,以减缓洪水的攻势。这样本着疏导为主的方针,左宗棠又成功地完成了南疆抗涝的任务。刘锦堂也因为修筑了大连、小连、萼拉合齐、老南等河堤而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