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心底无私无愧的奉献意识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调研,专程赶赴焦裕禄纪念园,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向焦裕禄陵墓敬献花篮,并看望焦裕禄同志的亲属,与兰考县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习近平同志感慨地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焦裕禄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定格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过时。”
2009年8月12日,优秀共产党员吴大观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开始前,习近平会见了报告团成员并作讲话。习近平说,吴大观同志入党60年来,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殚精竭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一生严格自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奋发进取,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党与爱国、理想与现实、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2008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指出,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我们所说的“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任劳任怨奉献的人。
2012年6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仍然要讲奉献,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仍然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规定为党员的一条义务。对共产党员来说,对“奉献”、“奉献意识”、“奉献精神”这些词语并不陌生,党的宗旨、性质及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决定了奉献是共产党员人生的主旋律。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党员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党章还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种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奉献精神的灵魂。
实践也充分证明,一个无私奉献的党组织、一支无私奉献的党员队伍,是引领群众共同前进的重要保证。大家知道,战争年代,许多共产党员的身份是秘密的,群众却能从他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言行中感觉出谁是共产党员;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员的身份是公开的,但群众仍然是通过是否做到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来判断谁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是在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奉献意识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意识,是共产党员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底线要求。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外敌的重要动力。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无瑕、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奉献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的理想目标,它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奉献具有永恒的魅力和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无论时代怎样发生变化,奉献
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光照人间,永远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升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并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赋予其新的内涵。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浩然正气,又把这种浩然正气发扬到一种高度自觉、义无反顾的层面,展现出了更加宏大的英雄气概,更加充实的群众基础,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凛然不屈、敢于牺牲的革命气概,坚持真理、爱憎分明的革命风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具体体现。
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是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内容。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奉献就是这种崇高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奉献作为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品格,是党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成千上万的先烈无私奉献,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和平建设时期,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无私奉献,使神州大地焕然一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广大共产党员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实际上,无私奉献精神,反映和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和其他需要帮助者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共产党人首先应当发扬这种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奉献精神,也为广大共产党员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奉献意识的具体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的深刻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提出的。它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党的先进性与历史主动性的高度统一,顺应了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先进性品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弘扬奉献精神,社会才能成为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共产党人讲奉献,就是要为社会提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爱;就是要为构建一个环境清洁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生活方便舒适、人际关系友善、健康和谐的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就是要营造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的浓厚氛围,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当这种爱、这种责任延伸开来,就会成长为惠及社会的无比强大的力量。有了奉献精神这一伟大力量的支撑,不仅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而且必将会把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早日变成现实。
然而,也应该看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奉献意识的现实要求。从总体上看,广大党员是讲大局的,奉献精神是比较强的。但还有少数党员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有所淡化。有的处处打个人的“小算盘”,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上讨价还价;有的追求金钱的意识强烈,无私奉献意识有所淡化,盲目地攀比生活待遇。也有一些人,在有了钱后一味追求“活得舒适、活得潇洒、活得滋润、活得实惠”。对待人生,他们只贪图酒绿灯红,纸醉金迷,玩世不恭,在关键时刻,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这种消极现象是人格的倒退、意志的消沉、精神的畸变。这就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市场经济拓展了人们的活动领域,为人们潜在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但作为共产党员,决不能仅仅为个人和家庭创造幸福,必须为社会和他人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并非不尊重个人合法利益,而是要根据社会主义义利观,自觉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中,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而不是要求大家完全放弃和无谓地牺牲个人利益。诚然,无私奉献意味着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自觉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实现。但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和社会也要按照有关政策制度,给予牺牲、奉献者以物质和精神补偿,而不是不尊重其个人合法利益。实践证明,发
展市场经济与提倡无私奉献精神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始终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无私奉献。
新时期的党员奉献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断进取;二是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提倡奉献精神。
弘扬奉献精神、增强奉献意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无私奉献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简单地把无私奉献精神解释为“甘愿吃亏”,也有些单位的领导以此为理由,为自己处事不公,在利益分配上搞不正之风辩解,让奉献精神强、贡献大的人吃了亏,又要求人家“甘愿吃亏”,不许人家提意见和维护个人正当权益,使这些人陷入心中不平、有口难辩的尴尬境地。这种做法,既不符合社会主义义利观和社会公正原则,也不利于人们自觉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容易引起人们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误解和逆反心理。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在必要时能自觉克己奉公、舍己为公和克己为人、舍己为人,其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利益实现,而不是为了使个人吃亏。如果总是让无私奉献的人吃亏,让图谋个人私利的人占便宜,那就意味着不承认、不尊重无私奉献的价值,在客观上就是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打击和遏制,对图谋个人私利的支持和鼓励。所以,要有效地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必须把思想教育导向和利益分配导向有机统一起来,在利益分配方面,使无私奉献精神强、贡献大的人多受益,不谋而得;使缺乏无私奉献精神,利用不正当手段图谋个人私利的人谋而不得。不尊重无私奉献者的个人利益,总是让无私奉献者吃亏,不仅会挫伤这些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也会导致许多人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视为不识时务的“傻子”,而把投机钻营、图谋个人私利的人视为“聪明人”。这样根本就无法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弘扬奉献精神、增强奉献意识,必须强调党员的忠诚问题。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和美德修养。它要求在思想、立场、行动上同党、同祖国、同人民保持高度一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是考验一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忠于党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忠于党,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要对党吐真情,说实话,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广大党员要有更加宽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在危难时刻,要挺身而出,而不是畏缩不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既要体现在平时看得出来,更要体现在关键时刻和危难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在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每个党员不仅要作出表率,而且要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影响和带动起来,实现由个体先进向群体先进的跨越,从而促进党的各项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弘扬奉献精神、增强奉献意识,必须强调“心底无私”。这种奉献精神在共产党员中,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约束,而是必备的基本品质,是衡量一个党员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的重要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所以必须强调“无私奉献”。共产党人讲无私奉献,就是要不计得失,顾全大局。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守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挡得住**。就是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危难关头豁出去。任何时候都要提倡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全局。党员和党员干部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负责的范围大小,都属于全党全国这个大局的组成部分。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以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精神,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把各自负责的具体工作落实好,保证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这是具有大局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大局最实际的维护和支持。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任重而道远,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努力做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不断把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推向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