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宦海浮沉——因“夺情”而引发政治风波 1.父亲的离世(1 / 1)

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可谓是官路青云直上——成功推行改革,并且通过他的努力,整个明朝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当然,明朝能达到如此鼎盛的时期,张居正的功劳是无人能及的。其实,看到自己所作出的贡献,张居正也经常私下里为自己感到骄傲。

但是,在一个人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不能太过于得意,尤其是在官场之中更需要谨慎,因为太过于得意常常会为自己招来麻烦。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而这句话也正是张居正那时的状态。在张居正为自己推行的新政而扬扬得意的时候,一个大麻烦找上了他。

这个突然降临的大麻烦将权倾一朝的张首辅卷入了政治浪潮中。那么,这个大麻烦是什么呢?这要从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开始说起。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在年轻的时候,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一直发奋读书,并一次次地参加乡试。在张文明二十岁那年,家里走后门帮他通过了当地的初级考试,因此使他得到了秀才的称号。后来,他不断地参加考试,但每次均以落榜告终。因而,最终他也没能考中举人。

在那个时候,如果考不中举人地位就比较低,甚至秀才还不及富裕的屠户。到张文明四十岁的时候,儿子张居正考中进士,然后进了翰林院。这个时候,张文明彻底死心了,于是他决定不再参加考试。儿子张居正的官途青云直上,这让他欣慰了不少。

张居正发达了,他的整个家里也跟着耀武扬威起来,尤其是张文明,仗着儿子的官职大,他就开始作威作福。在乡里,他仗着儿子的名声横行霸道,致使乡里的百姓对他怨言颇多。

其实,对于父亲的行为,张居正是再清楚不过的,而且他也曾写过信劝说父亲,但父亲仍旧我行我素,没有任何改变。由于在当时家中的小辈是不可以顶撞长辈的,如果小辈顶撞长辈,就会被说成“忤逆”,会被人唾弃。张居正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写信给地方官员,希望他们能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对他父亲多多包容。

万历五年(1577年),七十四岁的张文明得了重病。按理说,此时所有的子孙都应陪在他的身边。但是张居正在这个时候没办法离开朝野,因为万历皇帝也在这个时候准备成亲,并且将成亲大典的一切事宜都交给张居正来处理。张居正在收到父亲病重的家书后十分犯难。毕竟在这个重要关头是不能回乡探亲的。但是,十分注重孝道的张居正又想陪伴在老父身边,这使他情绪极为低落。而万历皇帝也发现了张居正的异常,并将此事告诉了皇太后。

皇太后在了解到张居正的父亲病重这件事以后,便派内监代表朝廷,前往张居正的故乡探望,并且皇太后还赏赐了很多东西给张府。

张文明这个人虽然平时作威作福,但是在收到皇太后的赏赐之后却变得深明大义起来。对朝廷所给的赏赐,他感激涕零,并且拜请内监向皇太后转告他的心声:“皇恩浩**,今生我张文明没有机会再报答朝廷了,就让张居正代表我们张家效忠朝廷吧!”

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更加深了对朝廷的感激,一时之间他便不敢再有回家探亲的念头。但张居正依旧十分矛盾——作为朝廷的臣子,他理应尽职尽忠,而作为儿子,他又理应尽好孝道。可是以现在这种不能两全的情况,他又怎能不矛盾万分呢?最后,张居正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他写了一封家书给自己的叔叔,信中他说出了自己的矛盾,并且将自己想要将双亲接到京城来尽孝道的想法告诉了叔叔。但张文明获悉这个消息之后便大发雷霆,不但不同意张居正这样做,还专门写信斥责了儿子一通。

虽然张文明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他的文采却非常好,因此他的家书写得非常漂亮。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肩巨任者不可以圭撮计功,受大恩者不可以寻常论报,老人幸未见衰,儿无多没不然之虑,为老人过计,徒令奉国不专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肩膀上有重任的人,绝对不能用勺子来计算功劳,而受过大恩的人,更不能仅仅只用寻常的手段来报答,如果只挂念家中的老人,那么就不能专心地报效国家。

张文明当然知道儿子的苦心,也知道不管自己怎样劝说,儿子还是会为自己担心。为了彻底打消张居正的思家念头,更为了张居正能一心一意地报效朝廷,张文明想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每天他命令仆人用轿子抬着自己,和一些平日的老友到处游玩,装出很惬意、什么毛病也没有的样子。张居正获悉父亲的身体有所好转后,便开始专心地处理朝政。

本来张文明的身体就已经很虚弱,再加上这样到处折腾,终于在一天清晨,张文明一病不起。

那天清晨,张文明像往常一样,约了几个好友登上了“王粲楼”。由于张文明的身体本来就极其虚弱,而偏偏他又因疲劳冒着秋天的霜露小睡了一会儿,结果受了风寒,致使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张文明于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十三日去世了。一直到最后,张居正都没能见父亲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