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治中国文史的人来说,苏轼的政治态度可能是最具**力的课题之一。我们在前文中评述他的哲学、史学观点时,也已经触及他对政治的看法,但那毕竟还隔着一层。鉴于他的一生都深深陷在政治旋涡之中(某些超越政治的言论和表现,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态度),而其有关观点的表述又是如此复杂多变,我们不得不对他留下来的论及政治的文章作出细致的、不避烦琐的分析,以寻绎其思路,再参稽当时政界的情形,努力进入具体的历史场景,来把握他的真实态度,并从其学术思想、生平交游等各个方面来作综合的解释。不管怎么说,政治生活对于苏轼,很多时候是比学术著作、文艺创作更重要的;离开了政治,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苏轼。
宋人的政治态度,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政论”期与“政见”期。这是因为宋代政治家多为学者型,他们在家居读书的少年时代,往往已形成一套对于政治的总体论述,以此应举求售;而当他出仕以后,面对具体的问题、复杂的政局,其政见便不得不有所调整,贤者变得深沉,不肖者则变得投机,多少都会稍变初说。大体而言,前期的政治态度,往往以一系列较具系统的政论来表述,理论程度较高,理想色彩也较浓厚,依据的纯为其“学术”;后期的政治态度,则形于他的具体的政见之中,现实性、针对性必然加强,而促成这政见的因素也便复杂得多。对于一个有理想又有作为的政治家来说,其情形似不得不如此,苏轼亦然。那种认为苏轼政治态度一成不变的观点,是很难被了解史实的人接受的,因为其前后变化可谓显而易见。不过,这里有政客和政治家的判然区分,同样是变化,在政客是投机迎合,在政治家则是在实践中改进发展他的认识。这就要看他有没有那种不惜超越政治、不计个人祸福而敢于真实地直陈己见的人格力量,有了这力量,他才能在不得不扮演的政治角色的掩盖下顽强地凸现出他的政治人格。我们认为,苏轼是具有此种人格力量的政治家,在勇敢地承当了角色的使命后,人格最终脱颖而出——这才是令后人敬仰的。
以故,本章分政论、政见、政治人格三节,来评介苏轼的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