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1 / 1)

24 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一再地表明,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不行的,没有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是不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是保持自身的奋斗能力和战胜无所作为思想、成大事立大业的基本保证。一个人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在逆境和挫折面前,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就会感到悲观失望,前途渺茫,失去勇气,丧失信心,不思进取,不敢进取。因此,对每个共产党员来说,要为党、为人民干出一番事业,尤其需要具备这种意识。

古今中外承担大任、成就大事业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干,但同时必须要有超凡的韧性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孙中山为了实现“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抱负,历经无数坎坷和失败,愈挫愈奋,终于领导民众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他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曾经问马克思:您认为男人的最好品德是什么?马克思回答:刚强。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决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把“大任”视为天降,有唯心的色彩,这是不对的,但他认为能承担“大任”的人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韧性意识,却是十分正确的。

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气馁,始终保持愈挫愈奋的韧性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历经许多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无数艰辛而斗志更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历经坎坷磨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史。在漫长的革命进程中,有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惨遭敌人杀戮,也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动摇、逃跑甚至叛变,中国革命多次处于极其艰难的逆境之中,然而,正像毛泽东同志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可以看出,真正的共产党员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百折不挠,不畏艰险,排除干扰,永不低头。

在增强这种韧性意识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一生中,他“三落三起”的传奇式经历特别引人注目。邓小平同志15岁到留法预备学校,1922年在法国加入少年共产党。1933年,“左”倾的临时中央搞军事冒险主义。由于他反对这一做法,他从省委宣传部长位置上被贬到边区一个村里去开荒。“**”初,邓小平同志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斗争。1969年10月,林彪为篡党夺权而发布第一个号令后,邓小平同志和妻子卓琳还有他的养母被转送到江西省农村,三个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守着一座孤楼小院。他每天还要到一个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半天。在下放劳动的几年时间里,他抓紧时间读了不少马列著作及其他书籍,又要照料终身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邓朴方,还要做些劈柴烧火之类的粗活。林彪篡党夺权的阴谋败露后,邓小平同志再次写信给毛泽东同志,表示愿意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再做些工作。1973年邓小平同志从江西

回到中央,大刀阔斧地抓整顿,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很多地方和部门成效明显。但后来又被“四人帮”打倒了。1976年4月5日清明节,人民群众在痛悼周恩来总理时公开喊出支持邓小平同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又重新出来工作。从邓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可以看出:此“三落”,一次比一次严峻、沉重;此“三起”,又一次比一次挺拔、辉煌。邓小平同志曾风趣地说,如果有政治上的奥林匹克奖,他很有可能获得金牌。其实,在人生的奥林匹克赛场上,他也是当之无愧的金牌得主。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

对于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对于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要有收获,非得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不可。学习,是一件艰苦的、认真的、实实在在的事,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达到一种主动和自觉的境界。人们常讲,贪图享乐做不了学问,必须甘于清贫、艰苦奋斗;轻轻松松搞不好学习,必须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作风飘浮干不成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保持韧性。在这方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典故和实例,其中“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最为大家熟悉,也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就是:要想干成一件事,就必须艰苦创业,知难而进,勇于吃苦,坚韧不拔。“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两个成语也能很好地说明韧性意识的重要性。学习上的韧性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始终如一;二是长期坚持不懈。大凡成大事业者,都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在艰难困苦中靠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得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长期坚持40多年的枯燥学习写作生活。曹雪芹写《红楼梦》,在贫困生活中煎熬了21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长期过着几乎只与纸笔为伴的单调学习演算生活。他们都是干事业、做学问的光辉榜样。在学习问题上,广大党员一定要端正学习的动机,为坚定信念而学,为提高素质而学,长期坚持不懈地学。要把学习作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和毕生追求,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真正把自己从不必要的迎来送往的应酬和繁杂事务中摆脱出来,从无所事事的虚度光阴中摆脱出来,发扬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勤学不辍,苦学不止,学而无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韧性意识。

其二,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是胜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歌德有这么一段名言:“只有两条路可以通到远大的目标及完成伟大的事业:力量与坚韧。做任何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必须要增强韧性意识。在顺利时不得意忘形,而是一以贯之、坚持到底;在逆境中不灰心丧气、不畏困难、百折不挠。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对征途上的重重难关和种种矛盾,投机取巧不行,唯有扎实工作,坚持不懈,才能一个一个地化解难题,一次一次地攻坚克难,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可以说,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胆识,需要谋略,更需要毅力。因为,共产党人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奋斗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才能走向成功。

那么,怎样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呢?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人们常讲,艰苦环境、苦难岁月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并不是说任何人都能,有的人吃不了那么多苦,中途就败下阵来。之所以是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不同。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人们战胜挫折的最大的内在动力。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坚强意志和韧性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精神支柱,即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个思想基础。有了高尚的奋斗目标,才能增强人们产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和韧性意识,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是压不垮、摧不毁的。由此可见,培养坚持胜不骄败不馁的韧性意识,就要坚定理想信念。这一点在马克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马克思坚持数十年研究经济理论,为的就是识破资本主义社会的奥秘,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他一生中曾四次遭到专制政府的驱逐,过着漂泊异乡的悲苦生活。他受过多次诬陷和中伤,在心灵上留下无法治愈的创伤

。他穷困潦倒,债主不断催要欠款和逼债,房东经常驱赶和蔑视。为了把《资本论》的手稿送给出版商,他得先到当铺赎回自己的外衣。资产阶级社会所强加给马克思的这些贫困、厄运的折磨,用梅林的话说,比起古代钉上十字架和中世纪的火刑还要残酷。但是,马克思从不动摇,始终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韧性意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马克思之所以在忍受这么多的折磨和残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矢志不移,关键是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毫无疑问,在今天,中国共产党党员培养韧性意识,就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党和人民的事业必胜的信念。

二是要正确看待逆境。人的坚强意志和韧性意识,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艰苦生活、艰难工作的磨炼而形成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需要在碱水、血水、清水中泡三次才能完美。”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力量……”人们经历挫折和失败,常常同痛苦作伴,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一定都是坏事。人生经历一些挫折、磨难,才能比顺利者更能经得起突如其来的挫折。正是因为失败,人们才要努力考虑如何摆脱失败,在失败中奋起;正是因为挫折,才使人们不断准备新的奋斗,在挫折中前进。挫折和失败会使人们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成熟,锤炼了坚韧不拔的品格。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三是要主动到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去工作、去锤炼。在这方面,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应该向孔繁森学习。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西藏,当时有些人视进藏为畏途,而他却抱着“就是青春和生命都献给边疆也在所不惜”的志愿,主动响应党的号召进藏工作。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干脆地回答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而实际上,当时他家里困难很大,上有年近90岁的老母亲,下有尚未成年的子女,妻子又体弱多病。他却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洒泪而别。1992年底,他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去阿里前,他第二次进藏的工作期限已满,本可以调回家乡了,但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却爽快地答应去阿里。有的人害怕阿里地区的艰苦,避之唯恐不及,而孔繁森却发现阿里资源丰富,牧民可亲可爱,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他满怀豪情地写道:“多少人民血,换来边关荣,思之立壮志,虽苦有笑声”;“血汗洒边疆,丰碑树高原”。孔繁森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坚强毅力,忍耐高原恶劣环境的折磨,战胜了种种艰难困苦,用鲜血乃至生命塑造了一座刻在共和国人民心中的丰碑,一座永远与日月星辰同辉的丰碑。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历经苦寒,伴随雪花一起盛开,人们赞赏的是它傲雪开放的坚韧品质。古人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江泽民同志在一首诗中,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历尽天华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共产党员要为党的目标不懈奋斗,要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建树,就要认识到“艰辛”的客观必然性,就必须锤炼坚韧毅力和磨砺坚强意志。要有高尚的情怀,乐于奋斗和奉献;要有时代的精神,勇于开拓和创新;要有清醒的头脑,勤于学习和钻研。用一句概括,就是:共产党员要做一个不断进取的“韧者”!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同时,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