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几千年前,老子就告诉了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得失。可是,在生活中常有很多人不能参悟得失之道。得到了便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失去了便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其实,你在得到的同时,必然失去了一些东西;而你在失去了的同时,也必然收获了一些东西。世界上没有不付出代价的“得”,也没有只付出代价的“失”,如果我们能看透这个道理,也就不会为得失而劳心苦神了。从前有一个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亏光了所有的钱,并且欠下了巨债。他卖掉了房子、汽车,才勉强还清了债务。此刻,妻儿离他而去,他独自一人,穷困潦倒,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庄,因为几天没有吃饭了,他很想讨一碗饭吃,可是村里人看到他蓬头垢面,身上还散发着臭味,都不愿施舍与他。路旁的小孩子还用石头扔他。
这时,他怀念起了以前有钱的生活,天天吃喝玩乐,何等的逍遥自在,可叹如今,连吃一碗饭都成了奢侈。眼看,天快黑了,富翁饥肠辘辘,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于是,他只好去附近的一座山上,希望能找到一点野菜吃也好。
哪知,到了三更半夜,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富翁正在一棵树下睡觉,瓢泼的雨淋湿正在燃烧的柴火,也淋湿了他的全身。他无比的绝望,难道天一定要和自己作对,自己现在一无所有,就连睡个觉都睡不安身。无奈,他冒着大雨,一路奔跑,终于找到了一个山洞,于是在山洞里度过了寒冷的一宿。
终于熬到了天亮,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下山了。路过村子时,发现村子里的房子全塌了,一片狼藉,不见一个人。原来昨晚暴雨成灾,冲毁了村庄,村里没有一个人幸存下来。富翁庆幸自己躲到了山上,不然自己也遇难了。这时,他发现原来自己是幸运的,老天虽然夺走了我的一切,但却生命留下了,有了生命就有希望。看着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富翁满怀信心的向前走去。富翁虽失去了他所有的财产,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尊严,但他却保住了生命。这对他来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人生的路上,总会伴随着得与失。“得”固然令人欣喜,“失’就一定痛苦吗?其实得与失是人生的常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这样才会成功。如果我们不能看透得与失,并常常为得与失而懊恼,而烦心,那么就会进入了生活的雷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和面对得与失呢?
(1)保持一颗平常心
边塞上有个老翁。一次,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去了胡人的地盘。邻居们都为此来安慰他。那个老人说:“这难道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吗?”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们都前来为他祝贺。那个老人说:“这难道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吗?”他家中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被征召去打仗去了,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老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均得以保全性命。
这故事告诉我们,祸福得失是可以转化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得”而得意忘形,说不定灾祸即将来临;也不要为了暂时的“失”而耿耿于怀,说不定幸运正在靠近。所以,不管自己是“得”还是“失”,保持一颗平常心非常重要。
(2)学会放弃
三个商人带着开采了十年的黄金,渡海回国,不料途中遇到了暴风雨。第一个商人为了保住黄金,被海浪吞没;第二个商人为了留住部分的黄金,最终与船同归于尽;最后一个商人则完全放弃了船上的黄金,乘救生艇回了国。后来他带领船队,打捞出了这三条装金子的货船,拥有了三个人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暂时的“失”不算什么,眼光要放长远些,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人们往往会贪恋眼前的“得”,却不知贪多必失的道理。一些时候,适当放弃暂时的“得”是为了长久的“得”。这实际上就是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3)克服悲观情绪
国王想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去远处的一个小镇上买一件东西回来。在这之前,国王命人偷偷地把他们的衣兜剪了一个洞。中午,大儿子两手空空回来了。国王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金币丢了!”傍晚,小儿子带着东西回来了。国王很诧异,便问怎么回事。小儿子解释说:“我在半路上发现金币丢了,非常着急。但我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一片荒芜,正值太阳当空,金币掉在地上一定会发光,于是,我转身回去找,果然一个石缝中找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失去的时候不要放弃希望,要克服悲观情绪,认真思考和总结,或许会有转机。
或许你不能决定自己的得与失,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得与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得失之间,品尝生活百态;在得与失之间,参悟人生真谛。
排雷日记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人生如此无常,总是在得与失的怪圈里轮回。如果你时时刻刻都在计较得与失,为得与失而劳神苦心,为那你就进入了心态的雷区,这样的生活会让你感到身心俱疲。不妨把得失看得淡一些,适当学会放弃,或许你会收获一份别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