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年表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 生
十二月十九日(西历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山。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 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 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三年(1043年)癸未 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 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 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 十七岁
幼姊八娘嫁表兄程之才后,郁郁不乐,此年去世。
范仲淹卒。
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 十九岁
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 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 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 二十二岁
欧阳修知贡举,苏轼、苏辙同科进士登第,大获欧阳修、梅尧臣等赏识。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
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 二十四岁
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嘉祐五年(1060年)庚子 二十五岁
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 二十六岁
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词头,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 二十八岁
三月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苏轼在凤翔任,转官大理寺丞。秋,考试永兴军。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 三十岁
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召试馆职,除直史馆。妻王弗卒。
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治平三年(1066年)丙午 三十一岁
苏洵卒于京师,苏轼、苏辙兄弟护丧返蜀。
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 三十二岁
在家乡眉山居父丧。
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 三十三岁
除父丧,离蜀赴京。
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 三十四岁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苏轼至京,除判官告院。苏辙除条例司检详文字。四月,诏议改贡举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不当轻改,得神宗召对。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出知邓州。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冬,苏轼权开封府推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庚戌 三十五岁
判大名府韩琦言青苗法害民,苏轼《再上皇帝书》,要求罢免王安石。神宗贬黜群官,扶持安石。苏辙在条例司议事不合,出为河南府判官。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查无实据。王安石拜相。
熙宁四年(1071年)辛亥 三十六岁
六月,得通判杭州差遣,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苏辙送至颍州,同谒欧阳修。十一月至杭。此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
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 三十七岁
在杭州通判任。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时卢秉提举两浙盐事,改革盐法,十二月,苏轼被命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岸,又至秀州。
欧阳修卒。
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 三十八岁
在杭州通判任。冬,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饥民。
朝廷设立“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命王安石提举。
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 三十九岁
在杭州通判任。纳侍妾朝云。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
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郑侠上《流民图》,坐编管。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
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 四十岁
在密州知州任。
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
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 四十一岁
在密州知州任,九月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赴任。
此年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
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 四十二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至京师,有旨不许入国门。五月至徐州。七月,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灾。
元丰元年(1078年)戊午 四十三岁
在徐州知州任,筑黄楼。
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 四十四岁
二月移知湖州。七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八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十二月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史称“乌台诗案”。苏辙被牵连,责监筠州盐酒税。司马光等被罚金。此年苏轼表兄画家文同卒。轼任地方官数年,相继与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张耒结识,四人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元丰三年(1080年)庚申 四十五岁
二月,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撰作《易传》《论语解》。五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黄州士人多与苏轼交往。
宋廷议改官制。王安石封荆国公。
元丰四年(1081年)辛酉 四十六岁
贬居黄州。开始经营东坡。
此年神宗决策以五路兵进攻西夏。曾巩被召为史馆修撰,专典国史。
元丰五年(1082年)壬戌 四十七岁
贬居黄州。筑成东坡雪堂,居之,自号东坡居士。于秋、冬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此年宋与西夏交战,宋兵大败于永乐城。新官制施行。
元丰六年(1083年)癸亥 四十八岁
贬居黄州。苏辙权筠州州学教授,所作策题违反《三经义》旨,被劾罢。
此年西夏攻宋,宋兵败求和。曾巩卒。
元丰七年(1084年)甲子 四十九岁
正月,神宗出御札,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四月离黄州,自九江至筠州,访苏辙。游庐山。七月,回舟当涂,过金陵,见王安石,相谈甚欢,留一月别去。岁晚在泗州,上表请常州居住。此年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成。
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 五十岁
正月离泗至南京(商丘),得请常州居住。三月,宋神宗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在南京闻讯,赴常州。五月过扬州,游竹西寺。有旨复朝奉郎知登州,又除尚书礼部郎中。十一月至登州任,迅即被召进京,十二月除起居舍人。苏辙亦被召为右司谏。
程颢卒。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丙寅 五十一岁
在京师,三月除中书舍人,四月差同详定役法。时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以为免役法不当废,遂与司马光议论不合,然深受太皇太后高氏器重。九月除翰林学士,值司马光卒,御史孙升恐苏轼入相,始上章论之。苏轼与崇政殿说书程颐以戏笑失和,轼于十二月策试馆职,颐门人谏官朱光庭指摘策题中语,以为讥讽,轼亦抗章自辩。此年苏辙迁中书舍人,王安石卒。
元祐二年(1087年)丁卯 五十二岁
在翰林学士任,八月兼侍读。
朝臣分裂为朔、蜀、洛三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苏轼为蜀党之首。此年程颐罢经筵,苏辙迁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 五十三岁
以翰林学士差知贡举。因台谏攻击,上章乞郡。
宋廷以吕公著年老,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吕大防、范纯仁为相。
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 五十四岁
三月,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四月出京,七月至杭。十一月,以浙西七州旱灾,乞赈济。
此年吕公著卒,范纯仁罢相,苏辙迁翰林学士,进吏部尚书,出使契丹。
元祐五年(1090年)庚午 五十五岁
在杭州知州任,疏浚西湖,筑长堤,杭人称为“苏堤”。因浙西灾伤,连章请求赈济。
苏辙使契丹归,为御史中丞。宰相吕大防、中书侍郎刘挚欲引用新党人士,以为调停,因苏辙激烈反对而罢。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 五十六岁
正月,自杭州内调为吏部尚书。二月,因苏辙为尚书右丞执政,避亲嫌改翰林学士承旨。三月离杭州,沿途具辞免状,至京后仍上章乞郡。五月,兼侍读。程颐门人贾易等弹奏不已,朝廷两罢之,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闰八月到任。
此年刘挚为右相,与左相吕大防不和,朋党之论复起,挚遂罢相。
元祐七年(1092年)壬申 五十七岁
正月自颍州移知郓州,寻改扬州,三月到任。七月,内调为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八月兼侍读。九月至京。十一月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充礼部尚书。
此年苏颂为右相,苏辙进门下侍郎。
元祐八年(1093年)癸酉 五十八岁
在礼部尚书任。三月苏颂罢相。御史黄庆基、董敦逸等连奏川党太盛,苏轼亦自请外任,六月,除知定州。七月,范纯仁为右相。八月,继室王闰之卒。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宋哲宗亲政。苏轼将赴定州,请面辞,不允。十月至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 五十九岁
在定州知州任。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罢免吕大防、苏辙、范纯仁,召回章惇、曾布等新党人物。苏轼于四月落二学士,以本官知和州,又改英州,旋降左承议郎。闰四月离定州,六月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十月,至惠州,初居合江楼,不久迁嘉祐寺。苏辙于三月出知汝州,六月降官知袁州,七月贬筠州居住。
绍圣二年(1095年)乙亥 六十岁
贬居惠州。表兄程之才任广东提刑,巡行至惠州,苏轼得以再住合江楼。游罗浮、白水山等地。
绍圣三年(1096年)丙子 六十一岁
贬居惠州。四月,始营白鹤新居。又迁于嘉祐寺。惠州造东、西二新桥,出资赞助。七月,侍妾朝云卒。
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 六十二岁
贬居惠州。二月,白鹤新居建成,自嘉祐寺迁入。朝廷重贬“元祐党人”,苏辙贬雷州。闰二月,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四月离惠州,至藤州,与苏辙相遇,同行至雷州。六月,别弟渡海。七月至昌化军,军使张中以官舍居之。
元符元年(1098年)戊寅 六十三岁
贬居海南。朝廷遣董必察访两广,将苏轼逐出官舍。苏轼于城南买地,筑室五间,当地士人多助之。苏辙自雷州移循州。
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 六十四岁
贬居海南,与当地书生、黎民游。琼州人姜唐佐来从苏轼学。
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 六十五岁
正月,宋哲宗崩,弟徽宗即位,向太后同听政。二月,诏苏轼移廉州安置,苏辙移永州。四月,苏轼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苏辙岳州居住。六月,苏轼离海南,渡海,与秦观别于海康,秦观寻卒。十一月,诏苏轼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授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即往颍昌府,居焉;苏轼犹在北归途中。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辛巳 六十六岁
朝廷欲调和党争,兼用新旧,故以“建中靖国”为年号。正月,苏轼度南岭,北上,五月至当涂、金陵、真州,病作。六月至常州,上表乞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次年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苏辙作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