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那个“怨怒循环”的终结者(1 / 1)

纵是圣贤,也免不了心生怨气。怨怒极易传染和循环。当你遇到“怨怒循环”时,你是继续传递它,还是用宽容和爱心去终结它?如果你忍下了一时之气,那么你就可能成为“怨怒循环”的终结者。

一家公司的老板正在气头上,他正对公司经理大声斥责。

经理回到家对妻子大声斥责,说她太浪费了,因为他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太丰盛了。

妻子对儿子大声斥责,因为他干什么都慢悠悠的。儿子对保姆大声呵斥,因为保姆打碎了一个碟子。

保姆没好气地去扔碎碟子,伤着了一位行人。

行人是一位妇人,她哭闹一番后赶紧去医院治伤。她对护士大声呵斥,因为护士上药时弄疼了她。

护士回到家里对母亲大声斥责,因为母亲做的饭菜不合她的口味。

母亲并不生气,温和地对她说:“好孩子,明天我一定做你合口的。你忙了一天一定很累,吃了饭就休息吧,我给你换了一床新被子……”

“怨怒循环”终于在善良的母亲这里终结了。

怨怒是一种疾病,在人的心里制造痛苦,并通过痛苦的心传播蔓延。问题是,你愿不愿接受它的传染?愿不愿它给你带来痛苦?愿不愿再把痛苦送给更多的人?

徐先生是当地非常著名的企业家,属于比较典型的“强人”。他在事业上非常要强,在家里也是一样,觉得谁都应该听他的,不容家人有丝毫违逆。这导致他与儿子关系并不是很好,徐先生认为儿子不听话,而儿子则认为父亲太霸道,常将一些想法强加给他。徐先生的做派甚至连妻子都看不惯,而且他对妻子也是一样,他要求妻子在家照顾孩子,给她足够多的钱,但不允许她干涉他的事。这让他的妻子感觉很累,甚至觉得与徐先生这样的人在一起,一点生活情趣都没有。一家人很苦恼。

像徐先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外所表现出来的“强”与成功,很多人都看得到。比如说在单位是领导,地位高、有威严;在经济上是富户,买车买房买商铺。但别人看不到的是,他们其实一直在压制自身那些“弱”的东西,根本不让这些“弱”的东西表现出来。

其实,像徐先生这一类人最容易崩溃。为什么呢?因为“好强”的个性使他们的“弱”得不到表达,可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适当地示弱,那么他的弹性、宽容度显然就不够了。这就好比你把一个弹簧不断地拉紧再拉紧,不给它放松的机会,那么到了最后这个弹簧就会失去弹性一样,当他们的“强”到了极限时,就很容易走向崩溃。

另外,可以说徐先生这样的人完全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在事业上表现出自己强的一面,这无可厚非,因为那里存在着一种竞争、弱肉强食的关系;然而回到家中,仍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就是把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混淆了,这种行为明显已经“越界”了。

只有张没有弛,这显然不是人生之道。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圣人或伟人,如果一个平凡人非要拿圣人、伟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非要处处都表现出一副圣人、伟人的样子,那么肯定是要压抑很多东西的,这些东西得不到合理的宣泄,终究会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

“强人”们不懂得示弱、不知道放松,久而久之,极易产生两种极端情况:

一是家里家外都发脾气,这种人心理成熟度不高,情绪易波动,缺乏足够的理智。

二是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甚至风度翩翩,一回到家中就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暴躁、随意发火,而如果家庭成员也不自觉地用负面情绪回应他,那么这个家就会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

所以说,对待情绪这个东西,不能一直压着,老压着易崩溃;而一直发泄,也不对。应该是该压着的时候就压着点,该发泄的时候就发泄点,都别走极端。

我们应该把工作和娱乐、奋斗和休闲、事业和情感协调好。要远离强人“强迫症”,过丰富而轻松的生活。像徐先生这类人,自我心理调整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要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别让家庭和事业混在一起。当工作、事业上有了压力,感觉自己快要承受不住时,那么回家以后就适当倾诉一下,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与安慰下,压力肯定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我们是向家人求助,而非迁怒。一般而言,越是成功的人越放不下身段,家里家外都是如此,严格地说这并不正常,这会严重影响到家庭关系。

“强人”们若想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事业与情感的关系,就要学会示弱,在家里要懂得示弱,在工作中同样如此。从理论上来说,每当你有一次过强的表现以后,都应该再找一次示弱的机会。其意义在于,让别人知道我们并不是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让别人意识到我们也是凡人,那么别人就会对我们更加宽容,也就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和后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