懈怠为失败埋下种子;热爱与专注,却为成功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无论事业、生活,还是爱情,谁不企求成功呢?那么你切不可懈怠疏忽。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成功之路便在脚下。
1.失败源于懈怠疏忽
苏东坡有一篇《黠鼠赋》,是篇寓言小赋。黠,就是狡猾;黠鼠,就是狡猾的老鼠。东坡先生用生动幽默、一波三折的笔触,给我们描述了一只黠鼠骗人的有趣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晚上,东坡已经睡了,忽然听到有老鼠啃东西的声响。他用手拍几下床,响声没有了,过了一会儿响声又出现了。东坡便让书童点蜡烛看看,原来是一只空石桶,鼠咬东西的声音就在这桶中。书童说:“嘻!这只老鼠被盖在里头不能出去了。”打开桶盖一看,里面好像没什么东西。把蜡烛拿近仔细搜索,原来里面有只死老鼠。书童很惊奇,说:“刚才还听它咬东西,怎么忽然就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真见鬼了不成?”书童便把桶翻过来倒出老鼠,谁知这个“死老鼠”一落地就活了,赶紧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东坡感叹道:“这真是一只少见的狡猾老鼠啊!它被关在桶中,因这桶壁桶底都很坚硬,无法打洞,这老鼠并没有啃什么却假装弄出啃东西的声音,目的是把人招引来。它没有死而装死,原来是个诡计,以装死求得逃脱。”
东坡进而议论说:
“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类驯化、擒捉蛟龙,用龟壳占卜,猎获麒麟,役使万物而主宰它们,然而突然被一只小小的老鼠利用了;聪明的人却中了老鼠的计谋,那老鼠由极静到极动的迅速变化,让人大吃一惊。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东坡靠在**闭着眼睛打盹儿,心里老想着这件事。人啊,只不过多学而记住了一点知识,但离“道”还远着呐。不能皈依自然,同万物于一己之心,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咬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助它改变困境。人能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免不了失声惊叫;人能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都是不专一的缘故呀!
被鼠利用,是人们麻痹大意、精力分散所致,东坡先生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说出了一个更普遍的道理:成功来自专心认真,失败源于懈怠疏忽。
2.专心致志
说起专心致志,人们很容易想起一个小故事——小猫钓鱼。调皮贪玩的小猫钓鱼时三心二意,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捉蜻蜓,结果一无所获。
像小猫这样的钓鱼者,成年人中也有。
从前,有一名叫秋的下棋名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那样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好像也在看着棋子,可是心里却想着:“现在天空中大概正在飞着鸿雁,我拉满弓搭上箭把它射下来,美餐一顿多好啊……”他这样胡思乱想,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这两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又是同一个名师传授,然而,一个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这故事中的道理很明白,但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专心致志却不容易。比如说吧,有人看到经商来钱,便想做生意;看到当诗人有名有利又浪漫,便去写诗;看到演员出头露脸,好潇洒好风光,又想去演戏;看到有人一夜之间网上爆红,也想自己去当“网红”。朝秦暮楚,三心二意,最后白白耽误大好时光,什么事儿也没干成。
有位专治中国古代文献的学者谈及成功之道时说:“人生有所取必有所舍。”他年轻时喜欢作诗,还有点天赋;国学底子不错,做学问很有前途。后来他决定做学问,便完全放弃了写诗。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问,成了一流的国学大师。
试想:如果这位先生一辈子脚踏两只船,边写诗边做学问,很可能他就是一个三流的诗人加三流的学者。这样,学者中没他不遗憾,诗人中没他也不可惜。与其当一个三流的学者兼诗人,还不如做一个纯粹的一流学者。
3.忘我的境界
专心致志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当全身心都投入研探和创造之中,哪还有周围世界的存在?哪还能念及自我?
怀楚和尚给苏东坡看两大本厚厚的佛经,这是九百年前的若逵和尚一笔一画抄写的。东坡一看,这浩大经典中的一个个字“如海上沙”,“如空中雨”,虽说字画“无量”,却笔笔“匀平”、字字“萧散”。厚厚的经卷,竟能字字“平等若一,无有高下、轻重、大小”之差。东坡被这书法奇迹震撼了。
若逵和尚何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东坡的回答只四个字——“以忘我故”。(《书若逵所书经后》)“忘我”,就是“一念”,就是神志的最高度集中。
科学史上还有一件“忘我”的趣事呢。阿基米德在澡堂洗浴,脑中还思索着物理课题,终于从水溢澡盆的现象之中,悟出了伟大的“浮力定律”。当他狂喜地奔到街上,大声喊叫着“我发现了”时,全身上下竟一丝不挂——这正是“忘我”境界的绝妙写照。
当然,这种忘我境界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神灵凭附的产物。它来自信仰和热忱,来自经久不舍的苦思和苦练。若逵抄经是这样,阿基米德发现科学定律是这样,东坡的表兄文与可画竹子也是这样。
东坡在《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诗中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文与可是大画家,竹子画得精妙无双,东坡说他画竹的时候,“凝思之极”,以至于看不见别人(“不见人”),甚至连自个儿的存在都忘了(“遗其身”)。他心胸之中唯有竹子,别的什么都忘记了,仿佛自己就是竹子。到了这种忘我的境界,哪有画不好竹子的呢?
4.专注与苦练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忘我”境界的实现,来自锲而不舍的努力。文与可之所以能把墨竹画得那样好,能够做到“身与竹化”,是和他热爱竹子,长期地观察研究竹子的特点分不开的。他在做洋州太守时,曾在筼筜谷竹林中修筑了一个亭子,作为他“朝夕游处之地”,文与可与竹为友,并曾和他妻子一起遨游山谷中,烧竹笋以当晚餐。
唐代以画马出名的画家韩干,传说他画的马由于生动逼真,甚至能够成神,稗史上记载,韩干画马时,有人到画室里去,只见他趴在地上,正在学马的样子。这正说明了他因为太专心了,不仅忘掉了周围一切,而且“忘身”——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似乎自己也就是所要画的马了。
庄子曾经讲了一个驼背老人粘蝉的故事,说的也是如何达到忘我境界的道理。庄子说:
有一次,孔子到楚国,经过一片树林,见一个驼背老人在粘蝉,好像在地上捡一样容易。
孔子说:“您的手真是巧啊!有粘蝉之道吗?”
驼背老人回答说:“有啊。我练习五六个月,在竿上垒两个泥球不掉下来,那么就很少失手;垒三个泥球不掉,那么失手的不过十分之一;垒五个不掉,就会像拾取一样(容易)。我站在那里,像木桩一样;我拿竿的胳膊,如同枯树的树枝。虽然天地是这样广大,万物是这样繁多,我只盯着那蝉的翅膀。我纹丝不动,不因任何事物分散我对蝉的注意,怎么会粘不到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有了志向而不分心,精神就会集中,说的就是这驼背的老人啊!”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各自的工作中,不是像这驼背老人一样凝神专注,而是事事考虑个人的利害,让无穷的得失之情翻腾胸间,神志既不能专注,又怎么能企求达到“忘我”的境界呢?!
对事业的热爱与专注,是成功的不二法门。热爱之至、专注之极,便是“忘我”。唯有“忘我”,才有艺术、学问、事业、人生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