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虽说治国有大略,一世不安篡位嫌(1 / 1)

不安分的历史 孙浩 969 字 2个月前

明成祖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他一生所做的大事较其他一流的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棣所开创的时代是被清朝皇帝康熙称为“远迈汉唐”的时代。朱棣的名字与郑和下西洋、营建北京和修《永乐大典》联系在一起的,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然而这些功绩并不能掩盖住他所发动的“靖难之役”。身为藩王的朱棣没有按耐住自己对皇位的渴求,强烈的欲望搅动着他躁乱的心,为了夺取皇位任何亲情在他眼中都变得苍白无力。“靖难之役”是明朝建国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朱氏皇朝建立不久即发生的一次人伦惨变。朱棣的皇位是从侄皇帝的手中夺来的,因而历来士大夫们都将其列入“篡逆”之列。这一举动是为后人所不齿的,也为明成祖烙上了深深的污印。

朱元璋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本不是朱棣,而是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棣的亲侄子。虽说后来建文帝当时着力于削藩,但是朱棣不顾情意篡夺皇位,此举有违天理。“成者王侯败者贼”是古往今来说的一句老话,朱棣虽然夺得了皇位,成了高高在上的皇上,可是文弱的建文帝朱允炆在被赶下皇位后也并未被后世记载为“贼”,反倒是通过不当方式夺得皇位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靖难”夺位有理,便开始大肆杀戮,因此使他背上了更重的罪名。鲁迅先生称朱棣为“坐寇”,其中“寇”便是“贼”的意思。朱棣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利用宦官开设了东厂,这是一种特务机构,专门用于监视和刺探官员、军民、百姓。派出的特务密探肆意抓捕,横行跋扈,给官员和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身怀着雄才大略的朱棣在称帝之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同时还提倡文教,终使天下大治,创造了永乐盛世。除此之外,他还宣扬国威,开拓海外的交流,通使西域,派郑和下西洋,他的作为使他为身后留下了显赫声名。然而他的帝位却篡夺于他的侄子之手,不得不被后人所唾弃,他发动的“靖难之役”真可谓是逆天而行,有违道义。身为藩王的朱棣因为恐惧削藩,更对帝位有着无限的渴求,致使了这场灾难的发生。持续4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稍有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加以破坏,那些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域又变成似元末时的一片狼藉。做了皇帝的朱棣,肆意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且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瞬时间血流成河,他的残暴暴露无遗。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根源在于明太祖把他自己的儿孙分封到了各地去各为藩王,然而藩王的势力却开始日益膨胀。到了太祖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削藩的措施,这样一来便严重地威胁到了藩王统治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坐镇北平、拥有雄厚实力的燕王朱棣开始起兵造反。明太祖设想的由皇帝、藩王等组成的家天下的体制,理应可以在权力、亲情和礼法的共同作用下稳定地支撑起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明太宗最初的设想非但不能巩固统治,反而酿成大祸,被皇位勾去魂魄的朱棣早已忘了亲情和礼义,狠心地把文弱的建文帝赶下帝位。

登上帝位的朱棣,并没有对自己的行径感到羞愧而罢手,他开始大肆杀戮那些曾经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且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据史料记载,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灭族:“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野史记载,素有“读书种子”之称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而被株连九族。朱棣推行的清洗政策极其残酷,在朱棣的屠刀之下躺了数万惨死的冤魂。

因为朱棣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夺来的皇位,所以即使朱棣干成了非常之事,也难逃成为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有人说他功业卓著“远迈汉唐”,也有人说他是杀人魔王“暴于嬴秦”。他太过于好大喜功且多疑好杀,在他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的残酷和投机毕露无遗。“诛十族”、“瓜蔓抄”,他可谓破了历史的先例;还重用宦官、特务,为害甚烈,这一举措成为明代日后政治肌体上的毒瘤。

世间有很多东西是用权力和金钱所无法权衡的,其中亲情就是最为宝贵的。不可否认,皇帝的宝座闪耀着璀璨的珠光,但即便它再耀眼,也不能因为它而蒙蔽了自己的良知,不能因此而使平静的心躁动。生活于现代的人们,也不乏有这种因利欲熏心而做出大逆不道事情的人,他们有悖于人伦之情,是为人所不齿的,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我们都应秉承着重情重义的优秀传统,仁义待人。

中国古代通过宫廷政变夺取帝位的人屡见不鲜,而藩王从地方起兵夺得帝位的却只有永乐皇帝朱棣一人。我常说明朝永乐皇帝的凶残,远在张献忠之上。

——鲁迅《且介亭杂文》

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孟森《明史讲义》

明朝的国威,虽以成祖时为最盛;而一切失当的措置,也起于成祖时;到后来就深受其累。

——吕思勉《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