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用大将之才李成梁(1 / 1)

李成梁是朝鲜后裔,《明史》上记载他“英毅骁健,有大将之才”。虽然当时李成梁的家境十分贫寒,但是张居正认为李成梁是将才,应该加以重用。

李成梁从小在辽东一带长大,对蒙古鞑靼的罪行深恶痛绝。隆庆元年(1567年),蒙古的土蛮部落侵犯永平府,李成梁因为及时援助而由参将升为副总兵,驻守辽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李成梁开始初露锋芒。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土蛮一族再一次侵扰辽东。战役中,辽东的总兵王治道不幸战死,辽东一带向京城告急。而当时的副总兵李成梁接替总兵的位子。李成梁继任以后从容不迫,在积极选将的同时大肆招兵,最后逐渐地稳住了辽东一带紧张的局势。

隆庆五年(1571年),李成梁带领将士反守为攻,将侵犯中原的土蛮人围堵在卓山下,并斩杀了五百八十多人。因为明朝在与鞑靼的较量中从未占到过便宜,因此李成梁这次的功绩是十分显赫的。

万历年间,李成梁带领的辽东兵更是威武,比较出名的便是那几次追敌二百余里,斩杀数百人的战役。在辽东平原上,由李成梁带领的辽东军所到之处,土蛮部落的精锐被杀得零零散散,致使其昔日的威风不见了踪影。

其实,李成梁所打的这些战役中有很多都是由张居正谋划的。但是也只有李成梁这样的天生大将之才,才能将张居正的计划展现得如此完美。而张居正也认为李成梁是可造之材,并且经常请旨要求朝廷为李成梁加官封赏。

屡立战功的李成梁很快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欣赏。据记载,万历皇帝曾经举行仪式告谢太庙,并在皇极门向百官告捷。后来,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李成梁步步高升,加封为太子太保,后又加封为世萌锦衣指挥使,封号宁远伯。可谓是恩宠无人可比,而且李成梁的两个儿子也非常争气,屡次立下战功。

由李成梁所带领的辽东军犹如雄狮一样屹立在辽东二十二年,他的威名广传,令鞑靼各部都闻风丧胆。

在被加官封爵之后,李成梁变得更加勇猛。万历十年(1582年),速把亥侵犯辽东,李成梁接到消息后率兵在镇夷堡各处埋伏下伏兵,待速把亥入境之后便将其一举歼灭,致使侵犯辽东二十多年的祸患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李成梁带领的军队下。

李成梁在张居正的提拔下,屡次创下了无人能比的功绩,并被记录于史册。《明史》中这样形容李成梁:“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然而,李成梁也有他不足的一面。有记载称,他奢侈无度,贵极而骄。对于朝廷派发给辽东军的军费以及辽东地区的马政、盐业等方面,李成梁无不借机中饱私囊,而且后来他还经常向朝廷谎报军功。有时候为了邀功,李成梁甚至放纵自己的属下杀一些平民,然后取下他们的首级来冒充敌人的首级。

其实,那个时期的明朝经常会出现一些滥杀平民,用他们的头颅冒充敌人的头颅去邀功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情在当时属于流行了百年的弊端,所以一时间没有人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李成梁的下属更是肆无忌惮,经常会在战后杀害边境的一些百姓,然后割下他们的头颅按照蒙古人的风俗稍加改变,冒充敌人的头颅交给兵部。通常,兵部只清查人头的数量,其他的则一概不管。

虽然李成梁的这些做法瞒过了朝廷,但是地方上的一些官员看不惯,便站出来说话了,可统统都被他排挤下去了。而很多言官也试图向朝廷弹劾李成梁,但最终都没能起到什么作用。

其实,张居正将李成梁的一举一动都观察得十分透彻,但他却认为李成梁对于辽东甚至整个明朝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所以张居正从未想过要撤换李成梁。

因为李成梁这个人可算是非凡之人,更为关键的是他所带领的士兵也确实有抵挡百万大军的能力,所以在辽东军事方面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和他的军队。而张居正是一个凡事都以大局为重的人,所以对于李成梁的所作所为他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但是张居正却一直派人暗中观察李成梁的所有动向。也就是说,张居正对李成梁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了如指掌。因而,对于李成梁的恶性,张居正一直是恩威并用,致使李成梁对他服服帖帖的。

万历三年(1575年)五月,李成梁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向朝廷告急,称土蛮部落再次侵犯中原,兵力有二十多万,而且他还称土蛮骑兵前锋已经到达边境的大凌,请求朝廷尽快拨些军粮以应急。

辽东的巡抚张学颜在收到消息之后,赶忙派人快马加鞭地前往京城告知兵部。兵部闻讯惊慌失措,久久想不出对策。而万历皇帝在得到此消息之后也十分震惊,他急切地问张居正:“形势怎么样了?”张居正冷静地想了想,并且仔细地分析了当前的状况:现在是大暑天,而且大雨不断,根本不利于蒙古骑兵的作战,而且一向狡猾的蒙古人也不可能不了解此时不是他们侵犯的好时机。于是,张居正下令让戚继光作好防守,并且调兵前去支援。另外,张居正还派遣宣府巡抚吴兑前去察看敌情。

很快,戚继光和吴兑便都给出了回应——根本没有蒙古人侵犯的事情发生,而是李成梁想杀一些平民冒领军功。

张居正在收到此消息之后非常恼怒,便向朝廷请旨,要求对兵部及李成梁给予严惩。

有记载,张居正是这样训斥兵部的:“彼己虚实茫然不知,徒借听于传闻耳,其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者何异?似此举措,岂能应敌?”虽然张学颜和兵部尚书杨博同是张居正的心腹大臣,但是即便这样张居正也没有维护他们,而是对李成梁等人进行了严惩。

蒙古的一个鞑靼部落在万历六年(1578年)三月与土蛮一族发生争执,于是有七百多名骑兵跑来投奔明朝。这时,李成梁的一名下属动了杀念,于是带领部下掩杀了前来投靠的鞑靼部落,共斩下四百七十个人的首级,并且掠夺了大批的牛羊。之后,李成梁便向朝廷上报,称蒙古兵来袭,但是明兵已经将他们全部斩首。朝廷在接到上报之后,万历皇帝举行了告庙仪式,并且对李成梁及其下属进行了嘉奖。而这个时候,张居正正在江陵探亲,接到下属官员的报告之后感到十分诧异,于是他便写信给兵部尚书方逢时。信中他这样说:“辽左之功,信为奇特。”信中的意思很明显,既然蒙古鞑靼是想偷袭,那么还带那么多牛羊做什么?既然是七百余骑兵前来偷袭,那么肯定是要作好充足准备的,不可能那么容易就束手就擒。

张居正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而最后兵部也查明了真相。但是万历皇帝已经作出了相应的表彰,自然不能让天下人看笑话。因此,张居正只能让心腹大臣透漏消息给李成梁。大体意思是:你的所作所为我看得清清楚楚!李成梁也明白,不管自己做什么都逃不过张首辅的“法眼”。自此之后,李成梁再也没有做过欺上瞒下的事。

其实,从当时的整个朝政的局势来看,张居正对李成梁的重用十分有战略头脑。而张居正也屡次向人澄清,称自己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没有任何私心,都是因为戚继光、李成梁等人是能为国家做事的人。

继戚继光和李成梁之后,张居正又重用了功绩突出的王崇古,以及满腹谋略的方逢时镇守西边大同和宣府。在他们任职之后,修整边防、开屯粮田、紧迫练兵,使得各地的防御能力提高了很多,从而致使那些经常侵扰中原边境的蒙古鞑靼每次都捞不到好处,最后只能迫于无奈与明朝进行和平的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