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
一、党校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说其熟悉,是因为“文化”就是“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它是那么司空见惯,以至于所有人都能对“什么是文化”发表意见,因为它的意见本身就是“文化”。说其陌生,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复杂体,一个需要创造性、带有个性化的复杂体;它是那么难以捉摸,以至于不少人毕其一生去学习,都难以悟透真正的文化。“文化”,又是一个既抽象又具象的领域。说其抽象,是因为“文化”无论你怎么说,都无法避免“挂一漏万”之忧——毫无疑问,在当今人类所有“概念”中,“文化”的定义是最多的,以至于难以统计具体数量。为什么说其是具象的?是因为,“文化”,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他的身边,以至于到了“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地步。
自20世纪以来,文化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探讨的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从各自所属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对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界说,形成了文化概念众说纷纭的局面,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而广义的文化兼而有之。研究党校文化,基础理论是在广义文化概念的范围内展开,这主要是考虑,人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文化时,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社会心理更是比较直接地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且是与行为文化交融互映、互为表里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校,是在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党员和干部的重要阵地,它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院校、专业学校和其他干部学校。它是党按照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一定社会实践相联系,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党的特殊实践活动,因此党校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党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党校教育是党的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922年7月至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为党校教育的酝酿期。在这个时期,党组织仅仅存在于局部地方,处于秘密状态下,党的教育还没有专门机关,党的教育寓于党的宣传工作之中。《党报》是在秘密组织条件下教育党员的重要阵地,支部是党的基本教育机关,党的教育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的教育等,党的教育方法采用地方党员大会政治讨论、党小组政治讲课等。
1923年11月至1927年7月,党校教育进入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规模小,时间短,办校不稳定。例如:1926年1月末2月初湖南党、团区委在长沙举办的“高级研究班”,学生共有56人,学习时间为17天,是租用颜子庙平民女子职业学校的教室。同年9月开始的广东区党校学习期限为3个月。1927年5月中央决定在武昌办一所中央党校,招收学员300名,学期半年,但由于没有建立革命政权,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叛变革命,党的组织和党员被迫疏散和转入地下,中央开办中央党校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大革命失败后,为适应党组织和党员转入秘密活动的情况,党校教育采取了训练班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训练党员和党的干部活动。党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任务明确,形式统一,活动遍及全党。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扩大,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并提出“避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要力求时间短而切实有效,所以,讨论与实习要看得特别重要”。这是党校教育中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的开端。
从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党校教育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党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规模扩大,层次增多。据1938年末统计,党校、鲁艺、抗大、陕公、青训班学员共达到两万人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央党校为中心的党校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也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发展而发生变化。1940年2月,中央特别指出:“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是党校教育的中心目标”,由此明确了党校教育的方针为“理论联系实际”。1943年,中央党校在延安修建的千人大礼堂竣工落成,毛泽东亲笔书写了“实事求是”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这一时期,党校教育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延安整风学习的贡献。恩格斯曾经指出: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党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从自己切身实践中,特别是痛苦的挫折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整风学习的方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中央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继续办好党校,为全国胜利作组织准备。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重视质量,集中力量,开始出现正规办校的趋势。在我党我军撤离延安以后,为适应斗争需要,中央党校停办,组成新的联合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党员人数扩大到1956年的1070万人。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是: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形成工作体系,开始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在中央加强中共中央党校建设的同时,成立了省、市、地市级党校、县区训练班,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全国完整的党校工作网。这是建党以来所没有的大规模的党校教育工作体系。但到了60年代初,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到了1965年,整个招生工作完全停止,党校教育受到空前的破坏。
在粉碎“四人帮”结束“**”运动以后,党和国家的整个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全党全国实现了一个新的伟大转折。刚粉碎“四人帮”之时,问题如山,百事待兴,而各级党校,适时复校招生,大力培训干部,为在全党纠正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校首先把在“**”运动中被弄乱了的理论问题,正本清源,重新选编、重新译校了“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同时,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制定了严谨的教学计划和相当规模的科研规划,大力充实了教学、科研的力量,使党校教育事业日益兴旺发达起来。这对于推动全党全国的各项拨乱反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党校教育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在邓小平同志引导、支持下,推动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场持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学习大讨论。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学习和讨论,是继延安整风学习之后,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它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左”的思想禁锢中摆脱出来,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得以确立。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讨论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评估和肯定。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80年代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决定》,90年代颁布《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暂行)》,2000年6月印发《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党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和规范的以中央、省、市、地、县四级为主体的全国党校教育体系。这一时期党校教育的趋势出现了培养与使用衔接的制度化、培养目标的类型化、具体化、教育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办学方式的规范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等新的变化。
近年来,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党中央十分重视党校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党校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各级党校建设,使新时期党校建设日益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加强党校建设的过程中,党校文化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从党校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来看,党校教育对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起了重要的阵地作用。其中,在延安整风学习中的作用,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党校既是一所学校,是教育场所;又是中央和各级党委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部门。党校教育就这样在党的发展的同时,同步发展并成熟起来。党校教育在党内在社会上均已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党校教育八十多年的历史实践,为党校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养份,其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党校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党校文化的内涵界定
立足党校发展的特殊性和文化个性来看,党校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在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党校学员和教职员工在进行党的干部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它是党校所具有的特色和鲜明个性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外部形象的总和。党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它既包含历届党校人对党校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党校人的精神纽带。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又内化于心,它集中体现为物质精神成果和综合环境氛围,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党校学员,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的执政理念和高超的执政能力。它在传承与再造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贯穿并渗透于党校发展的各个方面。
党校文化深刻地反映着党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及党校人的精神脉络和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因而,党校文化必然是包含着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四个维度有机统一的综合系统:一是党校的精神、理念及核心价值,这是党校文化构成的深层核心部分。二是党校的制度和组织体系,构成了党校的制度文化部分。三是党校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基地、课堂等各种硬件设施,这是党校文化的表层部分。四是以上三种文化在党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各级党校学员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上的具体贯彻和落实,这是党校文化的实践层面。因而,党校文化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内在性与外显性的统一,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三)党校文化的内涵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党校文化的内涵具有六个鲜明的特点:
1.党校文化是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特征的政治文化
党校的性质、地位、作用决定了党校的发展是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决定了党校的所有工作必须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这既是党创办党校的出发点、落脚点,又是党校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在、使命所系。党校工作是党的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在党校,教师要信“党”、教“党”,学员要学“党”,教和学都为了党。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再次强调: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的灵魂,贯穿于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各个方面工作之中,融入党校教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行动之中。因此,党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政党特征和政治文化属性。
2.党校文化是一种基于党校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学校文化
党校是学校,就需要遵循学校的一般办学规律。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考察,党校文化具有学校文化的基本属性。党校与国民教育学校、部队院校等虽然在教育对象、内容、方式、重点、特点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育人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教育过程都是培养人、发展人、提升人的过程。因此,在文化建设中都要坚持以学员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党校又不是一般的学校,因而还需要遵循自己独特的办学规律。深化党校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党校教育特点、教育规律和办学方针政策的研究,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党校文化建设,使党校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3.党校文化是一种属于党委工作体系的机关文化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虽然社会上乃至党校的许多同志对这一规定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特别是党校在机构设置上列入事业单位后,这种模糊认识有所增加,但党校人要始终牢记党校受党委直接领导和管理这一性质与规定,不仅在工作中不能把党校混同于一般事业单位,而且要在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服务党委工作大局方面自觉履行职责、主动有所作为,在党校机关党建和文化工作方面落实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
4.党校文化是一种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己任的研究机构文化
“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职能作用的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党校党的理论研究创新和决策咨询服务的功能定位。这一新的规定,更加全面地体现了党办党校要培训干部、创新理论、提供咨询的根本目的。因此,深化党校文化建设,必须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己任,深化对“研究机构文化属性”的分析、贯彻和体现。
5.党校文化是一种面向并服务于党的执政实践的集成创新文
集成创新本为企业管理中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MarcoIansiti提出了集成创新的理念。所谓文化集成,就是借鉴企业管理中的集成创新理念,以创新为目的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产生“1+1>2”的集成效应。认识和强化党校文化的集成创新属性,意味着党校在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依据,立足党校职责使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基础,有效整合建设学校文化、机关文化和研究机构文化的有利条件和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具有服务执政、特色鲜明、综合多元、示范实践等特点的党校文化。
6.党校文化是一种具有优良传统优势的阵地文化
从党校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来看,党校教育对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起了重要的阵地作用。其中,在延安整风学习中的作用,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几十年来,党校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贯彻党章对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方针,具有遵守纪律,艰苦奋斗,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党校上下,兢兢业业为教学工作服务,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使党校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阵地、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主阵地、党性锻炼的主阵地。
二、文化立校——党校管理的新探索
(一)党校实施“文化立校”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党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党校全体教职工和学员在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战略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等作用,对党校的发展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对社会也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对于探索党校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增强党校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颁布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实施,标志着党校大发展的春天的来临。在新的形势下,党校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才,这是党校追求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设一流党校,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党校文化和良好的风尚,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对党校以及党的事业发展可谓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
1.实施“文化立校”是党校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作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为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在以上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担负着特殊重大的历史责任。实施“文化立校”战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2.实施“文化立校”是党校贯彻《党校工作条例》,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长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对干部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关系党的工作全局,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党校工作条例》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针对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通过“文化立校”战略,党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的独特优势,强化对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为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挑战的合格领导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课程、教师水平以及党校的精神风貌和校园环境等方面,都会对学员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教师,
作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思想素质、理论视野和知识能力都将成为学员的参照对象,而且党校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在于,学员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随着他们的层次越来越高,要使他们在党校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提高,需要教师自身要有相当的学识和修养,因此对党校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要求更高。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就要在教师品格与能力的提高上加大力度,创造一种求实创新、不断学习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同时培养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共同配合搞好党校的干部教育工作。
3.实施“文化立校”是党校服务巴州发展大局、建设经济文化强州的迫切要求
从全国来看,很多发达省市都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越来越多的地区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取得领先优势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文化已成为引领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从目前巴州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尽管潜力巨大,但我们的发展水平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比,与巴州所具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推进经济文化强州建设,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有许多现实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就是要发挥党校“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围绕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党委和政府下达的调研任务,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
4.实施“文化立校”是推进党校自身工作的现实需要
为实现党校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巴州州委党校按照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争创民族地区一流党校的工作目标要求。争创一流党校,加快党校自身发展,不仅仅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同时也包含着党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培育,而党校文化将为党校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讲,一所党校的教材、场所、设备和教学科研队伍等要素构成了党校的硬件部分,但其运作和发展不仅仅是这些基本要素的简单配置,党校的优劣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其内部的精神风貌、规范准则和价值体系,它属于党校的软件组成部分,虽然它是无形的,但却是党校这个有机体的“气血”和“灵魂”。干部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先进党校的成功经验表明,办好党校不仅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而且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校风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以校风、学风、作风、教风为内核的党校文化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和源。
实施“文化立校”战略可以帮助党校改善组织内部的管理、信息沟通和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创造和谐的氛围,形成求知求索、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党校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信仰、事业和价值观以及组织内部的协作与奉献的团队精神,影响着成员所共有的总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党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有力地促进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因此,从党校的角度讲,如何营造适于名师、适于领导干部成长的党校精神与党校文化,其重要性要在其他各项事务之上。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性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党校文化的内容很多,既包括被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有效的规范激励机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包括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等等。对于“文化立校”而言,我们认为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坚持把党校文化建设贯穿于教学培训、学员管理等全过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狠抓校风、学风、作风和教风的培育和塑造。
(二)“文化立校”的五个要义
以人为本是“文化立校”的本质,“文化立校”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对于党校文化管理而言,以下五个要义值得注意:
1.建设高品位的党校文化
“文化立校”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党校管理作用的。因此,自觉进行高品位党校文化建设,是党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是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文化立校”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党校文化成为党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
2.塑造党校共同价值观
党校价值观是党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党校价值观为党校全体教职工提供了共同愿景,影响着教职工和学员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党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党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职工与学员的发展是党校文化管理的终极目标。人本管理是党校文化管理的题中之义,人本化、个性化是党校文化管理的重要特征。党校文化管理确立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照顾人、尊重人,它不是一种溺爱式的迁就人,而是全方位的尊重人、发展人、锻炼人、提高人。党校文化管理是真正实现“追求个人与党校共同发展”目标的最佳选择。
4.构建教师专业团队
精良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团队是党校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点,是促进党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文化管理就是要推进一种学习共同体所共享和支持的学习愿景的确定、明晰、实施和服务。在文化管理模式下而生成的教师专业团队是合作的,而非孤立的;是富有**的,而非死气沉沉的;是彼此信任的,而非相互怀疑的;是高瞻远瞩的,而非狭隘短视的。
党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5.转变学校领导者的角色
党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根本目的是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以实现组织目标,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的发展。在党校文化管理中,党校领导者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党校文化管理中的领导者,首先要转变重事轻人、重硬轻软、重权术轻品德、重他律轻自律、重控制轻激励、重效率轻价值等观念,为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奠定基础。
(三)“文化立校”的育人功能
党校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凝聚党校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的是党校人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认同感。不同历史时期党校文化的特点各有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始终是党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是党校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干部培养的角度看,党校的育人过程实质就是文化育人,是使各级党校学员实现从拥有知识和技术到具备科学发展观和执政能力的转变、从富有实践经验到具备执政文化的转变;从党校发展的角度看,党校文化在研究、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强大教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引领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包括广大学员、教职员工在内的所有党校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通过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将健康、先进的文化从校园辐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党校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教职工和学员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1.凝聚功能
“文化立校”具有凝聚功能,它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亲近,相互理解,并进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外在行为。文化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为认同。认同又是有层次的,浅层次的是某种习惯或行为的认同;中层次的是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深层次的是信仰、信念的认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同层次,其认同层次取决于内在品质,特别是其蕴含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党校教育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而共同的政治目标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信念基础之上。因此,党校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使教职工具有信仰、信念层面的认同。决定人们信仰、信念的是价值观,它是人们文化心理的核心。党校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必须在教职工中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并用这种价值观去影响学员。当党校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为学校成员认同后,就会产生一种黏合剂,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和认识到自己在党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得全体教职工的精神凝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它对全体教职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规范功能
“文化立校”的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党校文化对教职工和学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它借助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将教职工、学员的行为表现规范到党校、组织和社会所期望的轨道上来,它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挥。党校文化所形成的校风、学风、教风、作风等,是教职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因此,党校文化对每一位教职工和学员都具有约束力,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抑制,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党校教育着重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认识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需要多种条件,其中,严格的纪律是基本前提。党校文化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易于操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落实到师生的实际行动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环境”。
3.导向功能
“文化立校”的导向功能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人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教职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影响作用。这种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校成员的个体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一所党校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当学校个体成员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与党校文化的标准不一致时,党校文化就能起到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潜移默化来塑造引导其成员的行为心理。党校文化深层所蕴含的价值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为个体行为提供了参考系,指导个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学校组织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学校组织目标上来。导向的成功与否,是党校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还是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标志。
4.激励功能
“文化立校”的激励功能是指党校文化具有使学校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振奋、朝气蓬勃的精神效用,激发全体成员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策力,从而使学校产生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环境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在遇到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的支撑,并成为人们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力量源泉。激励旨在强化党校人的工作、学习动机,调动党校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问题也就是满足需要的问题。人们高层次的需要只能靠自我激励(或称内激励)来满足。而作为内激励因素的目标、价值、理想、信念等,都来自党校文化。
5.创新功能
“文化立校”的创新功能,是指党校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及其对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方法的萌动、激发和开发。创新功能是党校文化基本特征的逻辑结果。党校文化的创新功能植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于党校主体对社会文化需求的准确把握。文化不仅是一种成果,更是一种过程。党校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要依靠悠久的文化传统,还要靠一代代党校人的不断创造。党校文化的创新功能表现为:一是不断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和文化食粮(精神文化);二是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与模式(制度文化);三是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建设输送具有一定文化特质的人(文化主体)。
6.辐射功能
“文化立校”的辐射功能就是指党校对于所在地区文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党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诸多联系而相互影响和渗透。党校文化一旦形成,不仅对校内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会形成辐射,影响周围地区的文化取向。党校文化对社会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理论阵地优势,引领时代思维方向。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如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二是以新思维、新观念去影响社会人的精神风貌。
(四)“文化立校”的框架建构
党校文化是党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以及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党校特色、鲜明个性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外部形象的总和。“文化立校”,从物质环境的建设到行为制度的确立直至精神文化的塑造,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最终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管理氛围。从文化立校的框架结构上来看,主要包括党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党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党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则约束和规范着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建设无从谈起;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动态折射;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基础。四个层次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了学校文化管理的特殊影响力。(见“文化立校”框架系统图)
“文化立校”框架系统图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党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一所党校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体现了一所党校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体现了一所党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一所党校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党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是党校全体员工对党校工作理念、发展战略、道德选择、情感追求、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总和,是党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根本所在;是党校全体教职工在追求党校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所推祟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准则。对于价值观的一致认同无疑将会有助于凝成一种核心价值观,即党校精神。党校精神作为党校全体员工群体心理的主导意识,是党校的办学宗旨、价值准则和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了党校文化的基石。我们巴州州委党校所确立的“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的校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的学风、“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作风就是党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党校精神文化建设目的就是试图寻找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将全体员工团结在这种精神文化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党校的核心价值观应突出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
2.制度文化
党校的制度文化是保证和规范党校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它使党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且是党校组织得以运行及向前发展的前提,它以促进党校内部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和维持党校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秩序为目的。党校制度文化既包含伦理道德、生活习俗、人际交往等具有软约束力的规定,也包含内部利益分配制度、用人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廉政制度、工作制度等硬性的规范。它为党校人提供合理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行为规范,保证党校工作有序开展。党校制度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态度、现实精神,体现了新时期党校建设的时代特征、人文关怀、公平与效率,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党校制度文化来讲,它不仅是一种价值激励因素,也是一种利益刺激杠杆,它既要触及人的精神价值,也要触及人的名誉利益。正是依靠制度的柔性教育和激励,特别是制度的刚性约束和转化,能使全体教职工和学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态度;党校制度文化能形成党校成员的共同的内隐概念(大多数组织成员在主导的或者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形成自觉接受管理、自我约束的内隐概念,这种内隐概念就是党校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没有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单靠精神文化本身的教育引领,单靠物质文化的教育熏染,党校文化要想在党校成员身上得到切实的内化是不可想象的,党校要实现有序的良性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党校文化建设前行的速度、达到的高度、辐射的广度都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党校制度文化是“文化立校”的保障机制。因此在党校文化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宏观管理,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从各部门使命出发,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对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建立规范化管理的文化体系,形成既具有本部门特色,又具有科学性、统一性、系统性的党校核心价值观和价值理念体系,以及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使各部门人员有章可循,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规范行为、挖掘潜能,既培养工作人员能敬业、有责任的理念,又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做到“主动工作、完美执行”,不断提升整体执行能力和水平。
3.行为文化
党校行为文化是党校教职员工及学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是党校作风、精神风貌以及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党校精神、党校价值观的折射。其主要包
括在教学教育、管理、科研及人际交往中的群体行为,以及学校举办的文体活动、典礼仪式、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师生员工走出校门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党校行为文化是党校文化的“活化”“动态化”。它包括领导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行政管理者行为文化、后勤服务行为文化和学员行为文化。党校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体现在党校的方方面面,最终将上升为一种精神,植根于全体教职工的心中,在教职工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党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党校人特有的行为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影响着党校的发展。
4.物质文化
党校的物质文化是党校文化的有形部分。一方面它是党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文化形态,是党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党校文化“内核”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它是党校人所创造的、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的物质群,其内容包括党校地理环境、党校规划布局、党校建筑、绿化、人文景观……这些物质形态体现着党校的价值追求,反映出党校人的精神追求和办学理念。党校物质文化以其特有形式发挥着多重教育功能,党校物质文化的构建意义重大。
“文化立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总的原则是进一步唤起党校领导集体的文化意识,从总体战略上掌握“文化立校”的方向。党校文化管理的短期任务是搞好研究和策划,确立“文化立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确立党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体系、党校精神以及行为规范等,长期任务是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制度,培育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营造公正和谐的内外环境,要发挥先进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成就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促进党校事业发展,努力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三、在实践中形成的巴州党校八大文化体系
(一)巴州党校校情概况
团结奋进的校委领导班子
1.领导班子基本情况巴州党校领导班子共6人,校长由州委常委、组织部长林炜同志担任。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岁,领导班子中研究生学历4人,占66.7%;大学本科学历2人,占33.3%;从专业结构来看,社科文史类专业5人、理工农医类专业1人;班子成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人,其中校长林炜为正教授,常务副校长肖冀平、副校长彭建文、校委嘎鲁东巴为高级讲师。
2.教职工队伍
巴州党校现有在职教职工82人,由汉、蒙、维、回4个民族组成,工勤人员16人,离退休教职工50人,内设机构11个,中层干部19人,专兼职教师50余人,均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9人为研究生学历(13人有硕士学位),占专职教师总数38%以上;高级讲师19人,占教师总数40%左右;承担主体班教学的教师占专职教师60%。目前党校的教师数量已超过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二,形成了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生力军的可喜局面。教师专业素质优秀,近10年来,学校对教师组成人员要求较高,外校调入的教师均为有副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接收的毕业生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
3.办学条件
党校校园占地40亩,绿化面积占60%,建有苏式园林一座。党校总建筑面积22416平方米:两幢教学、办公楼4960平方米,一幢食堂楼1756平方米,一幢图书馆楼1200平方米,一幢综合大楼14500平方米。藏书共5万余册,每年投入近5万元订阅各类报纸32种33份、杂志156种。学校远程教育网(远程网配置六间教室)、局域网、校园监控网全部建成运行。
(二)巴州党校实行文化管理的基础
1.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石
巴州党校具有60年办学历史,拥有优良的文化传统,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代又一代党校人克建校之艰,历文革之洗礼,沐改革开放之春风,开盛世辉煌之华章。其间,虽几易其名,数度迁徙,但始终薪火相继,血脉相连。无论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党校人始终高扬着“忠于使命、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从严治校”的办学主线,始终闪耀着“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的校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的学风、“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作风。
2.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前提
美国学者坎宁安和格莱瑟曾指出:“成功的学校都有浓郁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与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给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为教职工、学员、管理者学习与工作的意义所在。“建成民族地区一流党校”的奋斗目标得到所有巴州党校人的认同,他们将这个共同奋斗目标植根于心灵深处,成为行动指南,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力,首先促进了党校教育事业发展,再次引领教师发展,最后从根本上实现了学员发展。
3.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保障
学校实施文化管理,不是弱化制度管理,更不是取代制度管理。学校实施文化管理,对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中要体现文化,文化中也蕴含着制度的规约力。近年来,巴州党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科学合理、公正公平、刚柔结合、激励惩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挖掘制度的人本内涵,一切从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倡导体现人本化的工作方式,实现制度能管理人,更能引领人、激励人和发展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巴州党校实施文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巴州党校八大文化体系分析
巴州党校至今已走过极不平凡的60年历程。六十年来,巴州党校为巴州培养了大批忠诚于党的事业、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巴州跨越式的大发展思路,巴州党校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创新,党校面貌焕然一新。这10年在巴州党校的校史上只有六分之一,却有着难以言喻的厚重:环境设施改头换面,教学改革紧锣密鼓,机构人事不拘一格,思想认识正本清源,工作局面从负重、艰难、爬坡逐渐转向良性、有序、向上,这一过程无论对党校的领路人还是教职工,都是一场从内心状态到工作状态的革命。短短10年,在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巴州党校人用“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用“事业至上、追求一流”的态度,用“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步实现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既健康向上又润物无声的巴州党校八大文化体系,成就了巴州党校办学的鲜明特色。翻开巴州党校任何一本培训教材,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先进文化引领,打造精品党校》这八大文化体系,这八大体系言简意赅、朴实无华,但却浓缩了党校十年探索的精华。这八大体系以文化管理为基调,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系统
精神文化系统中包含了共同愿景、办学理念、价值观等问题,也是整个八大文化体系的灵魂。
精神文化系统中明确提出:
【党校共同愿景】建成民族地区一流党校。
【党校中期愿景】争创全国文明、提高教研质量、环境优美和谐。
【党校治校理念】每一年都根据学校发展情况确定年度治校理念,其最终目标的指向是巴州党校人的共同愿景。
◎巴州党校2002年——2013年治校理念:
2002年“外树形象,内聚人心,软硬齐抓,提高质量”十六字治校方针。
2003年“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基本建设”四个轮子一起转。
2004年“由数量向质量,从有形向无形”的两个转变。
2005年“和谐与提高”的工作主题。
2006年“创新、发展、和谐”的工作思路。
2007年“传承文明,构建和谐”。
2008年“制度年、管理年、健身年”。
2009年“质量·质量”。
2010年创风清气正的“一流学府”。
2011年落实“三大任务”。
①争创全国文明;②提高教研质量;③环境优美和谐。
2012年“敬业认真,心平气顺”。
2013年“文化立人,愉快工作”。
评析:共同愿景是身处组织之中的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学校共同愿景应涵盖一个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缘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学校愿景有三个层次,即个人愿景、部门愿景和学校愿景,学校共同愿景的建立,必须以容纳和整合个人愿景为起点,以部门愿景为基础,最终以具有感染力、简约晓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愿景的力量源自共同的关切,学校共同愿景,需要全体教职工将自己的主体安顿在学校的现实之中,并对现实生活采取更为积极的参与态度,从而在和衷共济中实现主体价值。
【党校品牌策略】
◎品牌名:“六化标准”。
◎品牌要义:教学精品化、科研务实化、队伍年轻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环境园林化。
◎品牌定位:文化为内核,标准见品质。
◎品牌策略:
(1)科学地规划巴州党校的发展愿景。
(2)走内涵发展和特色成长之路。
【党校核心理念】和谐。
和谐班子:决策讲民主,办事讲程序;班长讲表率,成员讲服从;职责讲落实,处处讲正气。
和谐队伍:思想作风过硬,践行师德要义;爱岗敬业进取,踏踏实实做事;教研水平先进,家庭幸福温馨;同事邻里和睦,遵守社会公德。
和谐党校:校园风清气正,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效,服务以人为本;文体活动丰富,治安秩序良好;对内从严治校,对外形象文明;实现跨越发展,上下内外满意。
评析:龙应台曾言:“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可见,文化认同,对于群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而且也体现个体对于所属群体的一种忠诚度和归属感。和谐党校就是党校内部各要素在不同条件下,以规范和价值体系把个人或群体的行动与学校秩序构建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范和价值体系,从而使得学校内部系统总体上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这种规范和价值体系,就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而这种规范和价值体系,不是单一的。建设和谐文化,必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进而将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人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下,并升华为一种党校个体独特的、具有顽强亲和力的人文精神。
【党校校风、学风、作风、教风】
◎校风: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
◎学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
◎作风:脚踏实地,小事做起。
◎师德要义:敬业认真,严谨科学。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评析:以上是巴州党校在实施“文化立校”中提出的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指导性、独创性和本土性的特点,可以说,党校的价值观、精神和道德作为文化管理的基石,在整个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党校教职工将这种学校精神内化成为自身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从而达成全员价值心理和价值意识的一致,为推进党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导,为党校教职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
从巴州党校文化管理之路或许可以窥探到塑造学校价值观的途径:
首先,确立学校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就在于将学校的目标确定下来,给全体成员一个努力的方向。先有理念,才有实践。对学校文化管理有着很高**度的校长们,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价值观的培育对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都把确立学校价值观作为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实施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抓手。此外,在确立本校价值观时,应注意价值观的本土性和实际指导性。
其次,培育学校价值观。确立学校价值观只是一个开始,只有当学校“倡导”的价值观深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心中,真正成为指导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的标尺时,学校价值观才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不再是空谈。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的认可信守态度,一般具有三种表现形态,即服从、认同和内化。服从和认同只是对事物认可的初级阶段,而内化是人对某种事物,认识到自已必须这样做及其为什么需要这样做的理由,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弘扬大家共认的价值观念,坚持和维护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真正具有了与自己所在的学校情感一体的意识,并进而能为之忘我奋斗。
2.行为文化系统
如果说精神文化系统是灵魂,是思想引领者,行为文化系统则是其引领下的将其实践化的执行者。行为文化系统融汇了教育教学教研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党校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
【党校教学管理】
◎内容:“教学三原则”。
(1)备课“五程序”:学习文件;社会调研;突出主题、搭建框架;吸收专家观点;了解民意。
(2)教学“五部分”:基础理论;解读政策;拓展知识;廉政教育;外出考察。
(3)专题过“四关”:专题竞聘;集体备课;集中试讲;教评活动。
◎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队伍管理】
◎“三要三不要”:要多讲马列原著,不要标新立异;要服从学校教学安排,不要私自外出授课;要多与学员交流,不要吃吃喝喝。
◎校长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体体面面地共同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
评析:行为文化系统紧扣党校精神文化,力争使党校整体价值观念体现在学校各项活动的细节中,也让每一个学校活动有规可循,有魂可依。
3.制度文化系统
巴州党校在十年中,制度建设不仅较为完善,注重了硬性制度与软性制度的结合,还注意给硬性制度以“软”的支持。可见文化管理并不否定学校制度的作用。但文化管理是把管理中的软要素作为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强调用文化的力量创造和影响管理,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融合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一】三从严: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
【关键词二】三和谐:和谐班子、和谐队伍、和谐党校。
评析:巴州党校制度建设的原则如下:
(1)服务型。制度不是人制的权杖,制度是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的公约。
(2)效用性。制度不务虚,不落套式,一切瞄准实际工作需要。
(3)时代感。不用陈旧的思维狭隘制度的视野,与时俱进。
在这种原则下制定出的制度其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软硬结合的态势。
4.物质文化系统
由巴州党校的校园环境可以看出,学校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学校的建筑布局、绿化格局、校园装饰进行了建设与改造,使学校环境美丽舒心。
【关键词】优美和谐。
评析:优美和谐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进行合理规划,学校各功能区的划分流向合理、方便使用,避免干扰、协调一致。二是人文景观能体现学校精神,饱含文化意蕴,能陶冶师生的精神世界。三是重视绿化,学校绿树成荫,花坛、长廊等自然成趣。整体和谐是美化的根本,绿树花草、人文景观与各建筑错落有致、相互衬托、协调一致。
有了统领学校文化的完备系统,加上管理过程中的规范运作,巴州党校的管理现状逐渐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管理氛围,在学校管理的多个方面凸显出有别于其他党校的鲜明特色。
链接:巴州党校八大文化体系
先进文化引领打造精品党校
“六化标准”:教学精品化、科研务实化、队伍年轻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环境园林化。
“三从严”: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
“三风建设”:
校风:厚德方能载物、教书重在育人。
学风:严谨科学、传承创新。
作风:脚踏实地、小事做起。
“三和谐创建”:
和谐班子:决策讲民主,办事讲程序;班长讲表率,成员讲服从;职责讲落实,处处讲正气。
和谐队伍:思想作风过硬,践行师德要义;爱岗敬业进取,踏踏实实做事;教研水平先进,家庭幸福温馨;同事邻里和睦,遵守社会公德。
和谐党校:校园风清气正,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效,服务以人为本;文体活动丰富,治安秩序良好;对内从严治校,对外形象文明;实现跨越发展,上下内外满意。
“教学三原则”:
备课“五程序”:
1.学习文件2.社会调研3.突出主题、搭建框架4.吸收专家观点5.了解民意。
教学“五部分”:
1.基础理论2.解读政策3.拓展知识4.廉政教育5.外出考察。
专题过“四关”:
1.专题竞聘2.集体备课3.集中试讲4.教评活动。
“师德要义”:敬业认真,严谨科学。淡泊名利,自尊育人。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三要三不要”:要多讲马列原著,不要标新立异;要服从学校教学安排,不要私自外出授课;要多与学员交流,不要吃吃喝喝。
“三目标”:争创全国文明、提高教研质量、环境优美和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