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欢读书,对于历史人物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欣赏曹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相当佩服,再加上他和曹操的经历相似,都是由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因此,等到嘉庆一登基,和就想到要“挟太上皇以令皇上”,从而达到自己独自掌握大权的目的。到那个时候,全国上下文武百官都为和所调配,和就更是春风得意了。
嘉庆帝胸怀大志,又非常能隐忍,终于在自己三十六岁那年登基做上了皇帝。他吸取了曾祖父康熙时期立而废、废而又立的教训,登基之后依然非常低调,对乾隆帝的命令也从不违背,即使有所不满也深深地藏在心里,从不表达出来。对于乾隆身边的宠臣和,嘉庆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然看不惯和的行为,也只是任他兴风作浪。正如嘉庆帝心中所想,和只是“一只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
在这种情况下的和已经完全丧失了警惕性,他认为这个新皇帝只是一个昏庸之人,对自己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再说乾隆虽然退位,大权却还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和就更没什么好担忧的了。
大权在握的和,敛财更是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朝廷上下里里外外很多人都敢怒而不敢言。有的人伺机示好,希望予以深交;有的则躲得远远地,不这浑水。甚至连乾隆帝的诸多皇子也对和敬而远之,不敢得罪。和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常常训斥那些皇子,对他们指指点点,甚至对嘉庆帝,和也没有一个臣子对君主的礼貌。
乾隆年事已高,视力和体力都大不如从前,和便建议乾隆应该这样那样,对有些奏折还妄加断定,并借助勒保抓住白莲教首领一事请求晋升公爵,年迈的乾隆也点头答应,这事后来才让嘉庆帝知道。久而久之,朝中上上下下都只知有和而不知有嘉庆,认为嘉庆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对所有的决定只能点头,并没有发挥自己主见的机会。
嘉庆帝把屈辱都牢牢地记在心中,他认为这些始终都会过去。他对那些愤愤不平的臣子说和对他的帮助很重要,和对于朝廷而言也很重要。这些话传入和的耳中,让和欣喜不已,他借此认为嘉庆能够当上皇帝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对政权没有什么奢求。
有一次,和带着前线传来的奏折参见嘉庆帝,并且故意跪在那里不起来,嘉庆连忙说:“和爱卿免礼,以后见朕只要不是在公开的场合,都不用下跪。”和这才起身递上奏折。嘉庆看出了和的试探,于是又说:“我刚刚登基不久,还不善于处理朝政,军政大事,你看着办就可以了,还是由你来转奏太上皇,我毕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还希望和爱卿以后多多指导。”和听完非常满意,大摇大摆地离去。从此之后,凡是启奏太上皇的奏折,嘉庆总会让和去转奏太上皇。除此之外,嘉庆深知自己身边的人都是和安排的眼线,也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并不知道,朕治理国家完全依仗和,如果没有他的辅佐,我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得如此井然有序呢?如果有一天和爱卿不再辅佐我了,我该怎么办?国家又该怎么办啊?”这话后来传到和耳中,和更是信以为真,彻底放松了对嘉庆帝的警惕,携带家人游山玩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