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皇帝要归政(1 / 1)

时间过得很快,万历皇帝已经到了十八岁的年纪。十八岁的他作为一国之君也想干出点政绩来,这样才会被人称作明君。但是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之前国家不管出现什么大事,全部要依赖首辅张居正,而万历皇帝很少主持政事,所以他极为缺乏主事的经验。也就是说,万历皇帝虽然已经成年,但是他还不具备领导群臣的能力。而明朝拥有广阔的土地,繁琐的事务又多,所以至此他一个人还无法全权处理政事,他还是要依赖张居正处理政事。

张居正为朝廷可谓是呕心沥血。此时他才刚刚五十岁,但是看起来却已经是年过花甲的样子。即便如此,张居正并没有任何怨言,为朝廷做事一直是尽职尽守。

其实,随着万历皇帝的不断成长,张居正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力太大,怕会功高盖主,而且万历皇帝也确实长大,是时候让他归政了。

在张居正回乡为父亲办丧事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万历皇帝在连发三份诏书催促张居正回京之后,湖广的地方官员就提议为张居正建造一座“三诏亭”,而张居正想也没想便拒绝了。不仅如此,张居正还将这些官员训斥了一通,并且对他们说:“建‘三诏亭’,建了又怎么样?不还是普通的一座亭子?如果你们建了这个亭子,说不定到时候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张居正一向比较谨慎,之后他又给湖广巡抚朱琏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出了自己的不安——他从建设“三诏亭”这件事情上想到了功高盖主者的后果,并且在信的结尾他还这样写道:“骑虎之势自难中下,所以顾命大臣霍光终于难以避免灾祸。”

张居正越想越担心:自己为朝廷努力了这么多年,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犯了皇帝的大忌,那么下场会是凄惨的。因此,张居正决定自己主动申请退休。作出了决定,张居正便上疏朝廷要求辞官养老。在奏折中他这样写道:“每自思维,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接着,他在奏章中称之前自己是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一直不敢退休,但是现在百姓安居乐业,皇帝也已经成年,朝廷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才,皇上完全可以亲政了。除此,奏章的最后张居正还加了这样一句话:“臣于是乃敢拜手稽首而归政焉。”

归政的意思是将执政大权交还给万历皇帝。而这就代表在归政前,张居正不是简单地辅佐皇帝,而是代替皇帝处理一切事宜,并且包括代替皇帝下令。张居正的这种说法等于是在夸赞自己。而万历皇帝从五岁时就开始读书练字,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对于张居正的这些话他当然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皇帝是一国之主,其自尊心极强,所以张居正的这番话让他觉得十分不舒服。虽然事实上这些年来确实是张居正在执政,但是这些话一直是皇帝所忌讳的,而张居正却毫不避讳地直接表达出来。你想,皇帝能高兴吗?

虽然万历皇帝心里非常不舒服,但是他对张居正还是比较忌惮的。张居正已经当权了很多年,而自己当下还没有完全作好全面接手朝政的准备。其实,在此之前张居正也要求过退休,但是被万历皇帝直接拒绝了。而这一次,张居正在奏章中明显地表示,自己不会彻底辞官,只是想要降低自己的官职。而且,他还表示如果国家出现什么大事,只要他活着,就一定会为国家效劳。

但万历皇帝这次有些摇摆不定了,他是这样想的:张先生已经执政很多年了,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朝廷中一直是他一个人在独揽大权,而且他为人也比较专制。现在,他竟然主动地提出将手中的权力交还给我,这肯定是他经过一番考虑而作出的决定。而我也一直想做一个真正当权的皇帝,这次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了慈圣皇太后的耳朵里,皇太后从小是在民间长大的,因此她对国家的整个局势比久居深宫的儿子看得更加透彻。而此时她当然清楚自己的儿子在打什么主意,但是她也明白,这么大一个国家靠万历皇帝自己一个人来管理是不可能管理好的,而且在她看来儿子也比不上老谋深算的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是比较明事理的人,她清楚张居正的顾虑,但是她更清楚在制度严明的明朝,出身于科甲的首辅大臣不可能做出夺权的事情。即使张居正威望再高,也不会对自己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反而会尽心地辅佐皇帝。所以,对于张居正为了自保想退位的做法,皇太后是不赞同的,而且她一次次极力地挽留张居正。

于是,皇太后在警告万历皇帝之后,又嘱咐他:“与张先生说,各大典礼虽是修举,内外一切政务,尔尚未能裁决,边事尤为紧要。张先生亲受先帝托付,岂忍言去!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兴此念。”

其实,本来万历皇帝一腔热血想要亲政,想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反而被皇太后的一番话给浇了冷水。虽然万历皇帝比较自负,对皇太后的话十分不服气,但是皇太后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是不会害自己的。因此,最后万历皇帝还是妥协了,但他却将心里积压的怨气都算到了张居正的头上。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怨恨的种子便慢慢地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