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重庆,完全是为了大足石刻。在菜园坝汽车站,我登上了一辆大巴。打了个盹,刚刚看见路旁“大足”的字样,我就恍惚感觉到了,岁月遗留的烟云,在大巴的身边流淌。天空中、大地上,以及一棵树的枝叶上,一洼水的涟漪间,一片瓦当的缝隙里,仿佛都盘旋着岁月流逝的影子。
我玩味着大足这样一个地名。丰衣足食,历来是百姓的生活目标。大足,取意为“大丰大足”,寄望国泰民安,百姓衣食无忧。
喜欢一个人的出游,且自诩为“独行侠”。独行的意义,在于它的自由散淡,无所牵挂。曾经两次只身去洛阳的龙门,独自面对着一面面石刻的雕像,感受着隐藏在它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此行的赴行大足,也是冲着“石刻”那个冰冷的词语。我知道,历史的烟云,一定会在这里留下它的足迹。
“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享受这一美誉的,便是宝顶山摩崖石刻了。
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宝顶大佛湾圆觉洞。喜欢它的名字。佛的至高境界,便是圆满,觉悟。搜索人生的真谛,我向来是崇尚着佛家的解说。虔诚地入洞,感觉到它是开凿在一块巨石上,宛若一天然庙宇。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就不论衣裙的线条流畅飘逸,供佛的抬柜,若不是旁边导游的提示,我还真以为是绘满亭台楼阁,花鸟树木的木制品呢!洞外的天光,似聚焦灯一般打在那尊跪佛身上,极具舞台效果。曾记得,我的梦境里,常常于竹林中幻化出一个桶状的半圆形洞口,迷惘时目光里的视线就黑暗下来,一缕阳光,也许是月光,从洞口倾巢而出……很多梦的细节,在人生的某个瞬间,就会成为现实。我是这样体会过的。岁月的烟云中,漂浮过许多个体的生命。他们大多是常人,要吃饭,要穿衣,要嫁人或娶妻生子。他们无法离开生活的圆圈。然而,在某个高僧的指引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进入到某种精神的层面,寻找更为神秘的精神享受。于是,他们的梦里,会有许多的神秘现象。
圆觉洞里的众多石刻,正在我的凝视下演绎着人生的岁月烟云。
漫步在宝顶山上,但见远山近水,晓雾岫云,村舍田园,阡陌陂塘,梵宫禅院,共同组成了一幅恬静、超脱的佛国风光图。我久久沉醉在这自然、人文的化境,竟乐而忘归了。
我走进了大佛湾。此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山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侧南岩为万岁楼,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
一尊尊石像千佛千面,精巧绝伦。
佛的气息,伴着清凉的风,扑面而来。
大佛湾是个马蹄形的峡谷,东、南、北三面危崖耸峙,峭壁如削。在这环崖500米的天然雕塑面上,布列着“西方三胜”、“释迦涅槃圣迹图”、“地狱变”、“圆觉道场”、“牧牛图”等一系列以佛经经变故事为题材的石刻造像。大佛湾雕刻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巨型群雕表达佛经故事。据资料介绍,共有19组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盘圣迹图、九龙浴太子等。造像旁还刻有经文、颂词等文字说明,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画。
佛教的人物以及由他们衍生的故事,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凝固大足在这一面面的岩石上,成为永恒的画面。
大佛湾景区的规模、石刻的数量,比龙门石窟要小了很多,但是雕像的精美毫不逊色,也因为形成年代晚于龙门,因此保存得比较完整。不同的是,这里的石刻题材具有兼容性,儒、佛、道共存。在我转身之间,一幅幅生活化、人性化的场景扑面而来。
给我印象至深的是几乎占了整个东崖的“佛涅槃图”。佛侧身北首而卧,身长约31米,下半身隐入岩际,右肩没入地表,规模宏大,使人产生“极天极地”、无限深远的遐想。佛慧目微闭,神态安详、恬静,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佛前躬身肃立、垂眉志哀的弟子等只现出半身,如同从地里涌出一般,给人以气氛悲恸之感。整个群体造像均是削去巨大的岩层,在原地“剥”出石坯之后,一凿一錾地刻成。在惊讶、赞叹之余,我不禁对古代雕塑大师的鬼斧神工和艰巨劳动肃然起敬。
进门不远,两尊石像“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呈现出道家息心养性的姿势。再往前,有一组牧牛雕刻,由一个个小故事、几十个人、牛组成。牛在道家的说法中代表内心的欲望,整组雕刻表现的是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中心景区以佛教内容为主,佛祖与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立像,释迦涅槃卧像,众菩萨罗汉听经,众金刚,天龙八部,地藏王菩萨,孔雀明王,柳本尊,六道轮回,地狱众司,父母恩重像……其中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千手观音,在一面八十八平方米的崖面上,中间观音菩萨双手合十坐像,身后如孔雀开屏般伸展1007只手,持400多件法器。手的姿势、法器无一雷同,整座像涂以金漆,金碧辉煌,叹为观止。那么多的雕像,构成了前世,以及后世的故事。
驻足在一幅养鸡女的石刻前。一位女孩掀开鸡笼,两只鸡正在争啄笼上的一条蚯蚓。女孩歪着头,微闭着眼睛。她的头上,顶着一个类似帽子的东西。可是思忖许久,我也无法给它以准确定义。是的,历史太久远了,我不是一个考古学者,常常要面对着古迹古物发愣。听着一旁导游的的解说:此像为地狱变相龛“刀船地狱”组雕之一,俗称“养鸡女”。女孩脸部的线条柔和细腻,表情安详。笼边的小鸡伸长脖颈,灵动可爱。按佛教说法,吃鸡犯戒。由因果上推,养鸡是造成冤孽的原由。但养鸡,却分明是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工匠于心不忍,只好把少女与鸡雕刻于地狱世界中。
哲学家谢林第一个将建筑喻为凝固的音乐。依照这样的思维方式,石刻,应该是凝固了的岁月烟云。古代的工匠们按照艺术家的构思,将失去的生活,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物象雕刻在岩石上,留下永恒的历史瞬间。
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也是公元9世纪末~13世纪中叶间,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遗憾的是,我无法领略它的全部。
头顶着淅沥的雨滴,我的足迹,流落到了北山。虽然已经是四月初了,可是北山依旧略显寒意。沿着长满青苔的山路,穿过一片竹林,就看到了北山石刻的真面目。也许因为宝顶是所有旅行社安排大足行程必去的地方,游人如织,而北山,却有些寂寞,冷清。
而这,却正好是我心定神凝的地方。
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陈列馆”的北山石刻,古老而神奇,其精湛的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上说,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的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风格从唐的端庄丰满,造型浑厚过渡到宋时的趋于修长,衣纹服饰华丽繁杂。特别是北山石刻里面观音塑造,完全符合我的审美取向。造型秀美,细节装饰到位的观音造像,带有浓郁的生活审美在里面,观音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菩萨,而是走到民间的一位纯善女子。
我尾随着一个旅游团,听着导游小姐的介绍。在136号转轮经藏窟中,她忽然抬高了嗓门:“这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啊!”凝神聆听着她的介绍,方知该窟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
125号数珠手观音,113号、133号水月观音,155号孔雀明王窟,177号泗洲大圣龛,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离开了导游小姐,我放慢了脚步,一一瞻仰着这些石窟。灵魂,仿佛也融入了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之中。那些被细节组合起来的画面,诱导我回归于千万年前的岁月里。
虔诚的目光,久久停滞在136号日月观音像上。她长着六臂,结跏趺坐金刚座上,鼻梁高棱,眼帘低垂,神情安详自在,端庄温和。两只上举的手臂圆润细嫩,胜似玉笋。四周无人,我便排除杂念,仿照着她的样子,举起双臂,闭目垂头。恍然之间,我也如同凝固了的观音,被北山摩崖收留。
那种被凝固的感觉,真的很好。
旅游的意义,绝对不应该是走马观花。我不喜欢拘泥于教科书般的讲解。有的景物,是无需讲解的。个性的体验,会使不同的景物生发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一千多年的光阴,大足石刻执着地刻画着岁月的年轮,吸收日月精华,凝练世事感悟……5万余尊造像、1030个龛窟、7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的丰韵,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这一切,使大足石刻与中原云岗、龙门“鼎足三立”,并赢得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绝唱”的美誉。
更为惊喜的是,大足石刻蕴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集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它融神秘、自然、典雅于一体,合艺术、宗教、科学成大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足石刻,包容万千且终年葆育从容气度。巴蜀文化浓厚的地域特色、封建盛世绚烂的世俗生活、广博精深的佛教义理,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手头有一份资料。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大足,巴蜀山水的一角,于不经意间惊艳了世界。
奔波在大足山水的日子里,总是伴随着阴雨的天气。空中,浓重的云彩,飘来**去,寻觅不到落脚的地方。而身前身后的风,也在变戏法似的摇晃不定。是的,岁月的烟云,在我与生俱来的思维中,是以飘渺的形式存在的。可是,在大足,我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领略到了。这个形式,就是凝固。用石刻的方式记载岁月的烟云,这是史学家、雕刻艺术家赋予人类的贡献。
石刻,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积淀。而在大足这一方圣土,更以其自然、人文、宗教、历史的厚重,汇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象。
在我略显疲倦的眸子里,天地宇宙的幽玄,冲破区域文化的长空,在大足凝固。
大足石刻,一片诱发奇想的浮雕世界。它延续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轨迹,历经千年宛然鲜活。它不仅是地球上一个美的地区单元.而且包含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某些重要特征的区域。宗教的精粹、艺术的典范、传递着人类永恒的文明。“很美,一种人间的美,人的美。”汪曾祺先生的句子,诠释了大足石刻的真谛。
大足,并非俗称的大脚佛。可是,我喜欢这样通俗的解释。在大足的日子里,如果不是我的一双大脚,怎能四处奔走,上下颠簸,纵览岁月遗留的痕迹呢?历史的烟云,是盘旋于空中的,而人类的每一个黎明,每一个情感的链接,每一个悲喜的故事,都是从足下开始的。拥有一双大脚,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行走四方,岂不是愉悦的人生境界?
雨中的行走,让我突感身体的不适。挥挥手,该说再见了。离开大足的那一刻,天忽然放晴。座座凝练着岁月烟云的山峰,在阳光下璀璨夺目。
乘上回重庆的巴士,忽然有点悔。未能领略大足石刻的全部,无疑会留下遗憾。不过,这也留下了悬念。下次来,南山、石门、石篆山,是非去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