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到乾隆统治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大,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是绝对的权威,他的一言一行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对于皇帝下的命令,臣子们只能照办,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
不过,乾隆也需要别人的辅佐与帮衬,最让乾隆信任和宠信的大臣就是和。在乾隆的庇护下,和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红极一时。
在乾隆宠信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和几乎控制了整个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乃至宫廷事务各个方面的事情。他担任的官职众多,先后担任过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兵部尚书,还兼管过礼部、工部等事务,并控制着圆明园、太医院、火器营等等,不一而足。
在乾隆中后期到嘉庆初期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是清政府实际上的掌控者。由于阿桂总被乾隆调出南征北战、调查案件等,因此权力被架空,只是名义上的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而已。于是,清廷的大小事情,无论轻重缓急,和都要参与,几乎完全包揽在自己手上,称得上是“一手遮天”,在中国历史上,像和这般独揽大权的人是很少见的。和从青年时的三等轻车都尉到嘉庆三年晋封为一等嘉勇公,从侍卫做起,迅速升官,擢升为军机大臣、太子太保等,他有职有权,可谓是荣耀至极。
在乾隆皇帝晚年之时,由于精力衰退,眼花耳聋,于是和便经常代替太上皇起草上谕,批阅奏折等。乾隆说话迷迷糊糊,外人听不懂,和还担任“翻译”,他代替乾隆传达“圣旨”——至于是否真实,也许只有和自己才清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和的权力空前鼎盛,和的一句话甚至可以决定某个朝廷官员的升迁以及生死。就连已经当上皇帝的嘉庆都不得不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因为嘉庆知道,只要和在乾隆面前添油加醋,自己这个有皇帝之名却无军国大权之实的“儿皇帝”就会受到打击,轻则挨骂,重则皇位不保。所以,嘉庆只得韬光养晦,处处让着和,等待时机。
和对权力的集中追求,就连来到中国的外国使臣都看出来了。并且,朝鲜、英国等国的使臣都有这个方面的记载。比如,英国派往中国的使团副使乔治·斯当东就曾在他所写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记载了乾隆皇帝出行时的情况。书中记载,除了和之外,没有其他大臣或者皇室亲人跟随皇帝身后,由此可见和的地位之特殊。书中还写道,和是乾隆皇帝唯一宠信之人,全国的实权由他所掌控,和高高在上,别人见到和时总要行跪拜之礼,这些人很害怕和,许多人私下里都称他为“二皇帝”等等。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尤其是乾隆晚年,连话都说不清楚时,和就往往以出纳帝命者自居。那些皇子皇孙都很害怕和,因为和经常从乾隆帝居处走出时,嘴里面总是喃喃自语:“今天圣上发怒了,要整治某某皇子、皇孙。”那些皇子皇孙听到后胆颤心惊,人心惶惶。于是,许多皇子皇孙都会去巴结和,惹了祸要请和帮忙求情,损坏了东西请求和帮忙补上——因为和家里有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有一天,嘉庆帝刚刚上完早朝,于是便陪着和一起去见太上皇。此时,乾隆面南端坐,和则跪在乾隆面前。只见乾隆双目闭合,似乎在睡觉一般,而口中却喃喃自语,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嘉庆帝侧耳倾听,却始终也听不明白,就连一个字也听不懂。不久,乾隆睁开双目,突然问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和匆忙回答道:“徐天德、苟文明。”乾隆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双目闭合,口中继续喃喃自语……此时嘉庆帝感觉十分不解,于是内心里不由得恐慌、害怕起来。不过乾隆只是朝着嘉庆和和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离开,并未说一句话。不久,嘉庆帝秘密召见和,问和:“前些日子我们一起面见太上皇,太上皇对你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啊?我怎么一点都听不懂呢?还有你回答的六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和于是笑着回答说那是西域秘密的咒语,只要念这些咒语,远在千里之外的恶人、仇人就会遭遇横祸、不得好死。他说自己回答那六个字就是为了太上皇让白莲教匪首早死。此时的嘉庆虽然已经登基,也是皇帝,但是与自己的父亲乾隆,他还有许多地方不能完全沟通,因此只有依靠和来传达。而和则与乾隆关系亲密,语言相通,并且年老的乾隆事事得倚重和,于是,和就成为乾隆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此时的嘉庆皇帝,羽翼未丰,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从而顺利地实现亲政,只得小心翼翼地继续韬晦,将许多事情都交给和去处理。每当有人议论和的不是时,嘉庆帝都会匆匆地避开,并且对这些人说:“太上皇有事都让和中堂去做,朕也是事事离不开和大人,你们不要在背后说三道四了。”从嘉庆皇帝嘴中说出的这种无奈的话来看,此时的和真正算得上是一个“二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