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光:不仕王侯厌攀附,只愿耕钓富春山(1 / 1)

不安分的历史 孙浩 977 字 2个月前

严光在归隐之前已久负盛名,他在学问、人品和道德文章之上都有着过人之处。年少的严光曾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称帝后的刘秀仰慕严光的满腹才华和一身正气,进而对他恩宠有加,邀他一同治理天下,被严光断然拒绝。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严光深知一切的祸害都是源于权力之争,如果天下人都甘愿去做农夫渔翁,不去争夺那代表荣华富贵的“赤符”,天下早就得以太平了。他虽然不事光武帝,但是心系百姓,为饱受战乱的无辜民众痛心疾首。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严光承袭了许由、巢父等隐士的品德,视富贵如浮云,淡泊名利,坚持终身不仕,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

隐士思想,自古以来都在传统文化精神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隐士实际上是操持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幕后重要角色,无论是小隐隐于山野,还是大隐隐于朝市,他们的动机都是高尚的,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非常推崇伯夷、叔齐和吴太伯的让位、退隐的做法,赞同其“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的作为。至于严光的不事王侯之举,也必然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当时外戚王莽新政,刘秀复汉,为了皇帝的宝座浴血奋战,瞬间生灵涂炭,百姓无家可归,“采山中之蕨,捕水中之鱼,与山水为伴,涵养精神,远远避开了世上的战乱与纷争,安闲度日”。

严光出生于两汉相交之际,自小便聪慧过人,多才善辩,而且逻辑缜密多思。年少之时与汉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各地,又同求学于太学府。直到王莽篡政,天下起兵,严光又开始攻习医学,博览群书。据说他精通歧黄,并且医术精湛,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是满腹经纶的严光却不愿做官。后刘秀即位,他便隐姓埋名隐居起来。因为仰慕严光的才能,光武帝依严光的形貌全国寻找。后在齐国有了消息,光武帝准备了车乘和礼物派人去请,请了3次才请到京师。旧识司徒侯霸差人送信于严光:“侯公听说先生到了,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希望能在天黑后,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回口信给侯霸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拍马屁看人脸色这些东西你可全掌握了。”光武帝闻讯,当夜便去馆舍看望严光。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过了好些时候,严光才睁开眼睛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叹息道:“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后又一次以交往旧事为由请严光入宫。严光与光武帝同枕数日,授予谏议大夫之职,不肯屈意接受。到建武十七年,再一次征召他,他还是没有去,就这样带着他的才能在富春山终其一生。

从长安出走时的严光,途经中原之时却发现荆棘满地,百里不见人烟,心中不禁悲凉,想起了圣人老子的慨叹:“师之所处,棘刺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严光深知当时的苍凉境地都源自于对王位的欲望与争夺,在混战的15年之间,出于无奈他隐姓埋名,逃避战乱,不忍心看见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当刘秀终于用人民的血汗换回江山后,想用严光这一代才子来巩固他的统治,严光心中满怀对黎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愤恨及无以言表的躁乱心绪,又怎会甘心为之所用呢?

严光承袭了许由、巢父等这些古代隐士不爱慕名利、不侍奉权贵的品德,在那些有着高尚的品德并且年代久远的尧、舜英雄已经快要淡出人们的视线、被人们快要遗忘的时候,严光用他的一生把那精彩的一幕又重新上演了一次。他可以坦**地走进皇宫,却一权不取一名不沾,不带走一丝富贵,使当时的人们重新又记起了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先哲。刘秀本想利用严光的才学稳固江山,却反被严光劝谏号召天下戒贪戒懦。他反而用光武帝的名望成全了自己的一世清名。一个亿万民众之上的皇帝也难以驾驭这自由高尚的灵魂。严光用这样的方式回击着那些不顾及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统治者,他的内心因那份孤傲而变得狂躁,这是一份连至高无上的皇帝都无法驯服的躁动,他宁愿怀着自己那份才能在富春山边垂钓都不愿意趋附于朝野的势力。

时至今日,类似于严光秉性的也大有人在。他们都怀有一种孤傲的心境,面对纷杂的社会从不妥协,面对压制从不退缩。他们有着自己的信念,当面对自己不能苟同却又无能为力的种种事情之时,他们不会谄媚附和,会将自己的愤懑暴露无遗,不会向权贵低头,不会向名利挥手,他们用一个严于律己的处世态度,另辟蹊径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北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后世论光不出为非。不知光者,帝王之师也。受业太学时,光武受其教已不少。故光武出而办天下之事,光即力讲气节,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