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扬州风物扫描(1 / 1)

孤独无疆 赵丰 3395 字 8天前

古运河

运河在扬州境内,不过是转了个身。

作为一个游客,我不可能领略它更多的细节。

扬州是诗画的故乡,千年运河的流淌,使这幅画具备了动感。

扬州段是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水质清澈,穿城而过。沿岸,古迹林立,风土人情独特。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古运河风光,犹如一条闪闪发光的玉带,镶在扬州大地上。

扬州是盐运之都。因为有了运河,扬州才得以成为两淮盐业的中心。在东关街、东圈门和南河下康山街一带,密集地保留着当年盐商的住宅群落与私家花园。这些盐商们的住宅园林设计独具匠心,亭台楼阁精致美丽。

古时,运河两岸的繁华,融入了这样两句诗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夜市千灯照碧云”。运河边的东关街,明清时曾是繁华的商业区,很多盐商富贾聚居于此。在2006年的秋风里,我的眼中,只留下宽敞的古街,高耸的古楼、深幽的宅屋。

岁月的厚度,总会留下一些痕迹。

一座古屋的顶上,摇曳着一棵草。宛若,在诉说着岁月里的故事。

运河,曾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处。解放桥南的普哈丁园,安葬着默罕默德的后商。这是一座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包括墓园、清真寺、园林三部分。浓郁的异国情调,掺杂着中国古建筑的细节。遥远的一个傍晚,夕阳的红晕下,一个女子在庭院里弹琴吟唱。也许,她是一个混杂着中西方血脉的姑娘,眉头的忧郁,无法遮掩她的美丽。

船行右岸,有一条有着五百年历史的老街——康山街,是扬州最有名的古街之一。这里,曾浮现着明朝状元康海,清朝皇帝乾隆,盐业总商江春,内阁大学士阮元,文坛盟主袁枚的身影。

举足轻重的身份,让老街的地板留下无数的凹印。

在河西岸的唐宋古城遗址。我在孤身漫步。静悄悄的脚步,不愿惊动了长眠于地下的魂灵。

砖雕,木雕。我在吴道台的宅院里穿来穿去。恍惚间,我也仿佛成为一块木头,享受着被雕刻的快感。

古运河的弯道,曲曲折折,扬州人俗称之为大水湾。它处于唐代罗城和宋大城的东南角,也是古运河由北向南,转向东西的弯道。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水面保持平整,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把这段运河开挖成弯道。

古运河,洋溢着人类的智慧。

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

瘦西湖

瘦西湖的来历,源于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的一首诗:“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一个“瘦”字,浓缩了它的特征,它的神韵。

仿佛,《诗经》里的那个窈窕淑女。

瘦西湖其实是大运河的一段河面。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精雕细琢。

它的美在于蜿蜒曲折,古朴多姿。瘦西湖自史公祠向西,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西园曲水、小金山、白塔、五亭桥、至观音山而止。

瘦西湖全长四点三公里,沿湖分布着许多小巧别致,依山傍水的建筑物。有的伸入湖中,有的浮于波面,有的曲径通幽,有的架在山上,姿态万千,清绝深邃。历代的诗人墨客,喜爱把瘦西湖比喻为清秀婀娜的少女,从而区别于妩媚丰腴的杭州西湖。

漫步在窈窕曲折的长堤,一一品味着湖内湖外的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景点。我的心海,仿佛展开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

几步一柳,好似绿雾般柔媚动人,加之山茶、石榴、杜鹃、碧桃等妩媚的花树陪伴,更觉舒卷飘逸,窈窕多姿。万般的诗情画意,尽现其中。

水的好处,在于倒映出地面上的景物。在水边行走,我眷恋的,是水中的影像。迂回曲折,迤俪伸展的柳影,仿佛少女的腰带,在水的深处飘来**去,动人心弦。

水里倒映的树枝、叶子,精致,细微。好像,是为了照应那个“瘦”字。

“小心,掉水里了。”我的入神,让同伴担惊受怕。

瘦西湖园林既有的自然风光,加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之幻化出无穷奇趣。无数的景点经多年修建,格外妩媚多姿。

我和友人相约,待到江南春色降临,烟花三月下扬州时,再来漫步瘦西湖畔。

何 园

匆匆的脚步,在何园凝滞。

清朝时,康熙、乾隆二帝数次南巡扬州,当地的豪绅争相建园,遂得“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为清光绪年间任过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官位的何芷(舟刀)所造,故俗称何园。

它的细节之美,在我看来,是江南园林的佼佼者。

门楣上。精细木雕的图案上,镶嵌着龙的眼睛,人的眼睛。宛若,在审视着每位造访者的身份和心思。并排的圆形门环上,拴着一条绸布。墙上,铁制的的护栏造型典雅。回廊的地面,是鹅卵石铺就的形态各异的梅花鹿。鹿,是福禄的象征,表达着主人的期盼。楼台上的精美雕花栏杆,是当年从法国进口的精钢做成,至今非常完好。

厅内厅外装饰极其富丽,雕刻的如意、牡丹、梅花之类,寓意吉祥、如意、富贵。厅房里,悬挂的红纸球下,吊着色彩纷呈的纸条。其中一幅写着:“哈哈一下,半边不正。”

不知何意,却很有趣。

树枝和叶子的阴影,在房顶上形成一只飞鸟的形态。

园中有园,楼外有楼,妙就妙在,中间有回廊复道连接。雨天,在各楼之间行走,亦无雨水之忧。

园中另一精粹是片石山房。这是何园的后花园,相传为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石涛是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也是造园叠石的高手。步入片石山房,就见一湾池水,池旁湖石堆叠。有的如峭壁凌空,有的如矶石俯瞰。池内碧水袅袅,五颜六色的游鱼们正在享受欢乐。石壁上,葛藤枝蔓缠绕。湖边,有一琴台和一双古槐树根做的棋台。墙壁上,有竹石图的窗景。另一间则是书屋,字画挂墙,有老者在内挥墨作画。

想当年,主人泉边抚琴。琴之幽幽声,与泉水潺潺声,交融成韵,心旷神怡。或与三五好友下棋观景,吟诗作画,好不逍遥。

潭中的人工造月,更是一绝,据说在月圆之夜,可以看到三个月亮。

天上明月,水中月影,而壁上的镜里却还有一个月亮。如此的创意,属于古人的灵感。

收获细节,是我的嗜好。

个 园

何园,彰显着细节之美,而个园,如它的名字,张扬着独特的性格。

入园处,两边有方形花台,上面修竹青翠,竹丛中石笋参差。正中为园门,上嵌“个园”石额。据说,是主人亲笔所书,标出个园的特色。两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秋风乍起,枝叶摇曳。借了秋雨中微弱的光,依稀可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

袁枚有诗:“月映竹成千个字”。竹影成个,是一种禅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对竹的崇拜,超越了物质的享受。

看过个园的介绍,知道它的主人叫黄玉筠,他喜欢竹子的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袁枚句意,命名个园,既取了竹子的半边,又应和了庭院里各色的竹子。与其他以叠石为胜的园林相比,个园是以竹石取胜的。

个园的竹,曾经不下百种,现已不存。我眼里的个园,个性不在其竹,而在于假山。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它可谓是独树一帜。它的布局之巧,选材之净,构思之绝,兼南方之秀于北方之雄浑于一体,令我大开眼界。

在用石的角度上,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以体现不同的季节。最出名的是“四季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为国内园林惟一孤例。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竟然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十二生肖石,象征生机勃盎然的春天。太湖石,体现盛夏的江南秀色。黄石,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而雪石,则突出冬日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

不同质地的石头,具备着自我的个性。个园,也才呈现着独特的景象。

正是深秋时节,个园的墙头,爬藤植物在向冬天过度。有的变成浅红、深红、深紫,有的落尽枝叶,只留下藤蔓。于是,被它们衬托的一面面墙,形成了色彩、图案的盛宴。

凝视着这样的一面面墙,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别致。

大明寺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说的是乾隆皇帝。

乾隆三十年,他巡游到扬州,见“大明”两字,非常刺眼,便亲笔将大明寺改成法净寺。公元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才复名大明寺。

乾隆帝反感“明”字,更难以容忍前边再加个“大”字。

这有损他的威严。

其实,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与明朝无关。

大明寺的古迹让我叹为观止。鉴真和尚纪念堂、欧阳修祠堂、道光、康、乾皇帝南巡时的诗碑、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巍峨的栖灵宝塔……千年的琼花、古银杏,让我疲惫的眼球得到缓解。一棵穿越了千年风雨雷电的树木,它的内心,一定包含着沧桑。

所以,当我的目光与它对接的时刻,它在轻轻地呻吟。

一股凉爽的秋风,送来一束桂花的清香,令我神清气爽。。

西花园内,有天下第五泉。水味醇厚,最宜烹茶,唐代茶人陆羽沿长江南北访茶品泉期间,实地品鉴过大明寺泉,赞之为为天下第十二佳水。唐代品泉家刘伯刍饮了大明寺泉水,大呼:天下第五泉也! 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里也美誉道:“此水,为水之美者也。”

五泉茶社,是一座仿古的柏木建筑,分上下两厅。两厅之间以假山连接,上厅好像置身于蜀岗之上,下厅背临湖水,犹似悬架在湖水之中。

品茶小憩,细细品饮着用五泉水冲泡的江南香茗。果然,茶味醇香,余味无穷。仰首,望不尽的观音山色;俯视,数不尽的瘦西湖风光。

品茶赏景,这是至高的生命体验。

登上蜀冈中峰,殿宇宏敞,花木葱茏。仿佛,聆听到悦耳的佛音。唐代鉴真大师曾主持此寺,传经讲律。

寺内古代建有九层的栖灵塔。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登临赋诗、传为佳话。

大明寺,并非单纯的佛教寺庙。山水人文的魅力,让它享有 “扬州第一名胜”之美誉。

欧阳修祠

欧阳修,是我敬仰的文人。

一篇《醉翁亭记》,自然淡雅,婉转流畅,既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又充满了悠闲自适的人生情调。

离开滁州心爱的醉翁亭,42岁的欧阳修来到了扬州做太守。虽然,皇帝的任职圣旨中对他赞不绝口,似乎委以重任。但欧阳修不是傻子一个。他明白,因为自己的直言谏诤,皇帝早已视之为患。这一次的被贬,就是自己最终的定局。

于是,欧阳修在扬州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蜀冈中峰的大明寺西侧,欧阳修发现了一片清幽古朴之地,便在此构宇建堂。登临该堂,可远眺江南对岸诸山。“远山来与此堂平”,欧阳修命名其为平山堂。平山堂落成后,他又亲自种植花木,要将此处布置成自己诗中所描述得那样:“深白浅红宜相间,疏密还须仔细栽。我思四时携酒往,不叫一时不花开”。

扬州城内,遍布着婀娜多姿的柳树。扬州的地理气候,适合杨柳的生长,而欧阳修又非常喜欢柳树,这便心有灵犀。欧阳修曾遍植柳于堂前。后人为纪念他,称之为欧公柳。

四松草堂内,一棵圆柏的身上,挂着牌子:0018号。我知道,那是名木的标志。它是扬州年龄最大的圆柏,410岁。虽然年寿至尊,但并不是最粗的。大明寺入口处,也有株圆柏,才150多岁,就和它差不多大小。

这,也许正是欧阳修生命的写照。

伫立在欧阳修的石刻画像前,久久不愿离去。光绪五年,欧阳修的裔孙欧阳炳在京城做官时,花了一千两纹银,通过太监的关系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石刻刀工精微,由于反光原理,欧阳修的胡须远看为白色,近看呈黑色。

在黑色的背景下,欧阳公身着长袍,双臂合拢,搁置胸前。他的目光是下垂的,一副谦恭之态。历经了官场、世事的磨砺,他知道,俯首为民,方为至高境界。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胸怀与理想,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期间,虽政务庞杂,但纲目不乱,关心民瘼,抨击暴政,深受百姓爱戴。他先是坚拒不受淮南转运使吕绍宁进献的所谓“羡余”之钱十万,而后又施行宽简之政。 “天性仁恕,断狱常务从宽”,“故凡死罪非已杀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一系列的仁政爱民之策,赢得交口称赞。

在他生前,扬州百姓就曾为其建有一座生祠。年久祠废,人们便改祀于平山堂。

欧阳祠内,中楹供石刻欧阳修画像,厅堂正中悬“六一宗风”匾额。晚年,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指欧阳修《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一个老翁。

一种道家的境界。

朱萸湾

茱萸湾,是一个诞生梦境的地方。

茱萸湾,位于扬州城区东北郊湾头镇。因此地盛长茱萸树,故古时曾名茱萸村。又因古运河至此转弯,故又名湾口、湾头。

茱萸湾是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曾经过这里。唐时,茱萸湾还是一个港口。唐诗里描绘了这里的水色风光:“半逻鸢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

置身于茱萸湾公园,我的视野,倾注在千顷绿地上。一幅幅巧夺天工,令人心醉的植物美景,丰富着我的审美感觉。荷风曲桥、梅山春深、芍药婵娟、寒梅傲雪、茱萸古韵……这些美景,其独特的体量不同于传统的私家花园占地较小的局限性,意境的开放性合乎现代旅游理念。这些水墨画般的整体效果,虽由植物自身围合的局部空间相加构成,却又大于整体的空间效果,使我在游览时体验到了那种绿杨城郭的如梦意境。

景色的妙处,需要心灵的呵护。闭眼,那些美景在黑暗里旋转,宛若梦中的景象。

茱萸湾景区是一座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花卉、植物、动物散养及表演、游乐为一体的半岛生态型动植物园。唐代诗人刘长卿那首《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这样描绘着它迷人的风光:“山中动泉脉,渡口发梅花。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

双市花:琼花和芍药。芍药见的多了,我便倾情于琼花。它叶柔莹泽,花大如盘,色白如玉,妩媚动人。

贴近琼花,我合拢了眼皮,嗅着花的香味。

咔嚓——同伴见我入迷,便举起了相机。

走过芍药园,进入由拼纹石小径和木樨亭、金桂、银桂、四季桂和丹桂共同构建成的桂花园。

桂花枝繁叶茂,身姿挺秀,香气清幽袭人。

紫薇园和桂花园相邻为伴,紫薇又名百日红,俗名怕痒树、无皮树,紫薇不仅可供观赏,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它能吸收有害气体,也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

沿紫薇园继续南行,就到了茱萸湾的最高处——梅花山。梅花山四周遍植骨红、乌梅、扬州黄等数十个梅花品种,导游告诉我,在大雪纷飞的冬季,若登上梅花山,踏雪赏梅,定会神清气爽。

我无法长期留滞于茱萸湾。这是命运的定数。听说,无论那个季节,都会感受到它的天赐美景。春季,桃花笑靥;夏天,芙蕖朵朵;金秋,金桂飘香;寒冬,腊梅傲雪。

四时季相的相序变化,似一幅幅合着天时良辰绽开的水墨画景,如此美妙和谐。

如此的水墨画,定格在茱萸湾。

凤凰岛

在扬州,一直期待梦幻中的世外桃源。

这便是凤凰岛。

凤凰,它高贵的身份,决定了它的生存环境:远离尘世,在天高云淡处。

乘坐着大巴,经过接近一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凤凰岛,南连长江,北接邵伯湖,境内江河湖相连,水道纵横。相比人工雕琢的园林,它呈现的是原生态的魅力。游乐区里。全都是用木头制成的东西,一点油漆都没有刷。就是连接处,也是用粗大的麻绳绑起来的。

乘气渡登上聚凤岛。一阵阵微风,轻轻地滑过湖面。水面像起皱的绸缎,江水一层层向岸边涌去。耳边响起的,是呼呼的风声和哗哗的水声,刺激着我的耳膜。没有海水的磅礴,也不像充满柔情的小溪流水,豪放中有柔情,柔情中带着豪放。

聚凤岛,河、塘、**、滩等地貌俱全,是典型原生态韵味的湿地小岛。如果,从空中鸟瞰,它的形状像一只脖子埋在翅膀之中的天鹅,静卧在碧波之上。岛上杂树林立、藤蔓婆娑、野草丰茂。

聚凤岛是江、淮之间平原湖泊湿地的活标本。它还原了大自然的本性,是动植物的天然伊甸园。

我情有独钟的,是那碧绿的芦苇丛。喜欢芦苇,源于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在我的意识里,芦苇,是最接近帕斯卡尔笔下的那棵草。离开伙伴,我匍匐在其中,让思想的缰绳牵着飞翔。

走在弯弯曲曲的小木桥上,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青草的芳香。呼吸,是人类延续生命的方式。深深地呼吸,是此刻理想的选择。

它是天然的、绿色的氧吧。

森林、芦**、湿地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白鹭、野鸭等候鸟和数十种小动物在这里栖息和繁衍。

一只野鸭,扑棱着翅膀,在水面滑翔。

在桃花源般的环境里生存着。我以为,它是幸福的。

“袅袅烟云凤凰岛,但邀清风伴我行。”在那天的日记里,我写下了这样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