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谁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的公开课上,孩子们玩抢凳子游戏时,旁观的妈妈们往往比孩子还要紧张。似乎在她们看来,孩子这次游戏输了,就意味着每次游戏都会输,就意味着将来学习成绩不会好,甚至觉得孩子的整个人生都会很失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资源确实有限,利益冲突难免会发生。你的孩子先坐上了秋千,我的孩子就只能等在冷风中;你的孩子赢了游戏,我的孩子可能就会被老师忽视……凡此种种,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客观地看,大人们在意的并不是这些孩子间的小冲突和小争夺,而是担心孩子以后会养成默默吃亏的习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落败,这才是大人紧张的根源。但我们仍然需要培养一个懂得谦让的孩子。谦让是人类美好的道德品质之一,是人生前行的一张通行证,是幸福微笑的一包催化剂,是和谐相处的充要条件。谦让往往使孩子与人无争,显得胸怀大度;谦让是打开别人心灵的窗口,能帮助孩子赢得朋友。
体育课上,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纸球,让学生们先自己练练,然后再教。大家随即一哄而散,玩得不亦乐乎。
就在这时候,只见两个学生站在操场一角,正在抢一个球。老师感到很诧异,心想: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球吗,怎么还会抢起球来呢?
老师于是来到两个学生身边,问他们原因。原来他们都嫌另一个球不好,报纸露出一点来了,都认为那只形象好点的球才是自己的。两人都不愿意去拿那只“坏”球,所以才会抢起来。
老师明白了原因,可是那只“坏”球是谁的呢?其实谁都不知道。于是,老师就鼓励其中一个谦让,可是谁都不谦让。
就在这尴尬的时候,另外一个学生拿着纸球过来了。他有礼貌地对老师说:“老师,我可以用这个纸球,换那个纸球吗?”
老师微笑地点了点头。当这个学生把他的纸球正要交给那两个学生时,那两个学生恍然明白了什么。
其中的一个说:“谢谢你,我看我还是用这个球好一些。”这个学生捡起那个“坏”球说,“是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好球。”
谦让能够融化隔在人和人之间的冰雪,能够使人赢得朋友。所以培养孩子,就要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因为谦让的品格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在集体中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
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让孩子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他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每个人都有享受的权利,不能一人独占,要想着别人。例如,吃东西时,让孩子学会愉快地把大的、好的,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小的、不好的留给自己,使他懂得谁最辛苦谁就应该得到更多,自己不是家庭中的“功臣”。
2.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以积极的影响。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家长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抱小孩的妇女,便主动起身让座。这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进一步增强了尊老爱幼和谦让的意识。
3.用多种手段、途径培养孩子的谦让品行
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使孩子学会“谦让”的语言和动作,促进孩子的谦让行为。孩子年龄小,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语言发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明白谦让的意思。他们常常只知道谦让就是好,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要让又不明白。所以,父母应先讲明为什么要谦让,对什么样的事要谦让,然后通过游戏、行动等来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学会谦让。
不过,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一点,谦让固然是好品格,但也不要让孩子毫无原则地谦让。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就会带给孩子“委屈”和“不公”的感受,甚至由此衍生出错误的思想。比如孩子的玩具被邻居小朋友抢走了,家长不但不帮孩子要回来,反而叫孩子让给别人,还美其名曰“谦让”“分享”。这就好比你走在大街上被人抢了钱包,你不但不抢回来或者报警,反而将钱包拱手让人,这还是谦让吗?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成人身上会觉得荒谬,成人却以种种荒谬的理由来要求孩子!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你比邻居弟弟大,你看他都哭了,你让出来吧。”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年龄比我大的,我也可以蛮不讲理,抢人东西;别人哭了就要让,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哭,哭就可以得到利……而当孩子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家长们又开始一味地埋怨孩子不讲理,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又都是我们暗示给孩子的。
不分青红皂白地谦让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利于建立规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不公正,感到委屈和压抑。今天你强迫他谦让,你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他也可以强迫别人谦让。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培养谦让的品质,但不要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站在大人的角度认为是对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并不一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