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限,知识无边,学习是每一个人的事。学习既能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更能从中体悟生活的乐趣。
知识多了,就算得上有学问了。
说起学问,人们觉得这似乎只是教授、专家学者们的事儿,与普通人、日常生活没多大关系。而实际上呢,学问是无所不在的。种田就有种田的学问,做工有做工的学问,经商有经商的学问……虽然专家教授们的高深学问,一般人只能望洋兴叹,但究其根底,也无非天人道理,寻常所见。
1.注意自养,以待其成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学问。无论你干哪一行,都应干出点名堂。东坡先生认为,你要想成功,就要注意自养,要会等待时机。
他说:“人们都说勤奋或者奋斗才能成功,东坡却偏偏讲自养以等待成功。这是什么意思呢?东坡用种田作例子来讲了他的道理。他说:
“你可曾见过富人种田吗?富人田地多,而且肥美,因此粮食绰绰有余。由于田又多又好,主人便可以轮流让一些农田不种庄稼,暂时闲置,以恢复地力,这样地力就可得到保全。正是由于粮食丰足,种地时才不误农时,而收割又总是等到庄稼完全成熟的时候,所以富人的粮食质量往往很好,秕壳少,颗粒饱满,长久存放也不腐坏。
“现在,我一家十口人,总共才百把亩薄田,可说是每寸地都指望收获,哪还顾得上更休呢!日日夜夜盼望庄稼成熟,犁、耙、锄、刀,一个跟着一个在土地上施用,就像鱼鳞一样稠密,地力都枯竭了,耕种常常误了季节,收割又往往等不到成熟,这样怎么能收到好粮食呢?
“治学之道与农桑之道其实很相像。
“古代的人,就其才能来说并未大大地超过现在的人,但他们平时注意自我修养,而不敢随意滥用知识,是通过自养来等待成熟。古人非常谨慎,就像抚养婴儿成长一样,弱者经过自养达到刚强,虚者经过自养达到充盈。三十岁后才外出做官,五十岁才敢享受爵禄,他们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屈”之后才“伸”的;等到知识完全充足之后才开始使用,等到水满满当当以后,余水才流淌;等到拉满弓后,才发射箭。这些正是古人大大超过今人的地方,也正是当今的君子远不及古人的原因。”(《稼说送张琥》)
东坡先生的见解确有道理。水满了,流起来才能持久不断;弓满了,箭射出去才有力量。人呢,知识充足了再使用,才会更得心应手,也更有后劲。
地有地力,人有人力;养地得地力,自养蓄人力。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是治学的成功之道,也是从事各种事业的成功之道。
2.博观约取
东坡先生劝勉友人从事学业,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要广泛地浏览,选择精要的东西深入钻研、吸收消化;深厚地积累,然后慎重地使用。(《稼说送张琥》)
这里我们先谈谈博观约取。
就说读书吧。只要初通文墨的人,总免不了读书看报上网。上了中学特别是大学之后,有时还想做点学问。但成功者总是很少。人们总是相信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勤奋就会有收获。这有道理,但又不全是这么回事儿。
一生忙忙碌碌,最终无所作为的人并不少见;因读书眼睛高度近视,却并无什么真功夫的人也有的是。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有一种失败叫瞎忙!这种瞎忙的人在我们身边还真不少见。
有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内懂心理,外懂兵法,武侠言情小说如数家珍,吉尼斯世界之最背得滚瓜烂熟。这样的人聊聊天还可以,至于说学问那就谈不上了。
人吧,若想在某个方面有点成就,那就还得在“博”的基础上“约”,在“泛”的基础上“专”。古今中外的文章典籍浩如烟海,有趣的、有用的、有益的东西多的是。为消闲、娱乐、休息,或者为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五花八门的书都得看一点,网上的各种资讯都要有所了解。但要想在某一个领域钻深一点,有点创造,那就得在这方面多花工夫,选择精华的东西学习、吸收,然后还要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探索。仅仅满足于网上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是很难真正积蓄学养和实力的。
学海无涯,人生有限,要想在学业上有所作为,就得博而能约,有取也有舍。懂得什么该取、什么该舍,怎样取、怎样舍,这也是获得成功的一个法门。
博而不精的“万金油”,最终可能一无所成;取而不保的“聚宝盆”,结果也可能是没有一点真金。
3.厚积薄发
博观约取讲的是学习、吸取的事儿,厚积薄发则说的是创造、发挥的事儿。一般说来,前者是积累,后者是使用。
东坡先生主张,先进行深厚的积累,然后再加以灵活运用、创造发挥。
我觉得,这个“厚积”,可以是积累书本知识,也可以是积累人生的经验、智慧,前者是死的,后者是活的,这两方面都不可缺少。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提倡年轻人多读书,说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也就是生活实践这本大书。“薄发”呢,这个“发”,可以是学问家的著书立说,也可以是文艺家的艺术创造,还可以是其他人的发明创新,等等。
厚积而后薄发,才能有点真货,也才能后劲十足。
就说鲁迅研究吧!鲁迅先生去世已多年,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研究他,现在专门吃“鲁迅饭”(也就是专业研究人员)的据说也有三四百人。如果今天再想在鲁迅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贡献,还真得有点厚实的积累。除了钻研他那几十本的全集,还要做到孟子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完整、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这个人,包括他的思想、精神、个性、家庭、婚恋、交往等,还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除了这些,还要摸清这几十年人们对鲁迅研究的情况,不然的话就可能重复别人的劳动。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探讨问题,才可能有点收获。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急功近利,想着早点儿成名成家。这样一来,还没读几本书,就开始写书。因为基础不牢实,做起的房子也就容易倒塌,写出的书也就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孔子讲“欲速则不达”,其中也包含了这个道理。
文学创作也与做学问情况相似。人在青少年时代,大都很喜欢文学,“少年情怀都是诗”嘛,她神秘、浪漫,又有点神圣。想做诗人、作家的青年朋友也很不少。
不知人们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有些人的处女作就是成名作,同时又是创作的顶峰,以后再也没有大的发展了。导致“江郎才尽”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认为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积累还太薄了点,而且又不注意补充。稍有名气,交往增多,约稿纷纷而来,各种应酬不断,上镜头机会多多,这样只好不停地写呀、写呀。生活的积累就那么一点,智慧的仓库库存本来不多,只写不读(这个读,包括读书本,也包括读人生这本大书),只出不进,坐吃山空,后来终于每况愈下。
我们注意到一个相反的情况,有些身世坎坷、中年成名的作家,往往如大河决口,一发而不可收。这中间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人生的路走得长一些,生活的酸甜苦辣尝得多一些。底子肥厚,苗儿才会茁壮成长。实际上,写作不是一种小机巧,而是人生大智慧。这大智慧,是在生活的磨难中获取的。
东坡先生讲厚积薄发,我觉得还有一个不以数量论英雄的角度。著作等身并不等于满腹经纶,有人一辈子著书而不立说,书中没有自己的独到发现,没有自己的智慧闪光。有的人说得少,写得更少,但每一句话都能说出点道理,每一行字都能发表点见识。老子这个人,一辈子只留下一本书,就是《老子》,就篇幅看,其实只有五千字,还不及一篇长文。但这的确是厚积薄发的精品,其中的经验、思想、智慧,可说是博大而精深。时隔几千年,不仅中国人今天还在从中受益,就连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佬,对它也佩服得不得了,光法文译本就有七八种。
4.读书的方法
凡事都讲个方法。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读书自然也有个方法问题。读书的方法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不好,恐怕很难做这种分辨。一般来说,方法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也因书而异的。
东坡先生知识很渊博,也很有学问。他读书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对我们还有些启发作用。
在海南岛时,东坡弟弟苏辙的女婿写信向东坡讨教读书的方法,东坡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说:
“人读书就像跳进了大海一样,里面什么东西都有。而人的精力呢,又总是有限的,这样就不可能兼收尽取,只好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便是一本书,有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
“读一本书,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进行:每读一遍,只从一个中心意思去探求掌握它。如想了解古今兴亡治乱的情况,圣贤的历史作用,那么就一门心思从这个角度去读一本书,别的东西一概不管。再读一遍,着眼点在历史事实、典章文物之类的东西,其他内容便视而不见。就这样,每读一遍,关注一个方面。这个办法可能有点笨拙,但往往能有较大收获,日后对这本书各方面的问题和需要,都能应付。”(《又答王庠书》)
这种读书方法,东坡称为“八面受敌”。
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若实际试一试可能会大有收获。比如读《红楼梦》,读它个三五遍,一遍只看故事情节,一遍专门欣赏中间的诗词楹联,一遍仔细注意其中的风俗、习惯、礼仪,一遍特别致力于饮食文化。如此反复,多读几遍,那你对《红楼梦》的了解就不是一般泛泛看过的人所能相比的了。
这种读书法,有点像兵家讲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它是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但对我们的启迪恐怕又不只限于读书了。
5.空想不如学习
人一生不管干什么事儿,都得实实在在。而在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胸怀大志,但又有点好高骛远,总爱想入非非,不愿老老实实学习、踏踏实实行动。长此以往,便会成为一个空想家,最后什么事儿也干不了。
东坡先生对只知空想而不愿实做的人很不以为然。他针对当时读书人的毛病讲过这样一段话:
“天文、地理、音乐、律历、宫庙、服器、冠昏、丧祭等方面的知识,礼法的原则,刑律的内容,还有历代王朝兴废的原因,这些都是读书人应该尽力学习的。但现在有的人却说:‘这些东西不值得学习,我们要学的是那些不能记载在书本上的东西。’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夏说过:‘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论语·子张》)古代的读书人,他们不懂什么,又已经掌握了些什么,都心里有数。不断地学习新知、复习旧知,日日月月都有长进。如今有些人,自己有哪些东西不懂,有什么知识已有,恐怕连自己也说不上来。
“孔老夫子这样给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在那儿想啊想啊,结果呢,没有什么收益,这样还不如学习呢!’这就是那句‘思无益不如学’的出处。”(《盐官大悲阁记》)
人吧,不是不能遐想、展望,但想了还要付诸行动;如果只遐想,而不学习、不实践,那就真成“瞎想”了。孔子讲过“思无益不如学”,他还讲过另一句很有启发的话:“坐着想不如起来行”。这意思都差不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外的遥远地方,有非常迷人的景致,有富有魅力的目标,如果我们只在那儿空想,而不一步一步地去走,那也只能想想而已。
俗话说:“笨鸟先飞。”这里我们且不说先飞后飞的事儿,笨鸟只要它肯飞、去飞,照样可以飞得很高、很远;聪明的鸟儿如果只打瞌睡,或只知冥思苦想,终于也只能老是栖息在小窝里。
能做到的,能梦想的,就着手去做。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里,有天才、力量和魔法!
抬头是山,脚下是路。山要人攀,路要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