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党校精神文化
一、党校精神文化概述
(一)党校精神文化的涵义
党校精神文化,是党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共同的办学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等,具体体现在学校校风、作风、教风、学风和行为之中,是党校人在对党校地位、职能、作用及其特点、规律等方面深刻把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它是党校人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党校整体面貌、办学宗旨、水平特色、管理信条乃至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了党校文化的基石,决定着党校文化的趋向和特质。党校精神文化孕育于党校发展过程之中,贯穿于党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与升华,它既集中概括了党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品格,又充分体现了党校在科学发展进程中获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又是引领党校未来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党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
党校精神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党校使命、文化自觉、师德、精神传统、校风、办学特色、人文环境等等。
1.党校使命决定党校精神文化自身的高度
党校使命回答的是党校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党校人的使命感能衍生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如果一所党校的精神文化里没有渗透使命感,或者使命感模糊不清,学校在面临抉择时很容易陷入个人意志决定一切的泥潭。
2.文化自觉决定党校精神文化自身的厚度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此可见,党校人的文化自觉是党校精神文化自身的基石。
3.师德是党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
教师是党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党校教育原则,教师的行为、道德是否与社会公德相符甚至高于社会公德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与服务是否以学员为本,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符合党校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些往往是影响党校人教育行为及其价值取向的最根本的因素。
4.精神传统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是党校精神文化的灵魂
精神传统制约着党校的文化气质和教育风格的形成。这种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党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并始终影响每个党校人的教育教学行为。
5.校风、作风、教风、学风是党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考察评价党校的基本着眼点
校风是党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全体党校人进行训育、激励的信条和法典,具有至高的权威性。
6.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是党校精神文化自身的方向路标
它体现了党校的办学原则、目的意义和鲜明个性,是党校全体一致赞同的关于党校存在意义的终极判断,也是对社会的宣言书,它既要体现办学者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体现具体运作中的战术可操作性。
7.人文环境是党校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包括党校的领导作风、民主意识、和谐的校园氛围以及教职工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三)新时期党校精神文化的主要价值观
1.坚定信念
信念是党校精神文化的支柱。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校人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党性,才能真正“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坚定信念,也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校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能否知难而上,勇于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作为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党校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只有坚持“党校姓党”原则不动摇,以科学的理念引导人,才能培养和造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队伍,这既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校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党赋予党校的历史使命。党校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用,才能在复杂形势和突变环境中把准政治方向,守住理论阵地,永葆党校精神文化的本色。
2.忠诚敬业
忠诚、敬业有机统一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体现在党校人为之不懈努力的过程中,是党校人职业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党校人的忠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党性原则的政治忠诚,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尽心竭力地干好工作,为党服务,这是党校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作为党校人,对自己的职责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自觉,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中的一员,肩负着重要而又光荣的使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与党校的兴衰休戚相关。党校人只有不断强化忠诚品质的修养,才能始终定住心神、站稳脚跟、挺起脊梁,永远不做背叛蛊惑的俘虏。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工作,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存有敬畏之心。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勤勉精进,甘于奉献,这是党校人应有的职业态度。党校人只有切实做到忠诚敬业,才能正确认识党校的地位作用,理性定位党校的社会价值,真正把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当作一份事业去追求。
3.求是创新
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也是党校一贯遵循的校训。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探求科学规律,用理性驾驭工作;就是追求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品格;就是坚持出实招、办实事、重实绩,坚决反对虚假和粉饰的工作作风。党校不仅要善于总结历史、社会发展规律,更需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特别是对现实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方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以求真务实的思想工作作风,锤炼学员的党性,塑造学员的品格,提升学员的能力。创新是党校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倡导“创新”精神,就是推动党校工作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业务创新;就是始终保持昂扬锐气,培育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品质,强化效率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求是创新是党校人务必奉行的价值尺度和准则,党校人不仅要有传播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要有探索真理的勇气;不仅要具备创新精神,更要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党校工作规律,不断深化党校各项改革,勇于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党校精神文化的先进性。
4.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党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全体教职工的发展为本,把党校事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全体教职工施展才华构建成长的平台,而且要以党校学员的发展为本,关注学员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结合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开展教育培训,切实使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服务职能是由党校自身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是党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党校一要凸显科学研究的基础地位,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以基础性理论研究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以应用性现实重大问题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二要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理论发展和现实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教学渠道不断武装学员,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和干部的健康成长服务;三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为党校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四要强化行政后勤的保障作用,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为党校教学科研和学员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这四种价值观凝聚着新时期党校精神文化的思想和灵魂,代表着党校的整体形象,彰显着党校的特色风貌,引领着党校的未来发展。它们因植根党校发展历史而富有内涵、根基深厚;因基于现实而形象生动、焕发活力;因紧跟时代而承前启后、引领未来。
二、巴州党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
十年来,巴州党校人对党校精神文化的思考与实践从未敢有丝毫懈怠,从“艰苦创业”到“文化立校”的探索之路,凝结了党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智慧与心血。
(一)以科学求实的办学理念为引导
创建一流党校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指导。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办学理念对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这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党校领导者来讲,对学校进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学校进行重新设计,这一设计是否成功,首要的就在于是否形成了明确的符合党校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党校办学理念引领着党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并引导其建设的进程。党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党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办学理念内化为教职工们的精神素质,形成共同的追求、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办学理念的重要性,是使学校领导者不能老是重复过去,而要给予学校一个未来发展的远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远景作指引,在行动上就会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近年来巴州党校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先进文化引领,打造精品党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党校八大文化体系,制定了以下阶段性目标:
远景目标是“建成民族地区一流党校”,这是每一个巴州党校人所期望的。
中期目标是“三大任务”,即“争创全国文明、提高科研质量、环境优美和谐”,这“三大任务”是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
近期思路是每一年的治校理念(见第一章)。比如2002年党校开始进行大幅度改革时,就提出了“外树形象,内聚人心,软硬齐抓,提高质量”十六字治校方针,紧接着在2003年又提出“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基本建设”四个轮子一起转;在学校文化管理初见成效之时,在2012年、2013年分别提出“敬业认真,心平气顺”、“文化立人,愉快工作”。这些理念紧贴当年的工作实际及目标,让全体教职工在每一年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目标确定以后,关键靠落实,就是要把办学理念、目标贯穿到党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队伍建设、文明创建、党建工作、校园文化等方面,贯穿到教职工思想、行为、日常工作、处事方法等各个环节。为此我们又提出了巴州党校“六化标准”,即教学精品化、科研务实化、队伍年轻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环境园林化。这“六化标准”既是打造“精品党校”“一流党校”的途径,又是衡量党校各方面工作的具体标准,同时也为党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管理、后勤、环境建设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设定了具体目标。
1.教学精品化
在巴州党校,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教学,常务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每年用于教学工作的时间占到三分之二。建设一流的党校,必须有一流的教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2年,巴州党校就开始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如何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这些问题每天都在校领导的脑中萦绕。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党校终于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思路和模式,并归结为“教学三原则”(见第一章):备课“五程序”,就像严格的“工艺流程”,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不断创造出优质的教学专题;教学“五部分”,就像精美的“五道大餐”,内容丰富,营养全面,更能满足基层干部进党校培训的需要;专题“过四关”,就像通关的“四道关卡”,层层把关,精益求精,大大提高了专题质量。
党校的教学改革就是从专题“过四关”开始启动的。从2002年开始,所有教师走上讲台都要经过“专题竞聘、集体备课、集中试讲、教评活动”这四关,并且“根据班次定专题、根据竞聘定教师”。专题“过四关”对全校教师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为了上好课,党校教师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事学,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为了上好课,党校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走进实践,实践出真知,真知上讲台。每一次竞聘前常务副校长还会亲自出马,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解惑答疑,悉心指导,从专题主题的确立、内容的布局谋篇到领导干部的所思所想,都进行认真地讨论和研究。党校教师在一场场竞聘试讲中得到历练,在一次次教评活动中不断成长。
从2013年春季党校主体班的培训教材,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年初召开的两会内容已经出现在春季班的课程中。这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巴州党校课程设置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紧跟时代、紧扣中心、紧贴巴州实际”。在内容上创新,在效果上求实,让学员学得进、记得住、有收获,是近年来党校在教学改革中追求的目标。在不断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基础理论、解读政策、拓展知识、廉政教育、外出考察五大板块。州委党校的课堂不再呆板,不再乏味。巴州区域经济新布局、创新社会管理,在州委党校的课堂上可以找到;民生建设、倍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州委党校的课堂上可以听到;一些提高执政能力、拓展视野的专题,在州委党校的课堂上让人耳目一新。在延安、西柏坡,学员们重走革命路,切身体验今天成就的来之不易;在浦东、在苏南,学员们耳濡目染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实地学习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巴州骨干企业、基层单位,学员们深入了解州情,增强了发展巴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廉政教育基地,学员们自警自励,在意识深处保持警钟长鸣。一堂堂高水准的专题讲座,一次次鲜明的主题培训,党校的课堂在变,党校的教学形式在变,情景模拟、经验交流、专家答疑、面试答题等多变的“模块”,军训、联欢、学员论坛、小组讨论、现身说法等实用、锻炼人的学习方式,一个学期下来,学员犹如在炉膛里锤炼了一番,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升了气质。“党校教学越来越有吸引力了!”这是受训学员们由衷的感叹。
吸引源自精彩,精彩源自不断地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使巴州党校在教学精品化的路上越走越远,走进八县一市,走出巴州。2006年以来,巴州党校将全州9个县市党校划分为三个片区,积极推行“一张课表”制度。各县市党校教学计划由巴州党校统一审定,在州域内实现了师资力量的统一调配、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中央党校在《学习时报上》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介绍给全国党校的同仁。2011年下半年,州委党校以全国州、县市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为契机,在全州8县1市不仅挂了巴州党校分校的牌子,而且全面推行了“六个统筹”和“一张大课表”,州党校教师承担了县市党校主体班70%的专题授课任务,使县市党校培训质量一次性达到州党校水平,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州县两级共享,这不仅在全疆,而且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
巴州党校尉犁分校挂牌
为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推动和探索教学精品化发展之路,在巴州党校的倡议下,2010年,巴州党校与乌鲁木齐市委党校、伊犁州委党校开展了多次教学交流活动。巴州党校人走出巴州,才深切地感受到多年教学改革的探索带给巴州党校的变化。没有自我加压,超前发展,就不可能有与兄弟党校对等的交流;没有苦练内功,不懈努力,就不可能有讲台上的一展风采。走出巴州的党校人在品尝成功的喜悦时,更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2013年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巴州党校在2013年秋季主体班中开展系列现场教学,尉犁县达西村、若羌枣业富民、罗布泊钾盐和矿产资源开发、马兰核试验基地、北部山区的环境保护、十八团大渠渠首,这些现场教学点都是巴州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国防军事、生态文明的活教材。这是巴州党校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又一次新的尝试,这是对学员和教师之间互动式教学的新的尝试,这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新的尝试。巴州党校,正以崭新的面貌探索着党校教学精品化之路,重塑着党性锻炼的“熔炉”。
2.科研务实化
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历届州委领导、党校校长高度重视党校的科研工作,现任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林炜同志不仅对党校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百忙之中为党校科研工作支招铺路,悉心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是党校教学科研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州党校在科研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调研模式。从实地走访的“集体调研”,到去调研单位上班的“保姆式调研”,从“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的“四定”调研,到深入一线的体验式调研,每一时期的调研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教师调研出成果,科研成果上讲台”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2011年的体验式调研,让党校教师刻骨铭心。30多位老师,7个调研组,半个月的时间,深入社区、建筑工地、企业生产车间、近郊农村,与社区工作者走家串户,与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企业职工零距离接触,切身体会基层群众的焦虑,深度了解老百姓的期盼。这次调研之后形成了一系列新专题,这些专题联系实际更深入,表达观点更鲜活,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许多兄弟党校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中央党校、自治区党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了进一步推进“科研务实化”,在州委领导的支持下,2013年6月,巴州党校开始启动新的调研模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乡镇社区,挂牌成立了五个定点调研基地,为党校教师的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党校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这五个调研基地的建立,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实际需要的发展,巴州党校会建立更多更好的基地,拿出更多有分量、有影响的精品课程和科研成果,推动党校教学、科研科学发展。
3.队伍年轻化
巴州党校常务副校长最引以为荣的,就是十年磨一剑,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队伍。这只队伍富有朝气——教师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中层干部年富力强;这支队伍能打硬仗——一个个发展困难被击败,一道道改革难题被攻克;这支队伍甘于奉献——在党校的阵地上默默耕耘,在党校的熔炉里百炼成钢。
过去巴州党校是以50岁左右的同志为中层骨干。为推动党校队伍年轻化,在2002年、2005年两次中层干部竞聘中,中层干部队伍彻底实现了“大换血”,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走上中层干部岗位,并在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而之后的中层干部上岗,又进一步向教学一线、向优秀年轻干部、向思想作风过硬的骨干倾斜。在巴州党校,勇挑教学重担的是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是他们,常年加班加点的是他们,困难时能站得出来、关键时能豁得出去的还是他们。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的爱岗敬业,他们的脚踏实地,如同党校的一砖一瓦,共同筑起了党校的高楼大厦。
近年来,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17名硕士研究生,明显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这群年轻教师的活力也为党校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队伍,2011年的巴州党校州县市办学体制改革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在州县市办学体制改革中,那每一份周密细致的教学方案、科学合理的师资配置甚至车辆调度,无不显示了巴州党校人工作作风优良的品质;那每一次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外出授课,不讲条件、不讲报酬的严守纪律,无不彰显着巴州党校人能打硬仗的团队素质;那每一堂精心准备的课程,那每一次主动私车公用接送老师,那每一回毫无怨言的赴偏远县城授课,无不显现巴州党校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在办学体制改革中,巴州党校的这支队伍得到了上级的赞许,受到了学员的好评,得到了各县市党校的高度评价。
4.管理规范化
规范的管理就是效益,科学的管理就是教育。2002年,针对巴州党校当时的落后状况,新一届校委班子提出了《巴州党校改革发展思路规划》,迈出了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10年来,学校领导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断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认真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提出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十年的不断实践,巴州党校各项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各项工作程序越来越
周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巴州党校八大文化体系,真正做到了“事事有指南,处处有规范,人人都参与”。
用共同的愿景引导人,凭精神的力量感染人,以竞争的机制激励人,靠科学的管理规范人,巴州党校规范化管理正向文化管理的形态迈进。
5.服务人性化
在巴州党校,管理是服务,教学是服务,后勤是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春风化雨的良好氛围。每一次为了迎接学员的到来,常务副校长亲自带领教职工们,冲洗地面,修剪草坪,清洗鱼池;每一天为了给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食堂、公寓的同志起早贪黑,周到细致,礼貌热情;每一堂课为了让学员学有所获,教师们认真备课,一丝不苟,言传身教。班级里整齐划一的布置,食堂里清淡可口的饭菜,宿舍里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学习资料的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必要生活用品的供给、实际困难的解决,处处彰显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为学员服务的真诚。这种服务意识已经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慰问生病住院的教职工,给有困难的年轻教师操办婚礼,为80岁的老同志过寿,倾党校财力关心老同志的健康和生活,园林中、融廊下的联欢活动、烹饪技能比赛、环塔汽车拉力赛、驾驶技术比赛……这些小事点点滴滴总关情,桩桩件件聚民心。“我为人人,人人爱家”的思想已深入到每个党校人心中。
6.环境园林化
10年来,巴州党校校委班子以园林化的建设理念,倾力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过去党校“刮风一脸土,下雨双脚泥”的面貌已成历史,辛勤的耕耘换来累累硕果。清新幽雅的教学环境、赏心悦目的学习乐土、井然有序的文明校园,成为库尔勒这座文明城市一处风景这边独好的地方。“真想不到在大西北的戈壁荒漠中还有这样一所有品位的基层党校”,这是中央党校的专家们对巴州党校的发展赞赏有嘉;自治州庭院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这是各级政府对巴州党校工作的肯定。在赞誉声中党校人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又确定了新的建设战略,努力实现党校办学设施、园林档次大幅提升,为党校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书磊与授课教师、学员现场交流
十年来巴州党校始终紧紧围绕州委中心工作,按照”六化标准”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和毅力,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快自身健康发展,打造精品党校。目前已形成教学体系完备、教师队伍实力较强、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精神文明建设迈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行列(2010年被自治区文明委命名为自治区最佳文明单位)、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职工队伍精神面貌良好、老干部支持党校发展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适时积极推行全州党校系统资源整合,大幅提高县市党校教学质量和培训水平,更加充分地发挥了主阵地作用。在州党委坚强领导和上级党校关心指导下,校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经过十年的艰辛奋斗,使全校整体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文明创建、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显著进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校领导多次到巴州党校考察调研,对巴州党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党校副校长李书磊同志2011年9月考察巴州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后,认为巴州党校在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资源整合、环境建设等方面堪称全国党校的表率。中央党校还将巴州党校教学管理和校园文明的做法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党校如何快速发展的一个实例,写进向中共中央呈送的报告之中,这对巴州党校全体教职工既是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二)以“三风”建设和“师德要义”为依托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10年来,巴州党校传承薪火,文化铸魂,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和价值体系——“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的校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的学风、“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作风、“敬业认真、严谨科学、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义”。这些琅琅上口的口诀,是巴州党校教职工队伍的气血和灵魂,是学校永葆创新**和生命活力的源泉,更是每一个教职工的行为规范,人人烂熟于胸,自觉践行。
1.匡正校风,倡导厚德载物、教书育人的主旋律
对于党校来说,校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教职工人格修养、塑造良好精神风貌的必要条件。党校教职工的精神风貌和人格修养对学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风正,则作风正;作风正,则教风正;教风正,则学风正。基于这种认识,校委班子提出用“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的校风建设推进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
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升全体教职工对校风内涵的认知度。校风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动力源”,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能量渗透到学校的目标、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也辐射到学校所服务群体的外部,能焕发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由表及里地约束、引导和激励着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言“修己以安人”。在确立以“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为校风建设的内容时,我们并无刻意寻根问祖,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校风建设的核心价值吻合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这种吻合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因为对道德自律的强调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极力倡导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我们的校风内涵一脉相承,从表层上讲,这使我们找到了校风建设的文化土壤,也坚定了我们构建以“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为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的决心和信心;从深层次上讲,促使我们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训理念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领导干部到党校来学习,一方面学习理论,提高能力,锻炼党性,另一方面从我们教职工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我们的人格品质。党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服务是个什么样?学员都是会有认识、有看法、有感受的,每一个教职工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才学品格对他们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党校教师还是其他员工,都应该给学员树立好的榜样,把本职工作当事业干,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教学中出精品,在管理中出效率,在服务中出质量,使“厚德载物,教书育人”所包含的“先自立、再立人”的思想成为推动党校各项工作发展的动力源。
2.端正作风,培育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行事风格
近年来巴州党校在教职工中弘扬“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作风,把“虚事”做实是党校精神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也是巴州党校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根本保证。
(1)坚持不懈树正气。
围绕“树正气,创风清气正党校”这个主题,巴州党校开展了一系列落到实处的活动。比如:
——党员每日一问。自2002年以来,开展了“树正气”“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环境”、巴州党校“党员每日一问”等大讨论,切实改变党校工作作风。在“树正气”大讨论中,学校就校内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对全校教职工(含离退休教职工)进行了署名问卷调查,在全校教职工中引起了极大反响。通过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共产党员每日一问活动,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问一问自己,今天你都做了什么?你为党校做了什么?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身边典型。巴州党校以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为突破口,着力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先后在全校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振超精神”的李超、“面对歹徒匕首”的马录保等活动。李超同志是巴州党校普通的一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着,在一点一滴地实践着振超精神。工作中,脏活、累活,李超同志总是抢着干;少说话、多干事,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是李超的特点。凡交给他的任务,他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李超同志常说,爱岗就要敬业,敬业就要精业。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建立巴州党校网站,是学校交给李超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受过这方面专业培训的李超,通过自学和刻苦钻研,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站方法。面对歹徒的匕首,没有退缩,勇斗歹徒的马录保同志也是巴州党校人身边的榜样。通过学习这些身边的先进人物,让广大教职工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和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为党校事业发展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树正气,创风清气正党校”的过程中,校委班子针对不符合、不规范、不到位的各种落后的思想和行为,坚韧不拔地与之进行斗争,从表面的现象抓起,逐步深入到思想层面,最后上升到精神境界的层面。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靠一种坚守,靠坚强的毅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年累月,积少成多,实现质变。特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会产生反复,教职工也生活在社会里,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思想产生波动是正常的,如果做思想工作没有耐心就会半途而废甚至功亏一篑。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完成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发生质变,形成新的状态和气候,并保持教职工思想的稳定。
(2)从细节小事做起。
巴州党校人的作风是在干好手边一件件平凡小事中磨练出来的。每天清晨一上班,由教职工们组成的护花小组、园林小组、融廊清洁小组就开始浇花、打扫卫生、进行草坪杂草的清除、树木病虫害的防治,这些小事已成为党校教职工上班前和下班后的“必修课”,爱护公共设施,清洁校园环境,呵护花草树木,已成为每一个党校人共同的责任。比如:
——救救合欢。2005年,在校园合欢树遭受严重虫害,药物灭虫无效面临死亡的情况下,党组织号召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冒着酷暑,硬是用竹竿把虫子一个个从树上打下来,大家牺牲了“五一”长假,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作战,终于使美丽的合欢花又开满了整个校园。从2005年至今已经过去8年的时间了,但是党校人的“救救合欢共享和谐”的活动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停止。每年夏季,学校的教职工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共同保护美丽的合欢树。他们或者打农药,或者用竹竿将虫子打掉……正是有了教职工们的细心呵护,党校的合欢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弯腰运动。党校的教职工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在校园里看见有垃圾,就要弯下腰,随手捡起,扔进垃圾箱,正是这一小小的举动使党校的校园不管什么时候都保持着清洁的面貌。
——红桶小分队。每天早操后,校园中就看到由十多名中层干部及年轻小伙子组成的红桶小分队,在园林各个角落捡石块、拔杂草,这已经成为党校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环境卫生和美化绿化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
——融廊清洁小组。由十多名年轻的女同志组成了融廊清洁小组,每天早操做完后,她们来到融廊下,擦拭融廊座椅。无论春夏秋冬,天天如此。
学校领导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教育教职工该如何踏踏实实做事,能认真踏实做事的人就能老实端正的做人,而一个老实端正的人才能为人师表。
3.矫正学风,形成严谨科学、传承创新的学术氛围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而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员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自然也就承担着通过发挥理论武装方面的优势,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同时党校作为理论武装先行者、党性锻炼大熔炉和终身学习引路人,作为培训轮训干部的主渠道,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而党校在学风建设上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这就要求党校必须把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贯穿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成效。目前各级党校都或多或少存在教师“不会学”“不爱学”“被动学”“假学”的问题,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直接影响干部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影响着党校学员良好学风的形成。针对干部培训中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学风不正的问题和党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自身问题,当前尤为重要的是需要在党校干部培训的教学、调研、党性锻炼等各方面的实践中加强党校的学风建设。
在学风建设方面巴州党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2002年以来,巴州党校结合干部培训工作实际,提出以“严谨科学,传承创新”为内涵的学风教风建设来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此来加强教师的作风建设,培养严谨的学风教风和良好的职业品格,努力使全体教师成为党性修养、理论修养和人格修养的表率。近年来,学校针对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已形成“基础理论强化学习、政策解读结合现实、能力素质继续增强、贴近学员实际需求、贴近党委中心工作”的教学研模式:一是不断培育教师良好的学习风气。思想是对的,行动才会是对的。学校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教师的思想建设,从建设学习型组织入手,让全校教师形成共同的学习意识,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坚持以高质量学习来促进工作。在这种强化学习的动力推动下,教师们都能做到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大家共同孕育了巴州党校的学习精神——高水平学习、高境界做人、高质量工作。二是创造广泛的学习途径,开阔思维。学校为教师创设了五种经常化的学习途径,帮助教师打开文化视野,并反复强化。阅读学习——由教务处指定篇目,规定教师阅读,培养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组织读书讨论活动——为了更有实效性地开展“学习习惯培养”,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读书学习突出的老师利用讨论会阐述观点,重点畅谈学习得到的启示和今后的研究打算;导师引领——骨干教师要定期进行一次专题理论讲座,面对“理论嫁接到实践层面的困难”,引领全体教师如何在教研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外出考察与观摩——学校为教学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老师提供去疆外考察增长见识的学习机会,从外地考察学习归来后,学校组织学习汇报会,去学习的老师要给其他老师汇报学习收获,与大家分享获取的信息资料。在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共同迈进了学习提升工作、学习创造快乐的境界,真正达到了“修身养心”的学习目的。三是注重营造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在教师管理上实施了专题竞聘制度,所有主体班教学计划中的专题都要参加竞聘,所有教师,无论是高级讲师,还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任何人一律平等,只要想上讲台,就必须参加竞聘,从申报专题、题目核定到竞聘讲说再到集体备课、专题试讲,没有学历和资历的优先条件,每一个过程都要经历,处处都体现出学术的严谨,纪律的公正。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老教师的专题因内容陈旧、缺乏创新而马失前蹄,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因缺少理论基础而折戟沉沙,更有老中青三代教师百舸争流,竞聘同一个专题,在这样的精雕细琢、精挑细选的过程中,每一个老师从生理到心理都经受了严格的考验。没有一个老师因为竞聘讲课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指点发生争吵,反而更加用心吸收他人之长;没有一个老师因为竞聘失败就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努力。老教师放下身段学习新知识,年轻教师沉下心来积淀基础理论,大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虚心学习,迎头赶上。专题竞聘不但迅速优化提升了教学水平,而且也营造了一种比学赶帮、求实创新的学风。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师管理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注重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依靠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集中群体智慧,使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同教师的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激发教职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热情,努力把聪明才智凝聚到加快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凝聚到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上来,使学校长远目标与教师个人价值实现“无缝对接”,激励教师奋发上进,实现自身价值。四是营造互帮互学、互评互促的学术氛围。所有主体班的专题都成立由两到三名教师组成的集体备课组,由一到两个骨干教师备课,三到四个年轻教师协作,骨干教师集大家所长撰写专题统稿,它不仅发挥了教师们各自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学习、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大家相互指正、批评,彼此欣赏、理解,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了教师敬业奉献的团队精神和见贤思齐的职业品格。在每期主体班开班前,对所有授课教师的专题进行教评活动。通过学员打分、教师自评、相互点评、校领导和督导最后把关这一系列的教评活动,使教师们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闻过则喜、严谨科学的学术氛围。
4.践行“师德要义”,塑造敬业认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
《菜根谭》言“修身立德,事业之基”。这是说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是他一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巴州党校校风中的“厚德载物”,这个“物”主要是指事业和成就,德之基越厚,事业之峰越高;德之舟越坚,载之物越重。大师也,非有大德不可也。新来巴州党校的教师上的第一课就是“先做人后做事,先立德后教学。”常务副校长经常跟年轻的教师说:“品德好的人,他自身的容器就越大,就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话虽然简单,却包含深意。
党校教师只有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以身立教、以身示教,诠释身教重于言教的内涵,才能教育、帮助、引领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服务群众。这也是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的特殊性对党校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
面对这样一种迫切的形势,巴州党校在推进“八大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师德要义”来努力塑造教师团队的灵魂。在每一位巴州党校教师专题课课件的第一页都会看到这么一段话:
师德要义
敬业认真 严谨科学
淡泊名利 自尊育人
言行一致 为人师表
——做文明党校人
24字“师德要义”已经不仅仅在课件上,更在每一位巴州党校教师的心中、行动中。它既是对教师的纪律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人格塑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严格要求每位教师将“师德要义”写在自己课件的第一页上,既是要求党校教师时时以“师德要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敬业爱岗,严谨好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时也是向学员宣传党校师德建设,教育学员,接受学员的监督。那么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理解巴州党校“师德要义”的内涵?
(1)敬业认真,严谨科学。
敬业,就是尊敬、尊崇党校教师这一职业,就是对党校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精神。它是党校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的有效社会途径,是做好党校教育工作和履行党校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正如大教育家朱熹所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敬业既是一种积极的职业态度,同时也是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党校教师是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党的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必须把宣传特色理论体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作风,培养教育党员干部,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以从事党校教育事业为荣,以培养干部为乐,自觉地把个人兴衰荣辱与党校事业的兴衰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党校声誉,爱护党校形象,关心党校前途,踏踏实实教书,兢兢业业育人,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除此之外,敬业还需要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也就是党校教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习惯,要对工作克勤克勉、精益求精,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和违反科学良知、学术道德的不良风气,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人。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指出:“党校教师应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真正体现出学者风范和思想政治过硬的党校教师形象。”所谓“学者风范”就是要求党校教师须博学多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巴州党校在教师的学术方面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作
为教师能否上讲台的衡量标准:一是必须具备党性。注重严肃政治纪律,教育引导教师无论在教学、科研、理论宣讲,还是在日常工作中,所有观点和言论都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为全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学校对教师外出授课实行了严格的讲课内容审查制度。二是必须具备原则性。巴州党校严格执行“三从严”原则,要求教师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糊涂,在三尺讲坛上不失原则,真正做到:坚持理论探讨无禁区、党校讲台有纪律,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时刻以坚强的党性来要求、衡量自己的言行。三是必须具备敏锐性。党校教师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市场经济中泥沙俱下的现象,要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矛盾中通过敏锐的判断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党校理论培训,为党员领导干部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准确把握形势,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用一些实例举证论述时,不能过于片面、偏激,不能过分强调一些负面效应,在审课、试讲过程中,对上述问题严格把关。四是必须具备实践性。基层党校面对的教学对象大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工作的性质不同,工作的任务也不尽相同,对知识理论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教学要“三贴近”,即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员需求、贴近党委中心工作,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通过多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实践,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各个行业、不同部门的特点、疑惑、发展思路,然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真正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为此学校提出了“科研务实化”的科研工作思路,要求教师的科研必须与巴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要能对各部门的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学校衡量科研工作的标准是:科研是否有价值,一看你的科研能不能上讲台;二看学员愿不愿意听,学员有没有收获和启发;三看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决策有无参考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成为一名优秀党校教师的陡峭山路上,“敬业认真、严谨科学”不是一种外在的硬性规定,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修养,一种扎根党校教师职业、用心从事党校教育事业的修养。
(2)淡泊名利,自尊育人。
师德问题,说到底是教师对名利的考量、取舍问题。一般而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教师也不能不考虑利益,就是孔圣人也曾收过束脩,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利益。都说党校是一个清水衙门,党校的教师待遇不是很高,淡泊名利,说易行难,教师们能不能做到呢?事实上,巴州党校的大多数教师已经做到了。他们面对其他党校的一些教师到处上课挣钱,没有什么异动,队伍稳定、爱岗敬业、绩效优良,光凭这一点就说明了巴州党校的教师能正确对待名利问题。校长经常跟年轻教师讲:“党校不是你升官发财的地方,而是一个做事业的地方。如果把党校当成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播撒梦想的地方,就会觉得党校的天高气爽,党校也会给你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党校当成一个升官发财的跳板,你将感到暗淡无光、寸步难行。”
近年来,巴州党校在教师品德塑造上提出“三不准”原则:不准私自外出授课,不准私自收取代课费,不准私自接受学员请吃。“三不准”对于当前市场化“利益第一”的大潮,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一些其他党校的教师对巴州党校这一原则也是嗤之以鼻。但学校领导认为党校不同于其他学校,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管理的特殊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我们的老师学术不精,品行不正,整天走穴赚钱,和学员之间吃请请吃,又怎么能赢得学员的尊重和支持呢。学校要求从事教学和学员管理的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必须党性强、修养好,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热情服务,又要和学员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卑不亢;不准无故接受学员请吃,如有发现,就要严肃处理。在这样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巴州党校的老师严格按照“三不准”原则要求自己,不外出“走穴”,不随意接受学员请吃,大胆管理学员,老师和学员之间,“靠得上、管得住、贴得近”,较好地发挥了管理服务职能,不仅促进了主体班次教育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而且赢得了参训学员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提升了党校形象。
在这两年县市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因为县市党校70%的课得有州党校教师来承担,教师去县市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管住自己的嘴,这是每次外出前校领导强调最多的。“吃学员一顿饭,你在学员心中的地位将大大降低。”常务副校长经常提醒大家,“不要把它当成小事,这关乎党校老师的尊严和形象!”党校教师何以自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尊严并不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员对教师道德的肯定、知识的折服和情感的认同。教师真正的尊严,其实质是道德的尊严、知识的尊严、情感的尊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有着与教职相伴而来的“自我尊严感”,这也构成了教师特有的精神气质。“自尊”是教师职业群体的文化特质之一。随着时代对党校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难度也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捍卫自身尊严的核心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谓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从事党校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专业成长的终极目标也便是“学高身正”,这也是教师的职业尊严乃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3)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在中国从古到今,“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一直是作为教师的传统美德为人们所赞颂,并在历代教育家身上得到发扬光大。在孔子看来,考察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的这种知行结合、重行于言先的思想,可谓是对“言行一致”的最好诠释了。孔子的一生就是“以身立教”、行为世范、为人师表的一生。因而,他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为教师做出了榜样。荀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是“国宝”;“口言善、身行恶”的人是“国妖”。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董仲舒说:“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王阳明对此说得更深刻:“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源之弗洁,厥流孔而。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日维自欺。”在古人看来,教师的行为世范十分重要,是关系到教师的人品和教育能否成功的大问题。近现代的教育家也十分强**师要行为世范、为人师表。蔡元培说:“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故教员宜实行道德,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如卫生宜谨,束身宜严,执事宜敏,断曲直宜公,接人宜和,惩忿而窒欲,去鄙倍而远暴慢,则学生人薰其德,其收效胜于口舌倍蓰矣。”叶圣陶也曾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还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外国教育史上,行为世范、为人师表也一直是各国的教育家所倡导和践行的。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把自己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除非他能这样做,否则他的一切工作都将是白费。”卢梭提出:“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实行。”17世纪英国的洛克认为:“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第斯多惠指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可见,国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教师的行为世范、为人师表的论述也是很深刻的。
党校教师不仅具有一般教师的共性,更具有一般教师所没有的特殊性。党校教师在党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担负着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神圣使命。党校学员都是领导干部,都有着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业已形成,作为这些领导干部的老师,“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不仅是党校教育事业对党校教师的要求,而且也是党校教师完成神圣使命的重要手段。比如党校教师对特色理论体系要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才会影响和教育学员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己所不信,焉能信人。所谓真学,就是把学习特色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心智锤炼、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执著的信念、实践的要求,积极主动、深入扎实地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所谓真信,就是对特色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坚信不疑,并把它奉为自己的根本准则。所谓真懂,就是真正理解和把握了特色理论体系的精义,不仅掌握其起源、历史沿革,而且了解现状、国内外前沿研究。所谓真用,就是要真正把特色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特色理论转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实践成果。要坚决反对空对空,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不联系实际。
那么怎样使党校教师在师德修养上达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的境界?其一,在师德意识认同上下功夫。引导教师深刻地认识党校师德规范的必然性要求,培养教师们的师德情感,逐渐增强教师们的师德信念,进而使党校教师在师德意识上达到高度的认同。只有在内心认同了“师德要义”,才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践行。其二,在“微处”下功夫。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学校领导要求所有教师严格地按照党校师德规范注意从身边的、具体的、一点一滴的、微小的事情开始做起,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积小善而成大德”。比如党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教师更应注意衣着修饰和言谈举止的良好形象,要给人以大方高雅之感。基于这样的理念,从2002年起巴州党校就严格规定:教师在与学员接触时,要举止稳重,掌握分寸,无论上课还是交往都要端庄有礼,吐字清晰,讲话文明;所有教师在课堂上一律着统一校服,无论教师在校本部还是外请到别处上课都要着校服上课;学员在校期间,无论教师还是行政、教辅、工勤人员上班一律着统一校服,教师着统一校服上讲台已成为巴州党校的一张形象名片。其三,在自觉性上下功夫。师德从本性上说,是实践的本性,而不是教师口头上的一种表白。只有当“师德要义”成为教师自觉自愿履行的行为规范时,它才真正具有了价值。师德的真正价值在于教师主体的自觉性,推行“师德要义”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践行师德的自觉性。
总之,巴州党校的“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的校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的学风、“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作风、“敬业认真、严谨科学、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巴州党校精神文化的主体。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巴州党校人实事求是、爱岗敬业的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巴州党校不断继承、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巴州党校教职工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的精神追求。
(三)以“三和谐创建”为抓手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校不仅有实现自身和谐的需要,而且有责任、有义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示范和楷模作用。近年来,巴州党校在“创风清气正和谐党校”基础上提出了“三和谐”创建思路:
和谐班子:决策讲民主,办事讲程序;班长讲表率,成员讲服从;职责讲落实,处处讲正气。
和谐队伍:思想作风过硬,践行师德要义;爱岗敬业进取,踏踏实实做事;教研水平先进,家庭幸福温馨;同事邻里和睦,遵守社会公德。
和谐党校:校园风清气正,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效,服务以人为本;文体活动丰富,治安秩序良好;对内从严治校,对外形象文明;实现跨越发展,上下内外满意。
党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团结就是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对于党校教职工队伍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教职工队伍的团结和谐则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离不开和谐的文化环境和科学的管理决策机制。只有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培育全体人员对党校事业和使命的心理认同感,才能为党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思想文化基础;只有健全科学的管理决策机制,才能为党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党校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外部与各部门、各单位和谐相处,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内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才能为党校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营造人文氛围。因此,实施“三和谐”创建,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内外部环境建设,才能推进党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巴州党校的层面来看,我们要实施的“三和谐”创建,应该建成干群团结和睦、工作协调高效、纵横互动自如、工作环境优美的人人和谐、人事和谐、内外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党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干群团结和睦,就是全校干部党员、领导、职工,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在思想上与州委和州政府的工作思路保持同步,在工作上紧紧围绕州委和州政府的大局,在心理上全体人员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第二,工作协调高效,就是校内各项工作职责清晰、标准明确、要求严格、程序规范、时限确定。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协调自如,内耗最小,效率最高。对外各项工作信息灵敏、传达迅速、反应及时、处置果断、整体融合。
第三,纵横互动自如,就是在纵向上,与上级党校保持密切联系,获取更多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信息,与州委和州政府保持经常联系,随时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动态,使党校工作与上级党校的教育布局和改革、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接轨,做好理论上的教学与宣传工作,争取党委和政府对党校的支持和帮助。在横向上,与部门、县市和其他地州党校经常沟通,充分利用党校的教育资源为州委、州政府及各部门、县市提供理论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师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党校教学质量。
第四,工作环境优美,就是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硬件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清静整洁,安全舒适,把党校建成一所环境园林化的学校,使党校成为干部培训和社会会议的首选场所。
“和谐是党校最美名片,文明是党校最高追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巴州党校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以“三和谐”创建为抓手,举全校之力,从点滴做起,提升文明水平,共创文明环境,争做文明的党校人,创建和谐文明的党校队伍、和谐文明的党校校园。
归结巴州党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就是“四要四依靠”:定位要准、规划要细、步伐要稳、措施要实,依靠导引、依靠集体、依靠学习、依靠探索。定位要准,就是党校精神文化建设一定要在深入分析学校的历史和现状、科学预测学校未来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党校精神文化的七项内容做出准确而恰当的定位,使之既照顾学校校情,又有利于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定位太高和定位太低,都不利于促进党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也不利于党校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要细,就是要经过事先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做出科学的、细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系列规划。步伐要稳,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步步为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把各项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在规划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措施要实,就是要重行动,所谓“行胜于言”,党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成绩不是嘴巴讲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因此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为主线,围绕新时期党校教育的总要求,不断推进党校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努力构建人文型、创新型学校。依靠导引,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导航、引领和示范作用。依靠集体,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消除一切消极的、不和谐的因素,大家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党校精神文化建设,共同创造美好和谐的党校大家庭。依靠学习,就是党校精神文化建设不能瞎子摸象,而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为此要组织全体党校人特别是广大教师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并致力于构建学习型校园。依靠探索,就是党校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每所党校的情况都不一样,不可能照搬别人的现成模式,因此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之,党校精神文化是党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党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层次,它是形成党校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党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入把握理论,认真实践探索,通过系统设计“文本化”层面,精心建构“物化”层面,尤其是着力推进“人化”层面,借以建立和完善党校的精神文化系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达到党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实现“文化立校”的办学战略。
链接:党校人二三事
实践振超精神的李超
在山东青岛有个全国劳模叫许振超,他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绝活,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工作劲头,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振超效率”,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振超精神”名扬四海。而在我们巴州党校有个李超,他是党校普通的一员,一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着,以实际行动实践着“振超精神”。看上去很普通的李超,个头不高,校园里经常有他忙碌的身影。在工作中,脏活、累活,李超同志总是抢着干,为赶制一张张光盘、一份份课件、一本本教材而熬夜加班是常事,李超克服家中孩子小、有老人的困难,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有任务。李超处处以“第一的工作、第一的责任、第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少说话、多干事、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踏实是李超的特点。他常说:“爱岗就要敬业,敬业就要精业”,他是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建立巴州党校网站,是学校分给李超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受过这方面专业培训的李超,通过自学和刻苦钻研,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站方法,使巴州党校在2005年就形成了以网络、电视、监控等为基础的“五网合一”。这么多年来,李超通过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维护、课件制作、网站建设等方面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教学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受到学员的好评。
见义勇为的马录宝
马录宝是我们巴州党校的一名普通职工,平时在单位乐于助人,热爱工作,为人热情,马录宝开车“稳”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以前在部队服役期间思想就比较过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复员分配到我们党校以后,单位集体活动样样抢着干,事事冲在前。
一个夏天的早晨,马录宝像往常一样出门跑步,当跑到市一校的旁边时,看到有人在追赶一名入室行盗的小偷,马录宝健步如飞地追了上去,在后面紧追不舍,无路可逃的小偷在一小前的绿地拔出匕首企图反抗,马录宝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与歹徒搏斗,凭借部队练就的多年基本功,三下五除二将歹徒制服在地,匕首也掉在了一边,这时候附近的居民陆续赶来,有人打电话报了警,当警察到了时,马录宝悄悄地离开了现场,后来经过公安部门的查找才知道是我们巴州党校的职工,电视台“零距离”栏目播出了他的事迹,马录宝也因此荣获自治州、自治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传播绿色的使者孔繁桐
孔繁桐同志是我们巴州党校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利用回山东老家探亲的机会带回来几株当地的合欢树树种,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在巴州党校园林里。当时库尔勒市还没有种植过这类树种,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等到来年发现树种的成活率并不好,有些“水土不服”,孔繁桐同志没有放弃,种子不行,就用插苗的方法,他托人从老家带来土壤,把种子种在花盆里,待到种子发出树芽,长成树苗以后再移栽到地里。第一批合欢树就这样在巴州党校安下了家。摸索到了栽培经验,合欢树在巴州党校开始茁壮成长,没几年的时间合欢树成为巴州党校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人们在赞叹巴州党校校园美丽的同时也将合欢树介绍出去,于是就有一些喜欢种植的人来党校要合欢树的树苗,你拿一株,我拿两棵,由此开始了合欢树的传播之路。多年过去以后,现在走在库尔勒市的大街上,时不时映入眼帘的就有那么几株合欢树。孔繁桐同志将家乡的树种带到了库尔勒,将绿色传播给了大家,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增加了绿色,看似平凡的举动却有深远的意义。党校为表彰他在绿化美化校园中所做贡献,单独为他设立了“校园绿化贡献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