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夺情”事件中,很多官员都对张居正的人品产生了怀疑,但是张居正在整个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却是无人能比的,而且万历皇帝以及太后对张居正的信任也是有增无减。
可以说,从前张居正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而经过这次“廷杖事件”之后,他也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同时张居正也开始反省,是不是自己处世太过于专横自大了呢?张居正也明白了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权力和地位之下委曲求全的。
邹元标等人的弹劾,导致他们最后落得廷杖以及发配边疆的下场。而这种办法也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那些原本反对张居正的人自此不再敢产生站出来弹劾张居正的想法。
当时有一种类似于现代报纸的东西,被称为“大字报”,是一些文人用来评论事情的。在“廷杖事件”之后,大字报上曾经这样写道:“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揭榜于通衢。”在大字报上的内容传开之后,皇帝下达了诏书:“再及者杀无赦。”
在事件平息后,张居正开始为万历皇帝的大婚作准备。由于离皇帝大婚的日子越来越近,张居正也变得越来越忙;由于是皇帝的大婚,一切都要布置得奢华而隆重,更要按照《礼记》中的规矩来办。比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最后才是迎亲。
纳采、问名,其意思是向女方求亲。因为皇帝是一国之君,自然不可能亲自去向女方求亲,而且也不能按照民间的形式,派媒人前去求亲。因此,只能派朝廷亲贵大臣前去,代替皇帝向女方家里求亲。根据惯例,万历皇帝让英国公张溶作为正使,而又下旨让张居正做副使去纳采、问名。
正使一般是由功臣的后代来担任,往往这些人的祖先都是开国的大功臣,而且必须是爵位世袭。万历皇帝要求张居正担任副使,由此可见皇帝对他的尊敬。而这时,张居正还在服丧期间,按规定应该只穿便服,不能参加任何喜庆场合。也就是说,在一国之君的大婚之日,是不可以让一个正在服丧的人担任副使的。针对此事,户科给事中李涞上疏,他认为张居正“夺情”是因为国家大事都得依赖他,但是皇帝的大婚与国家政事不同,不应该让不符合要求的大臣来担任。
可是不管大臣们有什么异议,万历皇帝依旧让张居正担任副使。而张居正也清楚,自己能够担任皇帝大婚的副使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而且这也代表太后和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过,对于一些大臣的反对,他自然不会就此旁观。于是,张居正上疏称:“凡可以虑忠效劳者,皆不避神迹,不拘常理。”
最后,张居正脱下了为父服丧的孝服,穿上了红袍高高兴兴地担任了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