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庵寺
秦岭柞水老庵寺村,因唐时曾建有老庵寺而得名。
据传,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老庵寺始建佛寺一座,属宗密派。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金人入据,焚寺驱僧,寺毁。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复修老庵寺。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有寺僧乘民妇焚香之机,肆意**,民愤起,寺再毁。如今,老庵寺仅存石碑一尊,高八尺、宽三尺,顶端镌有“历代祖师”四个大字,石碑已修葺置于村口。
枯荻满野,秦岭萧寂之时,我们入老庵寺村,探古访幽、转疃寻村。
满树的柿子
薛家沟,是我们寻访老庵寺村的首站。
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进入薛家沟,我们首先就被柿树枝头挂着的那些柿子迷住了。
时值季秋,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柿树上,都挂满了可爱诱人的柿子。
行到半山腰,有户人家在做柿饼,便停下细瞧。一位年轻的女主人,拿着一把去皮刀给柿子削皮,另一位年长的女主人,则用藤条把削过皮的柿子一只只绑扎起来。秋日暖阳下,两个女主人给柿子削皮绑扎的场景温馨而祥和,看起来十分美好!
这些刚刚绑扎起来的柿子,即将被悬挂在屋檐下,在光照充足、空气流通、干净卫生的地方,静静等待果肉皱缩、果顶下陷,等待被勤劳的双手反复翻动、捏扁压实。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便只剩下最关键的一步:生霜。
柿饼晒干之后,随着果肉水分不断蒸发,柿子里会析出白色的凝结物,那就是柿霜,这个过程就叫作生霜。柿饼生霜与环境温度有关,温度越低,柿霜越好。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柿饼,往往都是在冬季才有卖。到那时,用手撕开或者用刀切开柿饼断面,内部晶莹剔透、柔软而甜美的金黄色胶质,会刺激着每个人的视觉神经和舌尖上的味蕾。
“你买的时候看一下,上面霜薄一点的,看起来不匀净那种,就是自然生出来的霜。你也可以拿起来抖一抖,抖几下不落下来的,一般就是真的霜。”主人一边向我们介绍着柿饼制作的各个步骤,一边谴责在柿子生霜的环节作假的商家,还热情地告诉我们辨别真假的方法。
闲聊之际,我们抬头朝着院子中的一棵老柿树看去,上面竟然出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在用一根特制的竹竿采摘柿子。原来那是这一家的男主人。
逆光下的男主人满头银发,花白的胡须特别惹眼。
“摘柿子的老人家多大年纪了?怎么还亲自上树?”我们有些惊讶地问。
“我爸快七十了。家里每年摘柿子的活,都是他的。我们想干,他还不放心!”年轻的女主人笑呵呵地说道。
临走,女主人说,再过一两个月她家柿饼就做好了,到时候欢迎来品尝。我们谢过,记下了这户人家的门牌号,期待第二次的相见。
崖上的古墓
此行欲探古访幽,但时过境迁,老庵寺村早已无古寺。好在,这里还有古墓。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金庸《倚天屠龙记》中一句关于秦岭古墓的描写,让无数人对秦岭这个神秘的山脉,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幻想。
秦岭山中确实有古墓!据《陕西商洛崖墓考古发掘及调查报告》显示:
秦岭腹地商洛市的六县一区,目前已探明的崖上古墓总计721处4232座(1988年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这些崖墓,如此集中,并且保存完好,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据考证,这种在悬崖峭壁之上凿穴筑室、藏棺其中的丧葬方式,主要流行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老庵寺的崖上古墓,不但相对集中,而且数量众多,有几百个。
它们中的一部分,位于深山老林中,地处山高、壁险、岩硬的崖壁上,与地面的距离,从几米到数百米不等。当然,也有很多位于人烟相对稠密的村庄旁,有的甚至站在路边就可以看到。
我们向村中老者打听这些古墓的事情,只说是自古就有,不过却都说不清道不明这些墓的来龙去脉。最多的一种说法是:这是过去闹土匪时,大家为了躲土匪,在悬崖上凿的躲匪洞。土匪来时,可以携带粮食和值钱的物品躲在里面,居高临下,据险而守,土匪一般攻不进去。
不过,老庵寺薛家沟的这些崖上石洞,大多数所在的位置明显偏低,有些甚至顺着坡上的路,就可以走到跟前去,似乎躲不成土匪。但这些崖上古墓在建成之后,确实被再次利用过,有的甚至还在原地建起过寺庙、房屋。这些崖上石洞,据说里面有一室的,有一室一厅的,甚至还有分前、后厅的。最大的有好几十平米,卧室、粮仓、厨房样样不缺。
光听别人说始终不过瘾,为了弄个明白,我们决定壮着胆子,深入石洞中,也就是古墓里,实地去探看一番。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地势较低的崖墓,弯腰屈身钻了进去。
虽正值午后,外面阳光大好,一片温暖,但崖墓中却黑暗阴冷,寂静无声,让人不禁想起懂得天星风水秘术的摸金校尉,以及有关古墓的各种灵异传说。
崖上古墓的具体用途已无可考,它们锁住的往事,早已进入时空的隧道,一去不返,但这遗留的痕迹,却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在秦岭深山中偶遇的每一栋老房子,都是未来的历史。也许五年,最多十年,当最后一代秦岭人离开之后,这里将无人居住,渐渐回归大自然,成为飞禽的乐园、走兽的天地、虫蛇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