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他有着很多的身份,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历史上的范蠡充满着智慧与谋略,他有一颗心系天下的心,有着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也有着高尚的品德。在他的一生中,他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勾践灭掉吴国,但是在功成名就后却毫无眷恋地退出了政治舞台,弃官务农、经商。总的来说,范蠡是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范蠡是充满智慧的,他看透了他所服侍的勾践是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之人,他并没有对功名利禄有任何的贪恋,更没有因为自己是有功之臣而邀功请赏。范蠡机智地出走,生命得以保全,而同是功臣的文种因留恋功名不肯罢手,却死于非命。
范蠡是一个充满着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也就是由于他的倾情加入,才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一段传奇。他在吴国灭掉越国之后,随着勾践一起到吴国做俘虏,受尽了艰辛,但这都没有影响他的智慧,他还是帮助勾践复了国。但是也就是当越国灭掉吴国以后,他并没有去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保持了自己的那份孤傲,然后怀着一颗平静的心隐没于闹市之间,专心于经商,并很快富足于世,为后代的商人们树立了一个迅速致富的典型,被尊为“商圣”。他保全了自己,善始善终。可以说范蠡进退之间游刃有余,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适度地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进能助人兴国,退能发家致富。而同是功臣的文种因好大喜功跟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人以“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来展示范蠡的宽广胸怀和迷人的智慧。
范蠡虽然出身贫贱,但却博学多才,年少时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当时由于一些原因,勾践战败,于是范蠡就给勾践献上计谋,让他卧薪尝胆,伺机复国。勾践听了范蠡的计谋,于是在以后的3年他就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他没有任何怨言地去帮助勾践复国,终于在一雪前耻之后,他发现勾践并非是一个能够长期侍奉的主子。他太工于心计,与他共享富贵其实是一种奢侈。所以范蠡就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在他离开之前给同是功臣的朋友文种写了封信劝道:“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贪恋功利不肯相信,然而勾践的一句“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证明了范蠡并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文种最终成为剑下之亡魂。在文种成为剑下亡魂之时,范蠡却早已退去了官服,轻松自由地与西施泛舟在五湖四海之中,畅意他们的人生。范蠡一生曾3次由于经商成为巨富,但是却又3次疏散家财,他自称为陶朱公,并且成为了我国儒商的开山鼻祖。后来被世人称赞:“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懂得适时收手,懂得如何进退,这就是他高超的人生智慧的一种表现,也是他的不贪慕虚荣、不慕名利的性格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范蠡能够游刃有余地活在那个乱世之中。当自己通过努力帮勾践完成复国大业之后,他可以透彻地洞悉勾践的为人秉性,他可以按捺住自己为功利而躁乱的心,在其他方面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活得逍遥自在。三国人刘邵在《人物志》中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他为官场中人树立了光辉典范,更是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而文种却恰恰相反,不能说文种贪婪,但是起码是他把功利看得太过于重要,终于惹来了杀身之祸。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权力之争必定要有牺牲品,在古代有不少的文臣武将一直都逃不出这种命运的捉弄,他们一直在政治旋涡中苦苦挣扎,可最终也摆脱不了命运。其实他们逃不脱的不是命运,而是逃不脱自己内心的对于权力的向往,所以他们只能牺牲。
范蠡果断地走出了名利的牵绊,才让自己的性命得以保全;而文种走不出朝堂的**,对功名利禄心存幻想,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为什么两个有着同样的身份、有着共同的主子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范蠡的这种结果,我们不能不说是因为他能够洞察人事并能果断作出决定的结果。在与勾践的长期相处之中,他对勾践的人品、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范蠡看出了勾践是一个“大恩不报,大功不还”之人,故在大功告成、灭吴之后,他成功地克制了自己内心的渴求,毫不犹豫地急流勇退。范蠡这个人,不能否认地他不仅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的抱负,又拥有着道家的那种顺势而为的豁达的人生观,他的这种儒道互补的状态造就了他一生的成功,也让他能够潇洒地行走在人世间,终其一生。而文种却抱有希冀,对功名利禄抛舍不掉,更按捺不住邀功请赏的躁动之心。然而他的才情却让勾践担忧,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范蠡的一生映射给我们的道理是人的一生不应该只围绕利益而生存,应该有一种“舍得”的心理,舍、得,舍、得,有舍弃才会有得到、有收获。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把眼光拘泥于眼前的某些利益,而应该把心绪放得更加平和,保持一份稳定的心态,把路看得更加深远一些。因为眼前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更有可能是海市蜃楼,进一步去索取、去获得说不定就是死路一条,而退一步换个方向说不定就会欣赏到更加美好的风景。过盛的欲望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的永远都是一个死神的形象,越是靠近它,就会离末路更进一步。
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魏朝·刘邵《人物志》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唐·汪遵《五湖》史学家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