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养心胜于养身(1 / 1)

苏东坡 范军 1890 字 8天前

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所企求的。然而万物归大化,人生终有尽,是人,终究逃不脱自然的规律。

但是,适当延缓衰老,在有生之年保持健旺的体魄和精神,让生命之树更加壮硕、更加繁茂,讲究养生之道还是大有益处的。

养生之道千万条,全凭自个儿去摸索、去体悟。苏东坡的经验是——

1.养生贵在“和”与“安”

苏东坡有一位道士朋友,叫吴复古,对养生之道有独到看法。苏子也很赞同他的意见。

吴复古说养生贵在两个字:一个是“和”,一个是“安”。

什么叫和呢?吴复古说:

“我们不是都熟知天地之间的寒暑变化吗?寒冷到极点的时候,冰天雪地;炎热到极点的时候,地都要冒烟了。但天地间的万物并不因此而损毁,这是由于寒暑的变化是逐渐实现的。寒暑的变化交替,白天伴着太阳、夜晚伴着月亮缓缓行进,俯仰之间,屡屡有变化,但人们常常没有感觉到,这是因为变化是非常细微的,也是非常和缓的。假使最冷的天气与最热的天气骤然交替,像开玩笑似的,那人早受不了了。”

气温骤寒骤热,气候倏忽变化,“晚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人是难以适应的。人的精神、心性的修炼,也与自然规律有相似之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都易伤人。朝为卿相,暮为草民;或早为宠臣,晚成囚徒,这样的打击曾使多少人抑郁而病、悲愤而死。大悲伤人,大喜也常有乐极生悲的时候。范进场屋蹭蹬,屡试屡败,五十多岁时终于及第,因大喜过望,喜极而疯。我们还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学老师,快到花甲之年还在为职称三更灯火五更鸡叫地学外语,几次竞争教授都没能上。最后一次机会时,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评上了教授。大喜降临,当然非常高兴,也异常兴奋。老先生顾不得高血压和心脏病,为庆贺这迟到的幸运喝了几盅酒,谁知竟溘然而逝。

生活中当然有起有伏,有悲有喜,遇悲事而无动于衷,遇喜事也形同木石,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也不足取。但修身养性,还是要内心平和。喜而不狂,悲而不怒,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与和缓变化,这于身于心都是有益处的。

什么叫作安呢?吴复古说:

“我曾经从牢山坐船经海上去淮水,遇上了大风,船儿颠**得很厉害。船上的人,随着船的起伏,上下摇晃,像蹈车轮前进,头晕目眩,无法忍耐。而我饮食起居跟平常一样。我并没有什么奇异的法术,唯有一条,就是听其自然,不与之抗争。其实,使人生病受累的,常常不是外物,而是人自身。食物中有蛆,吃饭时见了没有人不呕吐的;但没有看见,连蛆带饭一同吃了,就不会呕吐。山珍美味人们都想吃,粪秽之物人人都唾弃。这两种东西我都不接触,也就无所谓想吃或想吐了。见了蛆便作呕这种心理,到底是起于外物呢,还是出自我的内心?如果知道它是我的心理作用产生的,那么我即使与蛆之类的东西接触也泰然处之,这就达到了‘安’的极致。”

俗话说:“眼不见为净。”又说:“眼不见心不烦。”这还是一般的境界。苏轼认为,自我修炼的高境界是,即便面对肮脏的东西、令人烦恼的事物,见了也能泰然处之,若无其事。这当然不易。这里,关键是“安”,顺任自然,心中不乱。倘若你认准了的目标,便去追求。有人不理解,你不必管他;小人讥笑你,可一笑置之;恶人攻击你,也可不予理睬。走自己的路,管别人说什么呢!佛家有几句诗偈也表明了这个道理。诵帚禅师说:“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可见,能“安”,外物对我的影响就很小;能“和”,我顺应外物变化的行止就很顺。外轻而内顺,养生之道也就大体具备了。

2.以正压邪

“和”也好,“安”也罢,说的是养生,这精要还在养神、养心。古人曾以龙虎水火为喻,来阐发这个道理。

郑国的子产说:“火烈,人见了都怕它;水弱,人人都喜欢玩它。”

古话说:“虎从火里出,龙从水中生。”

苏东坡发挥道:“火烈而水弱,烈生正,弱生邪,火为心,水为肾。”因此五脏之性,心正而肾邪。肾没有不邪的,即便是君子之肾也邪。但君子常常不**邪,这是由于心主宰了肾,肾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儿。心也没有不正的,就是小人之心也正。但小人往往**邪,这是由于心管不住肾,反过来肾做了主人。”

又说:“人们随时都在焚烧自己的精力。这种焚烧来自两方面,一是情绪上的纷扰,如恼怒、烦闷、忧愁等等;二是人体的汗、泪、排泄物等等。在道家的宇宙论里,火用虎代表,水用龙代表。控制火者为心,控制水者为肾。当心控制身体之时,其趋势是善。若人的行为受肾钳制,其趋势则为邪恶(肾在中国古代包含性器)。所以肾操控人体之时,人就为兽欲所左右,于是‘龙从水中生’,意即损毁元气。另一方面,人如果心火过旺,情绪不宁,喜则舞,怒则斗,失望忧愁则捶胸顿足,这也损毁精力元气,这就是‘虎从火里出’。这两种损毁元气都是‘死之道’。因此,我们应当借心神的控制,保持心的平和,不使心火过旺,也不使肾过于张狂,从而以心制肾,以正压邪。”(《续养生论》)

心正而肾邪,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就人性而言确实是复杂的。在一个人身上,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有善的因素,也有恶的因素。说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或“一半是神一半是兽”,也多少有点道理。人之初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无须争辩,但人长大后的确不那么简单。说人的一半是野兽固然过分了点,但人性中确有许多弱点。

用人性的优点制服人性的弱点,用正气压倒邪气,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结合起来,人就会身心常乐,功德圆满。

说到此,可以联想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弗氏把人格结构分成“原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原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包括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来自本能寻求满足的动力。它不知善恶,不懂得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不顾现实的限制性要求。超我,则是人格中的监察批判机构,为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它的主要作用是按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是非善恶,作为自我行动的准则。而自我介于上述二者中间,对上符合超我的要求,对下吸取原我的力量,并处理、调整原我的欲望。譬如,一个人遇到一个有吸引力的异性,原我的欲望要不顾一切地和对方发生性行为以求性欲的满足,但超我以严厉的道德标准给以监督和控制,外界现实也不准许这种盲动。自我就要考虑遵守道德准则,酌量现实情况,或暂时压抑原我的欲望或延迟这种欲望的满足,以社会许可的方式接近对方以求爱。

拿弗氏的观点与苏子之说相比,这原我大抵像肾、像水;而超我又如心、如火。这二者平衡,才能保证人行为的合理性。倘若原我的冲动像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那害处是很大的。人们常说,要理智战胜感情,大致也接近这个意思。人毕竟是具有理性精神的,他不能仅仅做本能的奴隶,成为骑在“原我”这匹马上软弱无助地被“原我”驮着走的人。

3.魔由心生

所谓龙虎相斗、水火相调、以正驱邪,说到底是一个战胜自我的问题。一个连自己都控制不住,连自身困扰也克服不了的人,修身养性只能是说说而已,功名业绩也无从谈起。

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苦恼、烦闷的事儿。有些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正视;有些困扰源于内心,这就是所谓自寻烦恼。

“魔由心生”的故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感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让他下次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和尚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和尚做完功一看,那个圆圈原来就在自己的肚皮上。

原来,许多我们推给他人或外物的过失,毛病竟在自己身上。当然,这种来自自身的困扰我们往往不易察觉,更难以用笔“圈”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寻烦恼的事儿确实不少见。据说从前杞国有一个人,他整天担心天塌地崩,自己没有地方躲藏,因此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这是何苦来呢!正如大诗人李白所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晋书·乐广传》中的一则故事也给人启示。书中记载:晋朝时候,有个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这位朋友很高兴,可是当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的时候,突然看见酒杯里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感到十分恶心,可是已经把酒喝进肚子里去了。回家后,他老觉得有条小蛇在肚子里动,不久便病倒了。乐广听到朋友病倒的消息和病因,很着急。他弄清了所谓“杯中蛇”原来是墙上弓箭的倒影。不久,他又宴请朋友,解开了疙瘩,朋友的病很快就好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杯弓蛇影”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和讽刺那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看来“心病还得心药治”。

假如我们真的知道了“魔”的来处,那降魔也就有方了,自己也可超脱一些。有人窃窃私议,未必就是在说自己坏话;职称晋升不上,也不一定就是单位领导没出力;调好岗位一时未轮上,也要全面分析一下自己的条件……

当然,也不是一切烦恼责任都全在自己。但外因毕竟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就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个人若不求长命百岁,自然也就对死亡不那么恐惧;不要大富大贵,自守清贫也就没什么痛苦了;不想出人头地,默默无闻便也自得其乐。

这,也许正是中国传统养生术的精要之所在。养心胜于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