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党校团队文化
一、党校团队文化概述
(一)党校团队文化的内涵
党校团队文化是党校教职工在长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念、工作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它是对党校组织文化、个体文化等的提炼与融合,可视由党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按照由里(核心)及表依次排列、紧密衔接的同心圆环所构成的“雷达”模型。党校精神文化(核心层)起决定和统领作用,其核心价值位于中心圆点,基于核心价值的价值观体系用雷达的扫描针表示,形成一根动态扫描针并对其他文化部分进行扫描,如同一部正在工作的雷达;制度文化(中层)是贯彻和落实精神文化的必然要求,是行为文化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行为文化(浅层)是构建制度文化的现实出发点,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目标指向以及表征;物质文化(表层)承载并反映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行为结果,是团队文化的物质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团队文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关系。
(二)党校团队文化建设的意义
1.能推动“一流党校”的创建
建设干部教育培训“一流学府”,是党校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创建“一流学府”,就是以“干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教学,做一流的服务”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优势平台,肩负起“育人资政”的神圣使命。而党校团队文化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器”。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应该是最讲团结、最讲协作、最有团队精神的地方,通过团队文化建设,党校人凝心聚力抓教学,凝心聚力搞科研,凝心聚力促管理,凝心聚力出成果,凝心聚力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不仅能切实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党校学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促进集体能量的大幅度提升,更能把加强党校团队文化建设转化为推进党校各项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阶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党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2.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和谐的社会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发展的人由和谐的教育产生,和谐的教育由和谐的校园支撑,和谐的校园由和谐的团队集体构成。大力加强党校团队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党校全体教职工逐渐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把科学的理论成果、先进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的行为规范渗透到日常管理和工作中,培养广大教职工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同时,通过加强党校团队文化建设,在党校校园营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可以有效促进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班子与中层干部的和谐、中层干部之间的和谐、干部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党校与学员的和谐,切实增强党校的“内动力”,推进和谐党校的建设,推动党校事业全面发展。各个小团队之间因为相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彼此交错互融。而团队中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一经产生,即以无所不在的隐性渗透使每个教职工在不经意间都受到浸润熏染,从而优化着党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工作,成为教职工在党校改革发展中改善心智模式、重塑教职工形象的标志性体现,学校也随之具备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建的党校和谐校园也就成为和谐社会发展中最为清新明朗的一方园地。
3.有利于提升党校教职工队伍素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都是管理的行家里手,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是教学的骨干,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党校的优秀员工,但是我们提倡各部门的团队精神。一些党校的文化特征是事不关己、教师相互疏离,尽管管理者们常常谈论团队精神的价值,但他们的行动有时是鼓励教师去竞争而不是合作。通过团队文化建设,让教职工们由“闭门造车”向“兼收并蓄”转变,由“个体劳动者”向“团队合作者”转变,由单枪匹马闯天下的“孤胆剑客”向携手并肩走天涯的“联手合作”转变,合作中就可以集群体之优势,形成合力,聚为焦点,在解决党校教育教学的某些环节或某个问题的某个方面,取得突破。学会“放低自己,欣赏别人”,获得“合作双赢”,换来“1+1>2”的效果。这种互助、合作和共享的团队关系不仅能实现学习、工作的最佳绩效,而且能使教职工最有效地不断突破自身的能力上限,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
(三)党校团队文化的建构要素
一所成熟的学校,必然经历从群体走向团队,从团队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过程。党校也不例外。对于党校而言,建构团队文化有以下几个重要要素:
1.大雁效应——目标一致
大雁在飞行时总是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人字的顶端有一只大雁在领飞,所有的大雁都在不断地鸣叫鼓励。当领飞的大雁疲劳时,另一只大雁就会替它领飞,如此周而复始。党校团队文化建设正是蕴含着这种大雁效应:党校团队文化建设中应帮助教职工建立明确共同的目标,让教职工看到共同的愿景,产生动力,产生积极的心态,提高热情,使教职工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真正感受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
2.松鼠效应——凝聚合力
松鼠在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总会不断地将松子运到可靠的地方埋起来,因为他们知道,不努力工作,不把食物储藏起来就过不了冬天。而正因为松子埋在地里,就会有新的松树生根发芽,就又会长成茂密的森林。松鼠效应给我们的启迪:“凝聚产生效应,团结诞生兴旺”。党校管理中每名教职工都需要以松鼠的精神来努力工作,没有哪一种力量会比团队所爆发的力量更大,只有团队中的每一名教职工都努力,都提高,才能提高整个团队的素质和水平,才能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力。
3.螃蟹效应——协作配合
钓过螃蟹的人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出去。这是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由螃蟹效应联系党校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在这里,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文化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率运转。
4.木桶理论——共同发展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不是去加长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最短的木板。我们可以将木桶理论的经典描述应用于党校团队管理当中,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党校教育效能的最大体现不是依赖于“一枝独秀”的个人优秀,而是依赖于“短板决定原则”中的共同发展。所谓“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只有拥有优秀的领导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优秀的中层管理团队、优秀的教职工团队,才能促进党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巴州党校团队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打造务实进取、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
党校校委班子是党校管理的核心力量,是党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校委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直接影响着党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未来。研究者对“学校领导团队”的界定是“以校长为核心、以学校发展为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分工合理、协调一致工作的学校领导班子”,而领导班子能否被称为“领导团队”,关键在于是否“以校长为核心、以学校发展为共同目标”。
2002年4月党校新一届校委班子成立以来,班子整体保持稳定,部分成员先后作了调整。1名分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担任调研员,提拔1名优秀中层管理干部、教学骨干担任副校长,通过公开选拔配备1名年轻蒙古族副校长,校委班子年龄、知识结构逐步更趋合理。在这一基础上,要实现党校事业跨越发展,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关键。
校委班子谋划党校工作
1.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夯实领导团队思想基础
巴州党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首先是把功夫下在平时。在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时,在交流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时,在批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时,在发现个别教职工的落后言行时,校领导常常在不经意间顺手拈来,抓住一个点掰开、揉碎,找到问题的根源,旗帜鲜明地谈出自己的立场和见解,谈出真情实感,撞击出思想火花,真正使班子成员有所触动,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教育。这样的教育随时随地进行,只要时机合适,一人或几人都可以,有时可能还有中层干部在场。其次是密切联系实际。常务副校长在组织校委班子成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央和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时,一定会结合党校实际分析相关工作中甚至校委成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开诚布公地提出批评意见,提出改进要求,从不搞那种“上面念报纸、读文件,下面打瞌睡”的不痛不痒的学习。常务副校长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求每个校委班子成员谈认识、谈体会并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学习与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步调上的协调,切实做到校委班子在大政方针和大局问题上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与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发挥校委成员的表率作用。再次是持之以恒。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人的思想随时都会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发现思想上不良的苗头就要及时清除。这需要领导者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时刻掌握每个班子成员的思想状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新的校委班子组建后,随着班子成员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在逐步调整。前期由于教职工队伍精神状态不佳、管理不严等方面问题较多,大量的工作是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处理具体问题,常务副校长主要在党校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决策与决策落实上使班子成员达成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具体问题开展,需要从大的方面明辨是非,属于浅层次的。
中期时,党校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推开,特别是教学竞聘专题、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办公及学员公寓两楼改造工作的落实,使党校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明显提升,也得到州委领导的肯定,但同时各方面工作也还需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由于情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较深层次拓展。
近几年校委班子适时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创建风清气正的一流学府”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对所有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和精神境界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加宽、任务加重、难度加大。这需要常务副校长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更高的领导艺术,关键是如何更好地把班子成员的智慧力量和工作热情凝聚到发展目标上来,把能力水平和精神境界提升到相应的高度上来,这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细致的努力。因此校委会适时提出创建“和谐班子”,具体要求即:“决策讲民主,办事讲程序;班长讲表率,成员讲服从;职责讲落实,处处讲正气。”每年召开的校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就集中体现了这一要求的内涵。在民主生活会上,常务副校长不总结工作,不讲成绩,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围绕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原因,用党员领导干部的高标准来衡量自己、衡量班子成员,特别是相互批评开诚布公、直言不讳,带头做到客观公正,出以公心,使每个班子成员思想受到一次教育,境界得到一次提高,责任心得到一次增强。州委组织部一名副部长参加校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后给予充分肯定,并且感慨地说:“我参加过那么多单位的民主生活会,没想到党校的民主生活会能够这样开。”
2.以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切实提高领导团队科学决策和落实执行力的质量
对于党校的发展来说,能否形成一个在共同目标体系下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领导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对提高党校科学决策和落实执行力的质量至关重要。
十年来,巴州党校不断完善党总支和校委会议事规则以及决策程序,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切实做到人、财、物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认真落实校委会集体领导与班子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做到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不断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常务副校长坚持在校委会决策前,根据需要充分与副校长、校委进行思想交流,意见沟通,保证会议规范、高效。为了达到会议的高效,“功夫”都在会外。首先“班长”要行得端、走得正,干实事、能力强。一句话,就是能团结带领教职工把党校的事业干得一年比一年好,同时把教职工的利益维护好,把正气树立起来,让敬业认真、踏实做事的人有地位、有面子,让无所事事、搬弄是非的人没市场、没面子,让绝大多数人感到有希望、有奔头。这样才能在班子中树立威信,也才能在教职工中树立威信。其次就是教育班子成员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针对每个班子成员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懂得方方面面的规矩,从开始懂得少到逐步懂得多,最后相互之间自然形成一种内在的默契。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班长在长期实际工作中做大量细致的努力。
决策能否落实是关系领导班子权威的大事。简单讲,就是要做到令行禁止。校委会做出的决策,要求每位校委严格落实,不打折扣,并加强对校委会各项决策落实情况的督查,该提醒的及时提醒,校委及时向常务副校长汇报分管事项的落实情况,只有把校委会决策的每件事都落实到位,才能树立起校委班子的权威。
3.以从严管理、以身示范发挥领导团队“班长”的导向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人物,其教育思想、民主意识、团队协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的领导能力体现在对学校教职工和学员的影响力上,教职工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股无形力量的支配。这种影响力对教职工的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这种影响力既包含地方党委及上级主管部门授予校长在职务上的责任与权利的刚性影响力,也包含来源于校长的个人品质、知识结构、个性特点、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柔性影响力,使人们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巴州党校加强校委班子自身建设,常务副校长带头以身作则,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顽强扎实的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做到各项工作精心谋划、周密安排、细致落实、注重效率。无论在作决策上,还是在抓落实上以及形成工作合力上,常务副校长都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坚定的立场、超前的思考、深远的谋划、模范的行动为班子成员做出榜样。尤其在校委会确定的三大任务(提高教研质量、争创全国文明、环境优美和谐)的酝酿、部署、落实等方面,真抓实干,为校委班子成员带了好头。
常务副校长平时经常教育班子成员树立“只有建立在思想斗争和相互批评基础上的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这一理念,要求大家坚持开展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含糊和妥协,最大限度地把每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党校事业发展上来。常务副校长平时从严要求每个成员,要求教职工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班子成员要始终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状态良好、奋发进取,各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每个校委成员身上出现的问题,班长从来都不庇护,都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通过批评教育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不拖拉、不积压,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始终保持工作的系统性,牢牢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尽管有时严厉的批评使一些班子成员当时很难堪,但事后平静下来就想通了,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一是批评都是为了工作,不是个人恩怨;二是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常务副校长还十分注意对每个班子成员的培养,注重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明确每个班子成员的任务,让他们在开展工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班子成员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常务副校长作为班长,就是要把每个班子成员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同时把每个人的短处限制到最小。每个班子成员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都不一样,有的是敬业精神方面的,有的是工作能力方面的。因此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成效。比如,有的班子成员工作方法不对,那就要在他处理问题或开展工作过程中及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还要耐心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使他逐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经过精心的培养与多年的磨练,校委班子成员中先后有4人被提拔使用,2名校委担任正处职领导,2名校委担任副处职,另一名主任提任副县长。
常务副校长每年都要创造几次班子成员在一起轻松交流的机会。比如阶段性的轮训圆满完成时,一个学期所有工作顺利结束时,安排校委班子成员在一起聚聚餐。不是为了吃吃喝喝,而是为了鼓劲加油。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然作这样的安排,前提条件是:任务出色完成,不搞铺张浪费。常务副校长曾对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讲:什么叫和谐班子?能心平气和地一起商量工作,能在校园鱼池里一起卷起裤腿干活,有一两串烤肉,整瓶啤酒,就能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吃饭的班子,就是和谐的班子。
4.以领导团队党风廉政教育促党校廉风建设
党校是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它既不是重要的权利职能部门,也不是教育系统的学校。作为领导干部聚集的地方,党校的廉风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对社会具有放大效应。党校廉风建设抓得好,可以影响到学员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抓得不好,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近年来,巴州党校领导班子从自身做起,以班子的党风廉政教育促党校的廉风建设,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学员,辐射社会。
一是加强对校委班子的党风廉政教育。通过组织校委会廉政专题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学习、廉政主题讨论、中层以上干部勤政廉政座谈会等方式,在校委成员中原原本本地学习《廉政准则》内容,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条文内容,熟知八个方面“禁止”和52条“不准”等具体规定,提高思想认识,自觉贯彻执行;在组织校委成员集中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时,组织大家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谈认识、谈启示,从反面典型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训,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认真开展每年一度的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以月促年,把教育贯穿到日常工作中。
二是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健全党总支和校委会工作职责、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凡涉及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基建项目、财务开支、人事变动、重大改革等事项都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校长碰头会、校委会、中层干部会、财务管理小组、全校教职工大会等相关会议研究决定。对日常办公用品、食堂原料采购等各项开支,也都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了规范详细的制度,不断完善监控机制,保证各项经费安全。同时认真落实校务公开,接受教职工监督,及时向老同志通报情况。
三是从点滴做起,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常务副校长按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把财务管理关口。做到节约每一笔资金,处理好每一张发票,不乱花一分钱,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比如公务车辆管理,是一个**的问题。校主要领导带头严格遵守公车使用的规定,杜绝公车私用现象发生,多年一直这样约束自己,不用公车办私事,反而经常用自己的私家车办公事。现在学校的情况是,没有人找校领导要求使用公车,很多时候校委班子成员也开着私家车参加县市分校开学、结业仪式、接送老师去县市分校上课,中层干部和有私车的老师都是开着私家车去县市分校讲课,学校事后补助一点燃油费。巴州党校的“节约”有时甚至在外人看来都到了“抠门”的程度,如2005年经费最困难的时候,公务用的小车安排去火车站送一次客人只加10元钱汽油,只保证一个来回。十年来,巴州党校始终奉行“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的理念,制定创建节约型校园方案,建立健全节水、节电、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的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定,明确处罚措施,对违反规定的情况,严格执行制度。学校厉行节约的具体做法是:减少日常办公中的浪费;寒暑假期间封闭教学、办公楼;把维修费用降到最低限度;合理使用临时工;给县市党校传达节约的理念;把公务接待费压缩到最低限度;自己能干的活不雇别人干。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意义不仅局限在节约本身,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干部的主阵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厉行节约不仅养成了教职工的文明习惯,节省了单位各项开支,而且影响和带动了学员和其他单位,成倍扩大了节约的影响面和社会效益。巴州党校2009年荣获自治州节约型表率机关。
5.以灵活有效的管理方法扎实推进党校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2002年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王伟光同志到巴州党校考察后,提出了“把巴州党校建成民族地区一流名党校”的希望。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想早日实现这个目标,用常规的思路、一般的方法是不可能的。要干成事业,走在前列,就必须勇于创新,采用突破常规的办法,才能取得超出一般的成绩。这就要求党校的领路人必须对党校工作各方面的规律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善于结合实际运用各种灵活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各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下撷取几种管理方法与党校同仁探讨:
(1)预见性工作法。
预见性,是指预见事物发展的眼光和能力。作为领导要有预见性,就是指领导者在工作中能够干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有长远眼光、先见之明。领导班子在领导工作中驾驭形势,指导工作,能否有预见性,有无“先见之明”,结局大不相同。凡事预见性强,就能使各项工作做到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若缺少了洞察力和预见性,遇事依着“常规”办,跟着“感觉”走,就难免收效一般或“事倍功半”。因此,领导班子要想真正把工作搞好,就必须要有“预见性”。巴州党校圆满快速地完成地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新的校委班子成立时,县市党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县与县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当时,州委党校对县市党校只负有业务指导职责,但常务副校长认为只把州委党校办好,那是不全面的,只有把县市党校教学质量提上去,对州委党校来说,那才是真正地发挥了全州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这是迟早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一件大事。怎么帮助县市基层党校摆脱困境?那就要有一种更大的责任感、更宽广的胸怀、更自觉的担当。从2005年开始,州委党校就着手探索州县市党校资源整合的途径,将全州9个县市党校划分为两个片区,北部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四县为一片,库尔勒、南部的尉犁、轮台、且末、若羌五县市为一片,积极推行各片区主体班次“一张课表”制度,由各党校骨干教师在片区内各党校巡回授课,使片区内各党校共享优质师资资源。2008年北四县“一张课表”做法得到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刊登和肯定。同时通过每年召开县市党校常务副校长座谈会、开展县市党校工作巡回检查、举办县市党校教师培训班等各种途径,将州党校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精品教学课件都无条件地传授给县市党校,带动县市党校提高培训水平。每年州党校还免费举办两至三期县市党校教师培训班,每期3至7天,每期培训均安排州党校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讲授最优秀的课程,课程内容不仅有理论专题,而且有教学方法研讨,较快地提高了县市党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县市党校工作检查和教学观摩活动,把检查指导县市党校各方面工作与观摩点评教师授课结合起来,突出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重点,让县市党校之间敞开校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适时组织县市党校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到疆内或内地党校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巴州党校对州县市党校资源整合的这一系列先行探索为2011年全疆正式推行地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提前打下了基础,创造了便利条件。
2011年自治区正式启动了地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而对巴州党校来说,做好这件事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以此为契机,经与有关部门共同调研后,巴州党校及时形成并下发了推进州县市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自2011年下半年起,全州8县1市党校全部挂了巴州党校分校牌子,全面推行了“六个统筹”(即统筹教学计划、统筹班次学制、统筹教学内容、统筹师资调配、统筹教学研讨、统筹教学评估)和“一张大课表”,州党校教师总体上承担了县市党校主体班70%的专题授课任务,使县市党校培训水平一次性达到与州党校同步,使县市干部不出家门就能分享州党校骨干教师的精品专题。中央党校副校长李书磊同志2011年9月在实地考察巴州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后,认为巴州党校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资源整合、环境建设等方面堪称全国党校的表率。自治区党校常务副校长牟振江同志2012年8月到巴州党校检查工作,对巴州党校的教职工队伍进取奉献精神、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以及对县市分校教学的精心筹划与周密组织给予高度评价。
巴州党校在全疆地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工作中能走在兄弟党校前列,从校领导到教职工有一个从切身体会中得到的共识就是:机遇总是提供给有预见、有准备的人的。
(2)“跳起摘桃”工作法。
大凡在果园里摘过桃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见到高处又大又红的桃子时,跳起来就有可能摘到,不跳起来永远只能“望桃兴叹”。不费力气就能实现的目标,只能实现一般化速度的发展。只有确立有一定难度、经过努力又能实现的目标,才能实现超常规、较快的发展。这无论对校委班子还是对党校教职工而言都是如此。
常务副校长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党校中层以上干部都要上讲台讲课。尽管党校教职工从编制结构上看,包括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两种身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要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但又不局限在一个岗位上。只要能力强,行政人员也可以讲课,驾驶员也可以在食堂当厨师,形成一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同时也树立了“有为才有位”的正气。现在中层管理干部除个别人以外,几乎都能上讲台,或承担主体班授课任务,或参与宣讲活动,而且骨干教师都是中层管理干部。对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岗位也根据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使每个同志尽可能得到更多锻炼机会。2002年至今,在办公室主任岗位工作过的中层干部就有8人。党校一名校医,在常务副校长支持鼓励下,在完成医疗业务的同时,对国学知识很感兴趣,平时喜欢钻研,加上虚心学习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走上讲台,不仅填补了州党校国学知识教学的空白,而且近几年每年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名列前茅,已经成为党校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还有一名工人,从部队退役到党校从事设备资产管理,谦虚好学,积极上进,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后又考入自治区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深造。校主要领导根据个人表现及特点,几年前先安排他参与试讲,逐步安排到县市主体班授课,学员反映讲课和教姿教态都不错。
“跳起摘桃”,实际上是发挥人的最大能量,在工作中不少人缺乏跳起来摘桃的精神,工作不尽力,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有力不使,这是人的一种惰性,有的人之所以工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就是在低质量工作中循环,没有尝试工作高质量的快乐,正所谓“跳起来,摘大桃;不跳,摘的是小桃和坏桃。”“跳起摘桃”还给了我们另一个启迪,有时一跳可能会“跳”出一个新的天地、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思维。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只有这个能力,就只能办这点事,总是不敢跳、不敢闯,工作老一套,思路不创新,那么就会永远没有进步,永远也只能干那么点事。
推行“跳起摘桃”工作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在一些传统思维比较浓厚的党校是根本做不到的,校领导可能觉得这样会搞乱,教职工可能认为占什么编制干什么事,在什么岗位干什么活。推行这种方法,首先需要领导者有宽广的胸怀、先进的理念和识才的慧眼,同时还要有打破常规思维的气魄、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力。对教职工个人来说,需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必须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个人思想出现波动时,领导要及时做好疏
导化解工作。当然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还要注意定的目标不能过高,一个人的任务也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如果大家用了十分的努力仍然完不成任务,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3)群狼战术。
狼者,群动之族。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有序而不乱,默契配合。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如此,虽单打独斗不敌虎、狮、豹,但群体协作却可以战而胜之。这就是诸多人推崇的狼群效应。在巴州党校改革发展的最初进程中,无论是在探索资本积累的路上,还是面对一片空白的科研基础,无论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还是在面临重大任务之时,党校校委班子面对这些难题,迎难而上,采取“群狼战术”,统一安排,优势互补,调集党校所有的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有力推动了党校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阶。
(4)实干苦干加巧干。
实干是基础。路要靠一步一步走出来,事要靠一件一件做起来。坐而论道无可厚非,实现目标却必须真抓实干。2012年新的校委班子提出的四项改革措施,是要开辟一条党校发展的新路。在那样一种环境条件下实行这些改革措施,意味着每向前走一步都要与旧的、落后的观念、习气作顽强的斗争,做成每件事都有不小阻力,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好在校委班子确定的奋斗目标走的是正道,代表着党校的美好前景,反映了大多数教职工的愿望,这增强了新班子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从教师专题竞聘,到组织教师深入基层调研,再到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抓教职工作风与纪律建设,对当时的党校来说,每一件事都是新鲜事,每一件事都有突破性,每一件事都要做成功。如果哪一件失败了,旁边就会有人看笑话、说风凉话,就会影响其他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得细致扎实,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前考虑周全,提前研究对策,保证万无一失。没有实干精神,一般化地去做,肯定不会成功。
苦干是精神。苦干是一种韧性,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魄和力量,是遇到困难不气馁、不动摇、不退缩的勇气。这种“苦干”,与社会上一些管理松散单位的干部职工作风相比较显得“不合时宜”。最初时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身边的一批人与校主要领导对立的情况,这对校领导确实是一种考验,这种时候更需要领导的自信与智慧。解决的办法是在教职工中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一切机会提高每位教职工的思想境界。比如主要领导带着骨干教师赴疆内外学习考察时,经常在路途中与大家一起把干馕就榨菜当一顿饭,吃完匆匆赶路,而且一天的行程往往上千公里,这对教师的吃苦精神、意志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提高。多年的培养锻炼,练就了教职工队伍过硬的作风。
巧干是科学。做具体的工作,一定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讲究效率。2003年开工的培训中心大楼工程,施工方结算报价2300余万。如果党校直接与施工方谈,价格肯定压不下来。在工程决算前,校领导专门聘请州审计局组成审计小组进行大项目审计,使工程决算价格降到1652万元,施工方最后只能认账,节省了670万元。再比如巴州党校科研工作通过“借船出海”“嫁接挂果”“群狼战术”等办法,在短短两年时间从过去“剪刀加糨糊”的状态一跃而获得全国党校系统科研组织奖,就是靠巧干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靠实干苦干高质量地完成课题,开创了党校科研的崭新局面。
(5)“三盯”工作法。
盯死责任,盯死人员,盯死效果。要做到每项工作落实到位,达到圆满的效果,首先必须把任务明确到人头,几个人一起完成的工作还要明确负责人,讲明任务和要求,包括完成的时限,有些事还要交代办事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安排给谁的任务就由谁来完成,除特殊原因外不能转交给别人代办,也不能打折扣。事情完成之后,要由办事人或负责人亲自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办理结果。办理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解决不了时,也要及时汇报,以免耽误办理进度。重要的事要安排两人以上共同去完成,确保不出差错。包括校委班子成员在内,每个人外出培训或考察结束回校后,都要立即向主要领导汇报培训考察基本情况,之后再详细地向校委会或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作汇报,不仅要汇报基本情况,还要汇报自己的感受、体会、收获,还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的人想三言两语应付一下,那是过不去的。这既是一种对办事效果的检查,也是在培养大家共同遵守规矩,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由过去的被动去做转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去做,现在的好习惯取代了过去的坏习惯。还有一点是注意事后总结。常务副校长十分注意这一点,比较重要的事完成之后都认真回顾总结一下。这是在积累经验,有利于今后把同类事做得更好。
由党校领导团队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是党校的领导班子必须是党校教育事业的高度忠诚者。这种高度忠诚具体表现为强烈的责任感。校长作为一校之“魂”,在要求每位班子成员对事业高度忠诚之时,自己应该追求责任感的最高层次,并能站在党的事业发展、社会历史的高度看待自己的职业。这种历史使命感是责任感的最高层次。当领导班子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时,一切工作的追求、理想、境界都将依托责任感得到超越与升华。
二是高效的领导班子队伍是有效管理的关键。增强协同合作的意识对领导班子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班子所有成员统一思想,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领导班子成员遇事要以学校整体的利益为重,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并开拓进取。
三是党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奋斗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校长或校委班子成员的头脑中,领导班子成员还必须齐心协力将它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识,打造全体教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并将其升华为学校精神。
(二)打造乐业敬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从党校教师个人的成长认识教师团队文化建设的意义
教师是党校最宝贵的资源,党校教育教学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就此层面而言,教师管理是整个党校管理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党校教师是党校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专业能力的特殊群体,他们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主性,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自尊意识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精神需要满足的追求更为强烈。有人说,党校教师是一个相当“孤独”的职业。细细品评,其实颇为形象。因为这个词语,既反映出了党校教师职业劳动的艰苦性与复杂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党校教师的生存状态:
一是从职业特点来看,党校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不同程度的专业权威,但又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学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这种看似的“权威”与实则的“无助”是一种“孤独感”。
二是从职业对象来看,党校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今天大多数进党校学习的学员学历高、思想活跃,经验丰富、信息渠道多,对党校教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进党校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理论学习、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而党校教师,尤其是近些年新进党校的一批年轻教师与这些领导干部在实践层面、在人生阅历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这对党校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无形又进一步增加了党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孤独感”。
三是从职业需求来看,在当今变化迅速的社会条件下,要成为或者保持自己作为一名优秀党校教师,其难度是非常大的。价值观的多元、社会环境的多变、领导干部的年轻化、专业化的种种变化,对党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党性修养、个人修养随时随地都提出挑战。不断地在职专业更新和党性锻炼是党校教育事业对党校教师提出的要求,然而面对这种要求,一些党校教师,尤其是部分基层党校教师,往往无所依托,显得孤独无助。
四是从职业价值感来看,党校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对象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三观”的塑造上都有很大的可塑空间,基础教育的教师所感受到的职业成就感可能要远远大于党校教师。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党校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党校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也容易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过度利益化,现代社会逐渐盛行的人脉积累方式,让党校教师们在追求思想沟通与引领、追求教学艺术与境界的工作过程中受到了现实问题的冲击,对于职业发展空间的意义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茫与动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个人职业成就感、价值感的认同度较低,呈现出程度不同的职业倦怠。
那么怎样去对抗党校教师工作中的这种“孤独感”“迷茫感”“疲惫感”,让教师找到归属感,从深层次消除不利于党校教师成长的因素?我们认为合作与关怀是关键所在——即党校教师团队文化的建设。这个团队可以搭建平台,让教师全面展示自我,构筑职业理想,提高其生命质量,获取从教之乐,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个团队能让每一位教师找到一个自己“精神上的家”,能充分激发教师的进取心,不断激励出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使教师为完成团队事业,实现共同目标而工作不止,从而在党校教师群体中营造出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氛围。
2.巴州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
到底怎样才能把教师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出高于个人力量的团队智慧,造就出优秀的团队表现和业绩,进而促进党校教师个人的发展?近年来,巴州党校为适应新时期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需要,以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创建一流党校的核心和根本来加以认识和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党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以中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构筑人才高地。
常务副校长经常说:一所好的党校,不在于面积多大、楼有多高,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多年来巴州党校持之以恒坚持抓好人才高地的建设工作,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矢志不移,锲而不舍。
一是不断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是从全疆范围选调优秀教师,对选调的教师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而且在本学科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著作,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教师还要参加党校的试讲,评委由校委班子和6位督导组成。近几年,学校从石河子大学、巴州师范、巴州职业技术学院、巴州二中、和硕县党校引进6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其次是加大博士、硕士引进力度。目前党校专职教师共50人,均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9人为研究生学历(14人有硕士学位),占专职教师总数38%以上;高级讲师26人,占教师总数50%左右;承担主体班教学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68%。再次是按照专兼结合原则,学校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州直部门领导、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党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党校来授课。特邀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兼教在提高党校办学层次和教研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弥补了党校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目前兼职教师已增加到70人以上(包括县市分校),已经形成以专职教师队伍为主,兼职教师队伍为辅的合理结构,并且建立了严格的兼职教师聘任、考核、管理制度。目前党校的教师数量已超过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二,形成了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生力军的可喜局面。预计再有几年时间,我们将形成以30名高级讲师为骨干,30名硕士为后援,20名县市党校骨干教师为补充的80人的教师队伍。
二是超常规培养新进教师。通常,培养一名合格的党校教师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为了抓好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生活环境,成熟、成长、成才,也为了让新引进的研究生尽快走上讲台,校领导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经验优势和传帮带作用,给新进入党校的十多名硕士研究生都安排了一名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一对一地进行传帮带,不仅教给他们讲课的方法,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党校不同于国民教育,是培养领导干部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试想,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信念都不坚定,自己都一片迷茫,讲出来的课又怎么能让学员信服?党校的老师既要是“经师”,即知识信息传授的老师,也要是“人师”,亦即理想信念、人格品德的示范者。因此,如何做一个理想和政治坚定的党校老师就成了培训年轻教师最为重要的环节。常务副校长给刚进校门的研究生们设计了一种超常规的培养方法:
第一步,师傅引路,做人为先。常务副校长要求研究生们首先学会和懂得“低头”,即“低头定位”“低头学习”“低头思考”“低头工作”。“低头定位”是为了让研究生们摆正心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学校安排研究生成立了一个“融廊小分队”,每天要提前半小时到校打扫融廊和学校园林卫生,并依次安排几位研究生到办公室跟班,和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剪横幅、布置会场、递茶送水、分发文件,培训任务紧时,还到学员公寓打扫房间。刚开始,年轻人都不理解不情愿,觉得自己一个堂堂研究生去打扫卫生,是大材小用,可看到常务副校长常常若无其事地和他们一起擦石桌、捡烟头,并和大家聊天谈心,年轻人们开始思考领导的用意,渐渐地开始明白一句古老的谚语:把自己的杯子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要学到新东西,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放低自己的姿势。让他们从扫地擦桌子做起,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到实践中必须经过洗礼和重生才能发挥作用,要实现学生向教师的转变,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从头学起,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学起,从身边的老教师学起,从熟悉党校各个方面的工作规律学起。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定位,“融廊小分队”每天来得更早了,干得更有劲了,学员食堂有了包包子的研究生,学员公寓里出现了高学历的服务员。骨干教师更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年轻教师言传身教,从严格遵守基本的校纪校规开始,到如何在关键和困难时刻体现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再到工作生活中如何谦虚为人、勤于事业。每天清晨,到校最早的是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学校有重大培训任务的时候,加班加点最晚的仍然是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研究生们从校领导、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的言行中慢慢明白了,所谓“低头”就是“先做人后做事”:“低头定位”就是要树立一种谦虚谨慎、敢为人下的心态;“低头思考”就是要培养一种独立思考、择善从之的职业能力;“低头学习”就是要培养一种不耻下问、善于学习的职业品格;“低头工作”就是要塑造一种爱岗敬业、认真求实的职业精神。年轻的研究生们在“低头”的实践中逐渐成熟,并从中悟出和懂得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校教师。
第二步,模仿教学、把握规律。党校不同于国民教育,没有统一现成的教材,不能把现成的教材归纳一下就上讲台,更特殊的是,党校面对的学员不仅学历高,而且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阅历丰富,甚至有的还直接参与当地政府决策。党校教学都是专题课,专题变化快,跨度大,讲义要自己写,并且都要严格遵循党校教学的特殊规律,教学要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贴近广大学员工作实际,要善于用理论解答现实问题等等。为了使年轻教师们尽快熟悉和把握党校教学规律,学校安排年轻教师从指导教师的成熟专题里选取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专题内容,指导教师将选中专题的课件、讲稿、搜集到的资料全部复制给年轻教师,要求年轻教师分几个步骤吃透。一是照猫画虎,学习布阵。骨干教师的成熟专题,从题目设置、结构框架到内容选择,都充分反映了党校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年轻教师拿到专题后,要求他们按照骨干教师的专题结构模式,练习如何设计专题题目、摆布结构、选择内容。二是死记硬背,熟悉内容。
第三步,反复打磨,修练内功。靠着强灌加压的方式,年轻教师虽然熟悉了现成专题的结构内容,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专题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包括专题题目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突出重点、如何过渡衔接、如何拓展深化。对于年轻教师就教学问题产生的疑虑,教务处积极组织教评活动,骨干教师和新进的年轻教师没有身份限制,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切磋,交流思想。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再组织年轻教师参加社会调研,对专题内容如何贴近实际、资料如何选择取舍等问题,通过调研来进一步解决,并不断用调研获得的鲜活资料来丰富专题内容。最后,教务处再组织年轻教师进行试讲,由几位督导和骨干教师进行评课打分,用常务副校长的话说“分数决定谁能获得国民待遇”,即评分高的年轻教师才能获得正式上课的机会。就这样,一堂课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取经、不断演练才能走上主体班的讲台。
第四步,提供平台,施展身手。通过前面几个步骤,年轻教师在台下攒足了功夫,个个信心十足。校领导对培养年轻教师也有着独特的视角,就是“台下练一百遍,不如台上讲一遍”,借着州县市党校资源整合的春风,学校积极为年轻教师提供平台,让试讲中表现突出的年轻教师先到县市分校的主体班上课,再根据县市分校学员反馈的教评信息来决定哪一个教师可以上校本部主体班的讲台,一丝不苟,环环相扣。经过层层把关锻炼,屡试身手,年轻教师得到了迅速成长,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一些表现突出的年轻教师首次在主体班的讲台上亮相,就用他们青春亮丽的形象,通畅流利的语言,对专题内容的准确驾驭赢得学员的掌声。一位年轻教师在首次上讲台后发表感言:“最让我们开心的时刻就是凝聚着我们汗水和心血的课程得到学员的认可和肯定,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要加倍珍惜党校领导和老教师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期望,怀着感恩的心,脚踏实地地学会定位,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思考”。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分两批到党校的十几位应届研究生先后都走上了讲台,创造了党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众多年轻教师短期内集体走上讲台的奇迹,也迅速改善了党校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的现状,形成了老中青梯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而之所以能快速实现这种转变,奥秘就在于校领导对年轻教师超常规的培养思维;在于骨干教师倾囊相授的奉献精神;在于学校对年轻教师谦虚谨慎、见贤思齐这种职业品格的培育。
(2)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是党校的主要工作,党校的发展、地位、作用等主要通过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来体现。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巴州党校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一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职工头脑。每学期都制订教师理论学习计划,由调研室的几位学养深厚的督导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认真讨论干部培训及党建方面的一些理论前沿问题,引导教师及时把握理论创新动态,推动教师紧紧跟上理论创新步伐。
二是注重引导教师及时了解党的中心工作。每逢中央召开重大会议、出台重大决策,学校都及时组织教师认真开展学习,使全体教师在深入领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巴州实际,围绕州委工作重心,认真研究自治州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正确运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一党校教学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增强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学校规定教师每年最少要用两个月时间到县市、企业、社区、州直经济综合部门进行调研。在选题上,坚持以州委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重点,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服务。在组织方式上,既有个人的科研方向,又有教师合作的科研专题,还有校内外结合的研究,努力提高科研质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在成果运用上,坚持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实地调研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建立教师进修制度。一方面实行短期进修与学历提高、专门进修与拓宽领域相结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在上级组织的关心支持下,近几年先后选派教师100余人次分别到中央、自治区、外省党校参加理论培训和进修深造。仅2011年一年就先后安排26名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陕西行政学院、浙江省委党校、自治区党校、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等各类培训班的培训学习。这些外出学习极大地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更新了教师们的知识结构,也让他们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培训理念,获取了很多前沿的信息,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是统筹安排外出学习、考察。近几年学校先后组织教师30余人次到区内外、州内外考察学习。比如2011年下半年安排在州县市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中教学工作量前十名的老师分三组赴重庆、成都、遵义、西柏坡等地带着课题任务进行为期15天的实地考察学习,考察归来后,形成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启示》《清清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教学专题。同时安排其他教师在州内开展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城乡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调研考察,并把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新的授课内容,进一步提高专题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加强与疆内外兄弟党校的相互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近几年来,为及时借鉴疆内外兄弟党校的先进经验,加快党校发展,学校先后与北京、天津、深圳、延安、苏州、兰州、银川、唐山、承德、秦皇岛、赤峰、长春、哈尔滨、昆明、大理、德宏、大连、沈阳、吉林市等党校签订友好党校协议,互为培训基地,互派教师和学员开展考察和学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干部培训水平的提高。校主要领导多次同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兰州、延安等党校联系,并亲自带领骨干教师与兄弟党校进行教学交流,我们的一些较受欢迎的专题课:如《伟人笔下的28年》《健康的心理与愉快的工作》《近代明士曾国藩》《光耀古今的林则徐》《西域古道的文明》《现代文明与礼仪》《不朽的楼兰》《风云变幻的大国关系》《崛起的中国军队》等引起了所到之处党校教师和学员的广泛热议。外出讲学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提升了自信心,扩大了巴州党校的影响,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在与兄弟党校学习交流中寻找到未来党校发展之路。
与延安党校签订友好党校协议
五是建立教师与学员座谈交流制度。每期主体班次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深入到各班与学员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使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基层情况,接受启发和教育,同时了解到的基层情况又丰富了专题内容,使专题课更加有的放矢。
六是鼓励教师争先创优。学校为了快速提升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安排、学习培训、课题调研上,用“压担子”的培养方法,给他们多提供锻炼机会,在多干事、干好事中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已经拥有一支30人组成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师德要义”打造教师队伍的灵魂(见第二章),使这支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党校教师的团队精神可以代表党校先进的文化:教师的团队精神作为学校文化能引领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党校的整体工作指明方向;教师的团队精神作为学校文化是积极影响全体教职工和学员行动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力量,并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教师的团队精神作为学校文化既能继承传统中的精华,也能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因此,党校可以通过提炼教师的团队精神来表达党校的先进文化,并在不断深化原有党校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新的党校文化。
(三)打造脚踏实地、能打硬仗的中层干部队伍
党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有一支中层干部队伍作为中坚力量,它是优秀团队建设中的最基本要素。中层干部所处的位置特殊,他们在校委班子与教职工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是校委班子的决策得以推进和落实的重要环节和有力保证,是推进党校工作的带头人,是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主力军。因此选好、管好、用好中层干部至关重要。为了打造这支中坚力量,校委会、党总支在选拔任用管理中层干部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管理手段来提升队伍素质。
1.选拔干部,德才兼备——选好
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段论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古语称: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之,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行善,小人挟才以行恶。司马光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提出了人才问题上的德才观,实际上涉及到了传统社会识别选拔人才的标准问题。可见,选人用人要德才兼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关事业成败,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以往,党校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大多是由校委班子提名、组织部门考察考核来完成的,这种选拔机制严谨规范,但参与率与透明度低,阻碍了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02年,校委领导班子开党校历史之先河,首次对中层干部选拔采用全员公开竞聘方式,实现了选拔中层干部由“内定”向“海选”的历史转变。
2002年10月,常务副校长代表校委宣布所有中层职务“就地免职”,全校实行中层干部全员竞聘上岗。中层竞岗工作历时1个多月,最终,15名能力强、作风正、群众公认、表现突出的同志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七、八岁,文化层次普遍提高,顺利完成了中层干部的新老交替,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校的干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的状况。中层干部选拔工作得到了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报岗未被任用的老同志们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让大家感动。一位原来担任教研室主任,在此次竞聘上岗中落选的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一次有这么多的年轻人走上中层干部岗位,这在党校历史上是第一次。工作了这么多年,中层干部调整力度这么大,也是第一次。领导动真格,有魄力,有水平,党校的发展后继有人。”应该说,党校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公开选拔中层干部,就能够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和支持,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次选拔干部工作突出了这么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做到“公开透明”:公开程序,公开报名,公开资格审查结果;全员参与民主测评,公开笔试面试流程,公布笔试面试成绩;公开考核,公示拟任。每一个环节从始至终都实行“透明操作”。二是实行民主监督,严格考察。在竞聘演说会上,我们邀请州委组织部的同志到会指导监督竞争上岗的程序,召开职工大会公布竞争上岗细则,推选10名教职工代表作评委,鼓励教职工参加面试旁听,采用个别谈话、不记名方式填写民主测评表等形式进行考察。三是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构建能上能下的机制。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始终把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作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尺。常务副校长在大会上说的话还在很多同志耳边回响:“要想让党校发展走上快车道,干部选拔就必须改变论资排辈、学历崇拜的旧观念,知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资历不等于贡献,口才不等于人才,只有做到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才能让上岗和下岗的同志都满意。”这种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亲疏的选拔干部原则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彻底抹去了过去萦绕在大家心里的社会潜规则“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喝的……”,也彻底改变了党校过去那种“能上不能下,不到退休不让位”的局面,很多年轻人在公开竞岗中脱颖而出。此次选拔干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领了一条健康的党校干部成长之路,为党校事业发展准备了一支后劲十足的中坚力量。
2.非常手段,激发干劲——用好
常务副校长肖冀平同志2002年刚到任时,在中层干部会上不止一次地说到他的管理干部的“面子理论”“前途论”和“免杀令——黄马褂”,即“干活多的人是有面子的”“挨领导批评多的是有前途的”“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免杀令——黄马褂”,此论一出,虽不是一片哗然,但也是相当一部分人不以为然。在随后的管理实践中,中层干部们包括一般职工,都慢慢从中领会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和分量。首先是“面子理论”“免杀令”改变了党校评先选优的旧格局。以往有些不善言辞、性格比较木讷的同志虽然工作勤勤恳恳,但因为性格、人际交往原因,在年终评优时,得票率较低,每次都与先进优秀无缘;有些有思路有想法的同志,一到领
导跟前就语无伦次,自然与提拔无缘;过去每年的优秀教师都是由教职工无记名投票推荐,往往有些授课效果好、课时量超前的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落选;从事工勤工作的工人人数少,接触圈子小,尤其是两位打扫办公楼卫生的保洁工,工作辛苦,任劳任怨,但因为客观原因,每年考评都与先进无缘。校领导正是注视到了这样一个默默无闻、踏实工作的群体,并认识到这个群体所蕴含的内在气质和力量是建设打造党校优秀团队必须弘扬的作风,即脚踏实地,小事做起。也正是这种认识催生了“面子理论”,“面子理论”随即付诸管理实践。校委会、党总支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以保证在年终总结表彰、评先选优和推荐后备干部工作中,对那些默默无闻、踏实工作的人都能优先考虑。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年底考评,校委在优秀推荐名额中为保洁工控留一个名额,以保证两名保洁工必有一名可以推选为优秀,保洁工虽然工作辛苦,但有了这样的认可,工作主动性不言而喻,处室主任对他们的管理自然也是游刃有余,双方的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二是优秀教师评选,不再进行全员无记名投票,是否评为“优秀”完全依据课时量和学员测评,学员测评好,课时量排名靠前的教师不用评选就可评定优秀,对一些同时担任中层干部“双肩挑”的教师,采取行政工作核算课时量的办法进行鼓励,激发了中层干部干好工作的积极性,每年优秀教师评选,中层干部比例都在70%以上。三是每年评选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常务副校长可以动用“免杀令”——以“校长提名”方式推荐个别先进人选,经校委会研究,让一些踏实肯干,工作取得实效的同志成为先进。有个别中层干部工作量大,压力大,有时因为管理失了一些人缘,评优得票率低一些,但只要是群众公认,工作努力,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就会成为“校长提名”的先进。四是推荐后备干部不看资历,不看学历,唯一的依据就是工作实绩。党校各处室因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成绩谁优谁劣有时很难界定,教研室主任在台前掌声自然多,教务处、学员管理处在幕后,任务重,事情多,压力大,但不太容易得到学员的注意和评价,因此,在推荐后备干部时,校委班子重点推荐这些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处室主任,很多平时不善交往,不显山不露水的同志靠着踏实工作在推选后备干部时反而先声夺人。近几年,学校相继有5位中层干部经过后备干部推荐走上自治州各级领导干部岗位。
在这种用人机制下,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作风引领,率先垂范——管好
作为党校中坚力量的中层干部队伍,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发挥着带头作用,因此,这支队伍要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就必须树立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奉献精神就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强调的就是“做”。基于这种管理理念,党校主要领导始终把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用“脚踏实地、小事做起”的工作作风要求每一个人,尤其是坚持对中层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教育中层干部带头讲政治、守纪律,讲原则、守规矩,讲奉献、守信用,弘扬正气。倡导每一个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争当优秀,争做骨干。校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要有重大任务,校领导总是冲在前面。在这种作风导向下,中层干部、党员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个个争当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大家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并以此为荣。学校学员管理处和设备资产处主要是为学员服务的部门,工作繁杂,但却与学员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做的常常是一些修修补补、洗洗刷刷的芝麻小事,苦、脏、累、烦,却代表着整个党校的服务形象,做得好,做得实,学员的学习生活环境就好,社会对党校的评价就高。当学校面临较大规模的干部培训任务时,两个处室的人员忙不过来,各处室的主任、副主任们卷起袖子就成了报告厅的修理工、电工、食堂的传菜生、学员公寓的服务员、校园的清洁工,很多到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在课堂上才恍然大悟,曾在教室修理桌椅、在食堂给自己端过菜、开过门、在草坪捡拾烟头、擦洗融廊的人竟都是党校的中层干部甚至是学校的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当服务生成了2007年巴州党校承办全疆社科联研讨会期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全疆党校系统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正是这种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培养了一支困难时能站得出来,关键时能豁得出去的中层干部队伍。
巴州党校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
党校的中层干部是党校先进分子的代表,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等于抓住了龙头。中层干部在党校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上要对领导负责,下要对教职工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因此,培养他们对团队的高度忠诚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他们要有正派的作风和公正的立场,有舍小求大的觉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学校改革和转型期,中层干部作用发挥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学校精神的形成。一旦这部分成员尽心尽力为学校的利益和目标工作,视学校荣誉感为生命,那么整个学校就有了“骨架”,学校精神将迅速形成。
(四)以“团队精神”打造甘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
团队精神对团队成员的集体共同意识具有一种强化作用,可以推动团队的有效运作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巴州党校校委班子在推进“三和谐”建设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党校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更需要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职工队伍,而凝聚力、战斗力就来自于“团结、奉献、合作”的团队精神。基于这种认识,校委班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各项制度,在以培育团队精神推进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1.人性化管理蕴育“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
为了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校委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从方方面面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每一个教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生病住院时,校领导及时去慰问;党校的职工和家属生小孩时校工会送鲜花祝贺。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慰问活动,送去了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巴州党校有位中层干部,因工作原因,经常节假日加班,为此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校主要领导了解情况后,亲自邀请中层干部和他的爱人一起出外散心,并与其爱人谈心做工作,解除这位中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两名新分来的年轻教师,因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结婚时没钱购买家居用品,校主要领导把自己当月的工资借给了年轻人,同时安排相关人员为他们举办了简单朴素的婚礼,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类似这样“春风化雨”的故事在党校教职工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在领导班子这种春风化雨般的人文管理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已深入到每个党校人心中,大大增强了教职工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蕴育了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2004年,学校培训综合楼工程,因资金问题导致施工队停工,但校委班子一时无法筹措大量的资金,工程任务迫在眉睫,万般无奈之下,校领导召开了中层干部会议,决定向教职工无息借款。当时有很多职工福利购房的贷款还没有还清,尤其是中层干部,大部分是年轻人,都是贷款买房。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但仅仅过了不到72小时,学校就收到全校职工60多万元的借款,仅离退休职工就筹到10多万元,有的是向亲朋好友借的,甚至有的是向内地的亲戚借的。看到这些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党校的工程款,校领导的眼睛湿润了。半年之后,学校归还大家的借款时,没有任何人提出索要利息的要求,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党校是全体教职工的家,家和万事兴。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2.健全奖惩机制营造“百舸争流”的团队氛围
健全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是引导和调动教职工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学校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专题竞聘制。党校多年来对所有主体班次课程都实行专题竞聘,即先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授课专题,再由教师自行申报,竞聘优胜者承担授课任务。二是建立教学评估机制。坚持学员参与主体班次评课,授课结束,当堂评估,由学员对每堂课的授课质量、课件质量以及效果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评估情况作为教师授课资格和年终评先树优的条件。三是改进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实行有效奖赏。每年都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年终组织考核,对干得好、贡献大的教职工,不仅在评先树优中有所体现,而且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最有吸引力的物质奖励就是让工作成绩优秀的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学习促进了工作的提升,优质的工作创造了外出学习的机会,有效奖赏推动了工作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调动了教职工比学赶超的积极性,营造出“争先创优,百舸争流”的团队氛围。
3.丰富的文体活动培育“合作共赢”的团队价值观
团结合作的教职工群体是共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校委班子围绕“三和谐”建设,不断探索构建和谐校园的新思路,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才艺展示、驾驶技术比赛、汽车环塔拉力赛、户外生存拓展等活动。在2012年4月举办的教职工烹饪技能比赛中,教职工分成几组展示厨艺,在欢声笑语中一比高低,一些平时不露声色的同志亮出了让大家惊叹不已的高超厨艺,比赛让教学和后勤的同志加强了了解,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更是从中理解了从事后勤工作的不容易,明白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含义,大家懂得了彼此欣赏,增进了友谊。2010年5月,学校组织了6辆职工私家车举行汽车环塔拉力赛,常务副校长亲自带队,在长途沙漠旅行中,其中一辆车因为车主个人原因在沙漠中掉了队,大家没有埋怨,没有指责,而是相互帮助,克服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用了三天时间安全返回。活动锻炼了大家的体魄,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陶冶了宽容助人的品格。校领导组织这样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是大有深意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集体活动,让大家增进了解,学会宽容,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从而学会在工作中如何合作,在困难中如何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最终获得目标价值的最大化。校领导的这些做法,对于培育教职工的相互协作精神,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学校每次接到重大培训任务或其他任务时,各处室都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圆满地完成任务。最能体现教职工的团结合作精神就要数2012年6月4日暴雨过后在风帆广场举办的“巴州党校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文艺汇演”活动,“汇演”赢得了全场观众一次次热烈掌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汇演活动筹办和演出中,全校教职工充分表现了合作共赢、无私忘我的团队精神,展示了党校作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家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团队的成功靠的是大家的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党校的事业离不开你、我、他!
4.全员服务意识塑造“为人师表”的团队形象
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在参训学员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到党校学习也是很多学员向往的事情。党校教职工的精神风貌、学问素养、人格修养,不仅关系着其个人形象,而且关系党校形象,同时又对学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委班子要求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树立服务意识,教学是服务,管理是服务,后勤是服务,用服务来“为人师表”。校委班子要求的“为人师表”,就是要教职工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领导班子用高效务实的工作做表率,教师在课堂上做表率,行政人员在管理上做表率,工勤人员在服务上做表率,以精品专题、遵章守纪、优质服务、奉献精神去感染学员、影响学员,做学员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上的保障者、纪律上的提醒者,以良好周到的服务赢得学员的尊重与支持。“为人师表”,既是严明的纪律,又是工作规范,教职工都烂熟于胸,自觉践行。党校虽然有寒暑假,但州委和其他部门的培训任务没有假期。只要接到培训任务,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后勤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干,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服务。每期培训班开学前,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节假日,全体中层干部在校主要领导带领下,卷着裤腿,修剪草坪,清洗鱼池,清扫积雪。每天,食堂、公寓的服务人员起早贪黑,身着白色的工作服,伴着清晨的第一缕微笑和最后的一抹夕阳迎送每一位学员,周到细致的食宿服务换来学员舒心的笑容;课堂上,带班老师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授课教师们身着端庄的校服,以精彩生动的授课内容、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赢得学员的阵阵掌声;教辅部门工作人员勤勉认真、礼貌热情,用高效率的工作获得学员的赞许;校园里,全体教职工加班加点,用汗水让教室、园林、融廊、花坛以清新洁净的面貌展现在学员面前。每期参训学员看到党校这种“众人拾柴”的现象都感叹不已。党校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的品格、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着每一位学员。
巴州党校团队文化研究虽然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有一个观点是巴州党校人认同的,那就是:要想提高团队有效性和个体绩效,归根结底要建立优秀的团队文化,而团队文化的核心是共享价值观。这种共享价值观能将不同背景的成员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自身的潜力,解决一个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不断促进党校创新水平的提升。
链接:党校教师成长感悟
党校助我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成为党校人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还记得我在2005年年底作为党校最年轻的一员站在会场上发言的情形,当时校长的评价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的确,当时的自己无比青涩,无比紧张,就像一个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鸡,在探着脑袋东张西望。而今天,我已经成为了党校骨干教师中的一员,连续几年被评为了党校的优秀教师。回顾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
大家都知道,我们巴州党校的优秀教师从来就不是选出来、评出来的,而是直接由每年教师个人的教学工作量多少的排名决定的。这一方面充分证明了这份荣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学校对教师队伍的重视和教学管理的独到。也正是由于这份重视和这些独到的管理措施,使得我们党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使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能够快速地进步和成长,能够荣幸地跻身于优秀教师之列。为此,我主要有以下三点感受:
第一,“教学三原则”帮我们年轻教师迅速找到方向,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备课基本功。作为党校的年轻教师,最大的困惑和难题就是专题课的选择和内容的摆布。往往是要求报专题时,自己着急上火却不知道该讲什么;定好了专题之后,又不知道该如何设置框架和结构。这两年州党校设置的专题更新率是很高的,而且内容都紧紧围绕了教学“五部分”(基础理论、解读政策、拓展知识、廉政教育、外出考察)中的前四块,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这两年主要是在解读政策、时事热点问题方面准备了一些专题,比如说物价、房价、信访、食品安全、延迟退休等等,对于这些内容其实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究竟重点该放在什么方面,好在通过运用备课“五程序”(学习文件、社会调研、突出主题,搭建框架、吸收专家观点、了解民意),使我有了初步的构想,但还是不很明确。后来通过聆听校长在每次专题备课会对每个专题的细致分析以及平时校长对我们年轻教师进行的专题辅导,我终于对自己所要上的专题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最后再通过专题过“四关”(专题竞聘、集体备课、集中试讲、教评活动)的系列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就能够使自己在每次上课之前对要上的专题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和认识,也就能够自信地去上好每堂课。由此可见,“教学三原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校长每次在专题备课时针对每个专题特别是对其中**问题如何把握方面所作的辅导则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确保了“党校姓党”。
第二,不断创新的调研方式让我们年轻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基层,使我们的讲课不再脱离实践。“党校的讲台不好站,党校的课不好上。”我想这是每一个党校老师最真实的感受,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更是如此。因为我们面对的学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导精英们,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岗位,实践经验比我们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比我们强。要想在他们面前上好一堂专题课,单靠从各种渠道搜集来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年长的老师还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可以为讲课服务。而我们年轻教师最欠缺的恰恰就是实践经验,尤其是社会上各基层的真实感受,这也是年轻教师上课往往给人感觉在空谈理论,与实际远远不符的原因。为此,党校通过不断创新社会调研方式,为老师们提供了大量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的机会。比如说,在08年的“四定”调研中,我去州林业局造林科实地跟班学习了两个月,对巴州的特色林果业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回来后就有了“以香梨产业为龙头,全力推进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这一个专题,虽然当时的我由于上课技巧等很多因素还不够成熟,但这堂课还是得到了部分学员的认可,认为是紧贴巴州实际、能够引人思考的一个专题。再比如,在去年的“两贴近”(贴近实际、贴近学员)调研中,我们的几个年轻老师,有的去了工地,亲身体验了当农民工的艰辛;有的去了社区,实地感受了现在社区工作的繁琐;还有的去了企业,真实体验了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回来后都形成了相关的专题,在主体班上讲授,学员们反应非常热烈,都认为州党校的课越来越贴近实际生活,不再是空谈理论了。
第三,教学资源整合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去年开始的办学体制改革,使得我们巴州党校系统真正成为了一家人,各县市分校的挂牌意味着从此我们开始实行一张大课表,由州党校通过教学资源整合统一为全州各级党校安排老师和课程。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机遇。大家都知道,州党校的主体班的授课任务是很有限的,如果每年只能在主体班上一两节课,那么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而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通过站讲台、上讲台锻炼和提高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意味着我们将会承担以往8~9倍的授课任务,这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意味着将会大大提高上课的机会和次数。从去年教学资源整合以来,3个学期我一共承担了州县市各级党校主体班的授课任务41次,这远远高于我到党校7年以来的授课次数总和,也使得自己在上课的能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都得益于办学体制改革和教学资源整合。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的我之所以能成为骨干教师中的一员,虽然与我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更多的得益于我遇上了一个好的领导和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是他们创造出的这些独特的教学管理方式使我从一个青涩的大学毕业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党校教师,并且能最终跻身于优秀教师队伍。为此,我身怀感恩之心,前进的路还很漫长,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用我最喜欢的张春贤书记的那句名言,与年轻教师们共勉:“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党校的未来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共同努力!愿党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党校的事业更加辉煌!
(窦艳华/讲师)
成长心语
表达人思想和内心的方式有很多种,谈话可能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不过也许会因为诸多原因,使得表达缺乏逻辑性或是欠缺深度。但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书写出来,这个过程一定是包含着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思考的。
与其说是让我们年轻老师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的记录,倒不如说是给了我们一个认真回顾和思考自己来党校这三年的机会,记得在一个访谈节目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你能往后看多远,就能往前看多远。”其实这就是另一种反思自己的方式。
从2009年的那个冬天,到2012年的这个初夏,粗略算来,我们来党校也有三个年头了,校长曾经用五个词来概括我们在党校的每一个阶段:观察、逃跑、扎堆、散漫、流汗。现在想来很多的事情至今都历历在目。难忘应聘时的紧张和局促,也还清楚记得第一次上讲台时的慌乱和焦虑。一路走来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校长的精心培养,也离不开各位老师无私的帮助。所以我此时此刻最想先表达的就是感谢校长,感谢各位老师,感谢我们的党校,热情地接纳我们,大度地包容我们,无私地帮助我们,细心地呵护我们。我们的成长倾注了他们无数的心血,如果没有校长和各位老师们的帮扶,我想也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经历了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在教学上的进步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认可,但是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和成熟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思想上的一种转变和成长。从我们一进校门开始,校长就教导我们“做事先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
来党校三年,我用了三个笔记本,时间、地点、内容,试讲、听课、开会,这些不经意间写下的东西,可能是最好的见证自己成长的笔记。然而当自己再次翻看的时候,才发现里面倾注着校长的良苦用心和殷切关爱。我随意地摘抄了几段:
2010年9月19日:党校虽然不大,但不一定不能做大事,把人做好,才能把事情做好,幸福从哪里来?就是从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认可中来。
2010年10月26日:人要学会吃苦,要经得起历练,怎样加速自己的成长,就是从点滴的小事中做起。
2011年3月17日:不要悲观,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坎,不要急于求成,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一直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话,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我们指点,在我们失去信心时给我们激励,在我们松懈时给我们鼓劲。在校长和各位老师们用心呵护和无私的帮助下,跌跌撞撞的我们慢慢地走得稳当了,开始能像一个大人的样子站起来了,开始懂得面对未来的生活了。
来党校,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党校讲台不好站”这句话的含义。从成为党校的一员,到正式登上讲台上课,我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我想我们每位年轻同志的感受都是相同的。校长从一进校,就根据我们每个人所学的专业、兴趣、特点,为我们精心挑选和制定专题。尤其是我的《品》这个专题课,校长挂着吊瓶都还在给我辅导。对于我们年轻同志的专题课,进行了不下十余次的试讲,而且每次试讲都还专门组织骨干老师,腾出时间,和我们陪练,不厌其烦地反复听我们试讲,为我们评课、点课、把关,大到内容的摆布,小到PPT的制作,校长和骨干老师们为我们能早日登上讲台做了太多的牺牲和奉献,是他们不辞辛苦,手把手地教我们,是他们把我们一步步扶上了党校的讲台。
在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就是我们,校长给了我们年轻老师很多机会,不但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提振了信心,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可以说我们站上讲台所迈开的这一小步,凝聚了校长和各位老师的很多心血,也凝聚着我们不懈的努力。从小教室到大报告厅,从给校长单独试讲到面对全体老师,从十分钟到四十分钟,在这一次次的历练中,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痛并快乐的成长。
还记得校长在我们应聘之时给我们的三个承诺:一个宽松的做学问的环境,一个施展才华、公平竞争的事业舞台,外加一片蓝天白云。校长给我们的承诺早已兑现,给我们的还有加倍的关心和指导,而我们呢,为党校做出的却太少太少,想来真的很惭愧。未来的路还很长,每每听到校长说“党校的未来属于你们”时心里都会沉一下,想自己能担得起吗?“未来”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字眼,它需要加倍的努力和拼搏。今天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还远远不够,唯有更加谦虚、踏实、努力、勤奋,才能用手中的笔为党校这张大蓝图添一份光彩,请校长和各位老师们看我们的行动吧。
(马明敏/讲师)
投入和融入
说来惭愧,也许是自己太懒的缘故,这几年都没有抽出点时间把过往去整理一番。尽管说回忆起来,三年前刚进入党校发生的很多事情还历历在目,但是现在也似乎是时候把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思想简单理一理。确实很多人、很多事应该把他们放在心中珍藏,更应该经常去拂拭。
刚走出校园要奔赴党校的时候,踌躇满志,充满了期待。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憧憬——当时满脑子里都充斥着这些词汇。但是真正来到党校,说实在的,还是有很大的落差。第一天,第一次进党校,第一次见到校长,园林里。校长拿着水管在冲地,还有一些老师在修草坪,当时真觉得校长有点不务正业。在我当时的观念中,这些事情应该是工勤人员的事,领导和老师就应该坐在办公室里。而校长给我布置的第一道作业也让当时的我有点失落,甚至失望:回家给老爹干活。当时的第一感受是这个领导太不重视知识、太不重视文化了,体力活和党校老师有多大关系呢。三年后的今天再去回想这些事情,心态、想法已经截然相左!小结这几年自己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投入、融入。
心的投入,人的融入。加入巴州党校,只是一个身份上的变化,自己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尽快地投入党校的工作中去,融入党校,让自己由衷产生一种作为党校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虽然还面临着些许的疑惑,比如说,我的定位在哪里?我如何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党校的文化价值更好地结合和共同实现?如何使自己更快地融入党校这个集体?三年过去了,这些问题在定位上开始变得清晰,日趋明朗。
记得来到党校不久,校长就告诫我:党校是一个熔炉,能不能锻造成一块好钢,就要看你努不努力。确实,党校是一个大熔炉,但要融入到这个大集体并不是一件易事。从开始时的无所事事,总感觉自己像一个外人一样,到现在不说是得心应手,起码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了。这几年,我感觉自己努力所做的就是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