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处世除了诚信、宽厚以外,还有一个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维度。
老舍先生说过一句笑话:“儿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这当然是戏言。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人,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好;而对别人的理想、志向、追求、兴趣、爱好等等,总是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
笑话别人缺点的人,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何况他冷眼讥笑的东西,未必都是没有价值的。
1.人各有好
有这么一则笑话。
说的是五代的时候,南平国(今湖北江陵)有个官员叫李载仁。这个人性情迂腐,平生最不喜欢吃猪肉,一吃便吐,难受极了。有一天,他正准备去见上司,刚跨上马要走,却有两个仆从打起架来。这可把李载仁气坏了,他决定要重重惩罚他们一下。心想,打板子,这对他们说来不过是家常便饭;今天必须给他们点大苦头吃,才好惩一儆百。
于是,他立即叫人到厨房去取来几张大饼,又端来一盆炖猪肉,然后让两个仆从用大饼卷猪肉,脸对脸地跪在地上吃。李载仁见两个仆从嚼着炖肉,心里好不解气。他还洋洋得意地对众仆从说:“看见没有,今后谁要是再敢胡闹,除了吃这个,我还要外加两张脂油饼,一碗四喜丸子!”
这个李官员真是糊涂得可以!你不喜欢的,别人未必讨厌;你深恶痛绝,别人就未必不喜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极简单的生活道理,但又因为它太简单、太朴素,人们往往忽略了。
实际生活当然要比青菜萝卜、猪肉馅饼复杂得多,但凡自以为是者就总是要闹笑话的。东坡先生对那种“使人同己”的现象就曾作过描述和劝诫。
2.不笑话别人
东坡先生说:
“世上的人总是有一些共同嗜好的,比如说好吃好喝的东西,漂亮华丽的衣服,倾城倾国的女色。”
但是也有人对“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不屑一顾,对喜欢这些东西的人也嗤之以鼻。他们以高雅自居,对这些“俗物”和喜爱俗物的“俗人”投去不屑的目光。他们自己呢,则下棋弹琴,收藏古人的书籍、字画,还有古玩什么的;一有客人上门,就搬出自己的“宝物”向人夸耀,让人欣赏,以为自己高级得不得了,脱俗得了不得。
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笑别人,还有别人笑你呢!“雅士”笑“俗士”,“豪士”又笑“雅士”。豪杰之士说:“古人以功名流传于后世,你们的什么琴棋书画,不都是些空洞无物的东西吗?这些无聊的玩意儿,是没有办法建功立业的古人,不得已才留下的呢。”
说到建功立业,人们自然会想起刘邦、项羽,商汤、周武,还有秦皇、汉武这些人了。在武士豪杰看来,他们的丰功伟绩那才是最有价值的。
然而,“豪士”的爱好又有“隐士”来挑战。“隐士”说,帝王霸业实在只是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吹嘘!从前,尧要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却逃到箕山下,自己种田去了;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朵,表示不愿意听到。这千秋霸业、万世功名,在许由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所谓“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苏轼感叹说,世界上的人如果都这样互相讥笑,那还有完没完呢!“人持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宝墨堂记》)这意思是说,人们如果因为自己不喜欢某物,别人喜欢,就取笑他,这就错了。
3.明智的态度
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就人的志趣而言,也各不相同。《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绅家“吃一、看二、眼观三”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里的桑丘,却不爱吃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人各有志,不能相强。有人企求飞上高枝,有人宁愿“曳尾涂中”。惠施是梁国的宰相,他很看重自己的这个宝座,生怕庄子抢了自己的位置,便到处搜捕庄子。庄子后来却嘲弄他说:“老鹰抓到一只臭老鼠,高兴得不得了,看见凤凰飞过,赶紧捂起来。难道凤凰还稀罕这腐臭的老鼠吗?”在庄子眼里,惠施的宝座不就是一只“臭老鼠”嘛!
古谚说,千人千品,万人万相。一棵树开一样花,百样雀儿百样音。大千世界的事物,林林总总;各色人等,千差万别。人们的身份、经历不同,个性、气质有别,兴趣、爱好、追求、志向也各有差异。阳光底下连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都没有,难道人还会一模一样么?不要以为别人都羡慕自己,自己也大可不必做别人的影子。
在实际生活中,像东坡说的那种互相瞧不起的人并不少见,像惠施那样的自以为是的人也多得很。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美丑为天下的美丑,以自己的好恶为天下的好恶。其实呀,还是古人说得好:“彼人也,予亦人也。”你是人,我也是人呀!且不说人不求人一般高,就说趣味、职业不同的人,人格上又有什么高下尊卑之分呢?皇帝位尊,有的却是流氓加无赖;陶潜贫居,甚至向人乞讨,他却有挺挺大节。
行业三百六,爱好千万种。农民种地,工人做工,作家写作,科学家搞研究……社会分工不相同,各人的成就有大小,但就其本质来说又有多大区别呢?它们不过都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罢了。名垂青史、功盖千秋,古往今来有几人?就说诗人写诗,是在格子上耕耘,农民是在土地上耕耘,教师是在黑板上耕耘,谁高谁低难以区分,也没有必要区分。
自然界讲生态平衡,人类社会自身也有个平衡问题。搞精神的,不必瞧不起搞实业的,诗人饿着肚皮、画家冻得发抖,何来诗兴和灵感?办工厂的、开公司的、炒房子的、玩股票的,也不必把搞精神文化的看得一钱不值,试想,当今之世,假如全国的电视停播三五天,尤其是网络断线几小时,人们恐怕都会坐卧不宁。过去每到除夕之夜,全国数亿人都守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倘若哪年春节没了这台节目,人们还真若有所失,不知该如何打发那守岁时光呢!现如今满世界都是“低头族”,手机似乎已经成了生活之必需,一旦离开了它,人们更有失魂落魄之感了。
4.不使人同己
世界多姿多彩,人也各自不同。明智之人,自己不必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也不必勉强他人,使人同己。客观、冷静、明智、包容,才不会举措失当。
李官员罚人吃肉,闹了笑话。他可笑就可笑在不顾周围的客观实际,而凭主观臆想和个人感受来处理问题。
在实际当中,那种以个人的是非好恶为标准,去规范别人、要求别人的做法,比起罚人吃肉来要有害得多。王安石就很有些“好使人同己”的毛病。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主张变法,废除诗赋、明经等科举考试的科目,专门以经义、论、策取士,他自己写作了三经《诗》《书》《礼》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
苏东坡在《答张文潜县丞书》中批评道:“现在文字的衰落,王安石有很大的责任。王安石本人的文章不能说不好,但他的弊病在于喜欢让人与自己相同。相比较之下,孔夫子就是很明智的,他从不勉强别人与自己一样。颜渊和子路都是他的学生,一个仁,一个勇,孔子让他们保持自己的本性和特点。现在。王安石为文治学好使人同己,天下的文章雷同单一,文坛凋敝衰落就不奇怪了。
“肥沃的土地都要生长植物,但所生长的植物种类并不相同。只有那些荒僻、贫瘠的盐碱地,满眼都是黄茅白苇,没什么区别。”
文章的园地也是一样:空气自由,环境宽松,允许百花齐放,那么这园地就会万紫千红,美不胜收;反过来,如果求同斥异,标准一律,那么这园地就非常单调、萧条了。
说到此,我们不觉想起了“**”时文艺创作必须遵循“三突出”的原则,结果是文艺园地一片“黄茅白苇”,十亿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这“新八股”和科举考试的“老八股”一样,窒息了人的创造精神。深刻的历史教训的确值得记取。
苏轼懂得这个道理,他虽为文坛领袖,却并不使人同己。“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晁无咎、张耒)就文章风格各不相同。
《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同”是没有自己的主张,盲目附和别人,人云亦云;“和”是指一方面坚守自己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这个原则也适合于治学、作文,以及人生的其他领域。
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让别人围绕自己的爱好转,让一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色彩;也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取笑别人的爱好、兴趣,甚至职业。世界是个大宇宙,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无论大宇宙,还是小宇宙,都是无限丰富,无限多样,无限变化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一句话,尊重自然和人类的规律,世界将更加绚烂多姿,人类也将更加和谐美好。