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此心光明:大明心战大师(1 / 1)

王阳明 高兴宇 945 字 8天前

一棵香樟树下,一群人正在争论。

一个胖子说:“这义军声势浩大,我们是不是该听他们的?”

一个瘦子说:“我们是大明子民,怎么能听义军的?毫无疑问要听官府的。”

中间一个不胖不瘦的人说:“不听义军的,义军会杀我们;不听官府的,官府也会治我们,左右为难呢!”

香樟树下,胖说胖有理,瘦说瘦有理,双方争论不休,互不服气。

这些人的争论被一群行人听得清清楚楚。

这群行人中间有个老头的地位十分特殊,他就是刚刚挂印的南赣巡抚文森。文森戴着六合一统帽,穿着百姓长衫,行色匆匆。六合一统帽,俗称“瓜皮帽”,是用六片罗帛拼成,多用于市民百姓,相传也是太祖朱元璋所制,取“六合一统”之意。可是正德荒政,怨声载道,民变此起彼伏。

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处的浰头、横水、桶冈等处义军声势越来越大。他们聚集之处多是崇山峻岭、洞穴丛林,只有羊肠小道与外界沟通。车马不得长驱,粮草不能供给。官军扑来,义军如鸟儿般散入深山老林;官军一走,义军旧态复萌。朝廷耗费巨大,成效却是了了。

正德十一年八月,正德皇帝在奉天殿召集众臣商议如何平匪。

内阁首辅杨廷和奏道:“要想平乱,一定要奖励军功。力士杀贼五人便可升校尉,校尉杀贼五人便可升小旗,小旗杀贼五人便可升总旗,总旗杀贼五人便可升百户。这样,不出三年便可平定民乱。”

兵部尚书王琼闻言,当即反驳道:“杨阁老的奏议,是始皇留下的传统,在边关可以论人头,但在内地则绝对不可。因为边关应对的是外敌,而内地的乱民不一定就是敌人,有些完全可以转化成良民。前些日子,彭泽在江西、湖广、四川等省剿匪,以奖励军功来激励官兵,结果许多人妄杀平民以冒功,还纵贼行动以创战绩。因此民愤越来越大,官军一离开,乱民又聚集在一起。至今内地征讨,只以**平为功,不计首级。对那些平民来说,被官军杀了还得留下罪名给亲族后代,陛下不得不考虑呀!”

王琼充满良知之语,无可挑剔,杨廷和也无言以对。前些日子,杨廷和费了好大的气力才把彭泽的死罪免除,如今只好低调些,不想再惹出麻烦来。

正德皇帝叹了口气,问王琼道:“王爱卿,你说怎样才能平定南赣等地的民乱?”

王琼回奏道:“要想平乱,当用良将。现今臣保举南京鸿胪寺卿王守仁为南赣巡抚,镇压民乱。”

见王琼举荐王守仁,杨廷和立刻有了驳斥之词:“朱夫子倡导‘先知后行’,为后世儒家弟子遵从。臣听说王守仁不遵从朱夫子教诲,提出‘知行合一’谬言来。另外,朱夫子认为格物致知是借物参禅,而王守仁却认为格物致知是正心致知。如此有悖儒家正学的异端之人,怎可重用?”

不等正德皇帝说话,王琼愤慨地反驳道:“道,是天下之公道;学,是天下之公学。相比孔子来说,朱熹理学有了发展,现今三百余年过去了,又怎能不让后人有新的发展呢?王守仁饱读兵书,堪担大任。国家有此等人,不予以权柄,还将有谁可用?”

其实面对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义军,在朝官员大多退避三舍。奉天殿中,众臣不再言语。正德皇帝便下旨升王守仁为南赣巡抚,剿平民乱。

九月,身体已经康复的王阳明接到了吏部任命他为南赣巡抚的公牒,不由得既惊惶感动又不知所措。他思考了半个月,便给正德皇帝上疏请辞。

徐爱已经辞官,专心侍奉王阳明讲学,见他请辞便劝道:“现在,外面对先生的学问议论纷纷,先生还是就任走一遭为好。凭先生的才能,一定能顺利平定南赣民乱,那样就会用功绩堵住非议之人的嘴。”

王阳明听了摇摇头。

十月,圣谕下:“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各布政司地方交界去处,累有盗贼生发。因地连各境,事无统属,特命尔前去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广彬州地方;安抚军民,修理城池,禁革奸弊,一应地方贼情,军马钱粮事宜,小则径自区画,大则奏请定夺。但有盗贼生发,即便严督各该兵备守御守巡,并各军卫有司设法剿捕,选委廉能属官,密切体访,及签所在大户,并被害之家;有智力人丁,多方追袭,量加犒赏;或募知因之人,阴为乡导;或购贼徒,自相斩捕;或听胁从并亡命窝主人等,自首免罪。其军卫有司官员中政务修举者,量加旌奖;其有贪残畏缩误事者,径自拿问发落。尔风宪大臣,须廉正刚果,肃清奸弊,以副朝廷之委任。钦此。”

十一月,兵部又下一道批文,内有正德皇帝切责之语:“今盗贼劫掠,民遭荼毒。既地方有事,着上紧去,不许辞避迟误。”

十二月,吏部又下文,正面答复了王阳明的请辞:“奉圣旨,不准休致。南赣地方今多事,着上紧去,用心巡抚。”

见圣意坚决,王阳明便不再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